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相较于小学语文,更注重学生的主观思考。在真题实践中,教师更关注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思维能力,关注他们是否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尤其针对阅读内容,是否可以准确判断出题者的意思和出题者希望考生答出的内容,这些都有赖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语文课堂;独立思维;习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0-0069-02
独立思维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思考,语文是一门偏向于主观思考的学科,在这门学科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可通过大量阅读或写作的方式来锻炼一个学生的欣赏和评价的思维能力。温故知新,语文是一个很灵活的学科,同一个人对同一篇文章的认识会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刷新,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因此,施教者在教导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挖掘学生的新思路、新想法,鼓励其大胆讲出自己的看法。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重要性
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成长阶段,他们已经可以离开对教师的依赖,进行独立的思考。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感受。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记忆书本内的知识点,还需要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最好可以用自己的话转述当事人的心境,它可以充分体现出一个个体的判断力和自信心。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会像小学那样过于简单,但也不似高中语文那样不知所云,所以,从初中语文的教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是最为合适也是最为方便的。语文教师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助和引导,通过给定学习任务的形式引导他们如何去学习,而书中的道理却无法讲尽,有太多蕴藏的深意,只能靠学生自己参透领会。这时就需要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也只有在学生本人切身感受过、分析过、思考过,这一部分的知識才可以被记入脑海,最终得出的结论才会属于他们自己。
二、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提升思维
第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应当树立起一种自主意识,思维的提升不能只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学生也应当有主动思考的行为,即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在语文的学习中,应当多多激发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指引者,当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时,他们就会渴望了解它。一旦学生产生了这种需求,他们就会自行调节学习行为,主动向困难出击,在疑惑中披荆斩棘,那他们的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施教者可以在课堂上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出不同的学习情境。对于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我将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进行讲解。施教者在正式授课开始前可以先询问学生有没有自己的秘密基地、通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什么、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在引起学生足够热情的讨论后再引出作者鲁迅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让他们主动学习的目的。
第二,培养习惯,提供方法。所谓习惯,是指不断地重复实践积累下来的生活方式,比起死记硬背,让一个学生培养出积极思维的习惯会让他更容易接受一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习惯阅读,主动阅读,要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接受“思”与“问”,使他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思想的自由”与“言论的自由”。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提高,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尝试写下自己对于某篇文章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惑,使他们养成动手记录的习惯,令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获取到更多的新鲜感和满足感,这样既能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又可以完善高效课堂的构建。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例如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方法,活跃的学生适合轻松氛围下的思考,反应较慢的学生适合步步引导,要根据实际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变通。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和机会,例如对待作业,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布置,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作业或任务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I "I,我将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第二单元的《藤野先生》为例进行讲解。这篇文章主要记录了鲁迅在日本学医期间,与正直、热诚的藤野先生之间发生的故事。这篇文章多处描写了藤野先生的语言或行为,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就养成一个习惯,即将文章中对人物的不同描写与描写目的写在便利贴或小稿纸上,使他们在课前有充足的时间对本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思想表达进行思考,在正式上课时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相互了解他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通过在课堂上的讨论,训练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文章情感的把握,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的教学需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施教者要帮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过程,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思维反应有所提升,日后的学习才会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1]陈芳.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戴婧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展趋向研究[D].苏州大学,2014.
(责编 张欣)
【关键词】语文课堂;独立思维;习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0-0069-02
独立思维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思考,语文是一门偏向于主观思考的学科,在这门学科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可通过大量阅读或写作的方式来锻炼一个学生的欣赏和评价的思维能力。温故知新,语文是一个很灵活的学科,同一个人对同一篇文章的认识会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刷新,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因此,施教者在教导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挖掘学生的新思路、新想法,鼓励其大胆讲出自己的看法。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重要性
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成长阶段,他们已经可以离开对教师的依赖,进行独立的思考。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感受。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记忆书本内的知识点,还需要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最好可以用自己的话转述当事人的心境,它可以充分体现出一个个体的判断力和自信心。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会像小学那样过于简单,但也不似高中语文那样不知所云,所以,从初中语文的教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是最为合适也是最为方便的。语文教师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助和引导,通过给定学习任务的形式引导他们如何去学习,而书中的道理却无法讲尽,有太多蕴藏的深意,只能靠学生自己参透领会。这时就需要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也只有在学生本人切身感受过、分析过、思考过,这一部分的知識才可以被记入脑海,最终得出的结论才会属于他们自己。
二、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提升思维
第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应当树立起一种自主意识,思维的提升不能只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学生也应当有主动思考的行为,即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在语文的学习中,应当多多激发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指引者,当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时,他们就会渴望了解它。一旦学生产生了这种需求,他们就会自行调节学习行为,主动向困难出击,在疑惑中披荆斩棘,那他们的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施教者可以在课堂上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出不同的学习情境。对于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我将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进行讲解。施教者在正式授课开始前可以先询问学生有没有自己的秘密基地、通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什么、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在引起学生足够热情的讨论后再引出作者鲁迅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让他们主动学习的目的。
第二,培养习惯,提供方法。所谓习惯,是指不断地重复实践积累下来的生活方式,比起死记硬背,让一个学生培养出积极思维的习惯会让他更容易接受一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习惯阅读,主动阅读,要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接受“思”与“问”,使他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思想的自由”与“言论的自由”。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提高,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尝试写下自己对于某篇文章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惑,使他们养成动手记录的习惯,令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获取到更多的新鲜感和满足感,这样既能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又可以完善高效课堂的构建。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例如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方法,活跃的学生适合轻松氛围下的思考,反应较慢的学生适合步步引导,要根据实际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变通。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和机会,例如对待作业,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布置,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作业或任务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I "I,我将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第二单元的《藤野先生》为例进行讲解。这篇文章主要记录了鲁迅在日本学医期间,与正直、热诚的藤野先生之间发生的故事。这篇文章多处描写了藤野先生的语言或行为,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就养成一个习惯,即将文章中对人物的不同描写与描写目的写在便利贴或小稿纸上,使他们在课前有充足的时间对本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思想表达进行思考,在正式上课时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相互了解他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通过在课堂上的讨论,训练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文章情感的把握,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的教学需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施教者要帮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过程,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思维反应有所提升,日后的学习才会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1]陈芳.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戴婧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展趋向研究[D].苏州大学,2014.
(责编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