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中,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推进学生思维认知的重要策略,更是引领学生不断逼近文本的有效措施。要抓住“题眼”,在设问中建构阅读期待;紧扣“文眼”,在设问中促进整体感知;依托“情眼”,在设问中感知文本情韵;聚焦“结课”,在设问中拓展思维视域,从而进行阅读教学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建构期待;整体感知;感知情韵;拓展视域;高效设问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60-01
阅读教学中,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推进学生思维认知的重要策略,更是引领学生不断逼近文本的有效措施。但遗憾的是,当下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提问缺少应有的支撑,常常在文本的细节处死缠烂打,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死胡同。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认知观念,彻底发挥学生的思维意识,让提问更好地发挥效益,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抓住“题眼”,在设问中建构阅读期待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内容的结晶,更是作者意蕴主旨的提炼。从文题入手,不仅可以揣测课文的基本大意,也可以感知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元素,文本的题目还是作者创作文本思路的集中体现。因此,紧扣文本的题眼进行提问,可以直接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妙用。例如,《黄山奇松》一文,语言生动隽永,形象生动。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初,在板书课题之时,可将其中的“奇”字故意用红字写大,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学生会纷纷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黄山上的松树为什么都能被称为“奇”松呢?黄山的松树究竟“奇”在哪里呢?这样的问题正是这篇课文意欲呈现的主体,教师正是紧扣文本题目中的这个题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激活他们对文本阅读的期待,使得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亢奋、悱恻之态,从而在把握了文本核心之后,形成了较好的阅读教学价值。
二、紧扣“文眼”,在设问中促进整体感知
古诗词都有自己的诗眼,经典的课文中也都具有自己的文眼。这些文眼在整篇文本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凸显文本核心主旨、升华文本整体意境、浓缩文本内在精华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文眼主要见于文本的中心句,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感知文本的切入点。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教师就要充分意识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就是统领全文的中心句,其中的“杰出”与“爱国”两个词语就是对其形象的定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两个词语进行提问:课文中哪些语言表现出了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又是怎样表现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的?正是对课文文眼的切入,不仅提出了能够覆盖全篇的核心问题,更有效地架构了课堂的教学框架,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依托“情眼”,在设问中感知文本情韵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语文活动的催化剂。没有了情感的课堂,语文阅读课堂就失去了生命。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情感元素饱满的文本,要么浸润着淡淡的哀伤,要么流淌着浓郁的情感,这些情韵都是作者在创作时蕴含其中传递给每一位读者的。只有在阅读中真正感受作者的情韵,与作者进行零距离接触,与文本形成认知性共鸣,阅读教学才能达成最佳的状态。因此,阅读教学围绕着文本的核心情感元素,即“情眼”进行提问,无疑是一种绝佳的策略。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以自己第一次抱母亲由于没有意识到母亲如此轻,差点仰面摔倒的体验,给予了母亲第一次拥抱,虽然语言浅显易懂,但整篇课文流淌出来的内在情感却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篇课文中情感发展的高潮之处,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会难过?从而紧扣文中的三个“没想到”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文本字里行间所散发的浓郁情感。整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并没有平均用力,也没有在琐碎的问题上纠缠,而是将设问的核心镌刻在文本情感的高潮之处,直接切中了文本情感表达的命脉,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聚焦“结课”,在设问中拓展思维视域
精彩的课文都有精彩的结尾,就如同一部电影一样,好的结尾总是给人以余音绕梁、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而阅读教学作为一种精彩的构建,其“结课”环节也应该呈现相同的效果。纵观整个阅读教学的“结课”,要么是对文本进行整体性的回顾,要么是对人物形象以及文本意蕴进行艺术化的提炼与思考,要么指向学生全新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指出:课堂教学的“结课”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更应该意味着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鉴于此,“结课”的设问,教师就不能仅仅将关注的焦点设置在文本与课堂之中,而要紧密结合文本的教学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拓展,从而起到较好的教学价值。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课后思考题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设问与指导:看着课文中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你会想到些什么?当我们看着林则徐的塑像,你又会对林则徐说些什么呢?这样的提问不仅仅让学生借助第一个问题回顾了课文的情节内容,更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情感体验、价值认知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提升。此时此刻的学生,面对着林则徐的塑像已经是心潮澎湃,他们内心流淌出来的语言是对文本内容的有效感知,同时也将自己的思绪伸向了课堂之外,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域。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发、唤醒与提问,阅读教学就应该以提问为连接点,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真正感受作者寄托在文本中的内蕴,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借助精彩的提问,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王针桂.阅读教学中优化设问的四种变式[J].学语文,2014(03).
[2]陶保平.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建构期待;整体感知;感知情韵;拓展视域;高效设问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60-01
阅读教学中,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推进学生思维认知的重要策略,更是引领学生不断逼近文本的有效措施。但遗憾的是,当下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提问缺少应有的支撑,常常在文本的细节处死缠烂打,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死胡同。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认知观念,彻底发挥学生的思维意识,让提问更好地发挥效益,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抓住“题眼”,在设问中建构阅读期待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内容的结晶,更是作者意蕴主旨的提炼。从文题入手,不仅可以揣测课文的基本大意,也可以感知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元素,文本的题目还是作者创作文本思路的集中体现。因此,紧扣文本的题眼进行提问,可以直接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妙用。例如,《黄山奇松》一文,语言生动隽永,形象生动。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初,在板书课题之时,可将其中的“奇”字故意用红字写大,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学生会纷纷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黄山上的松树为什么都能被称为“奇”松呢?黄山的松树究竟“奇”在哪里呢?这样的问题正是这篇课文意欲呈现的主体,教师正是紧扣文本题目中的这个题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激活他们对文本阅读的期待,使得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亢奋、悱恻之态,从而在把握了文本核心之后,形成了较好的阅读教学价值。
二、紧扣“文眼”,在设问中促进整体感知
古诗词都有自己的诗眼,经典的课文中也都具有自己的文眼。这些文眼在整篇文本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凸显文本核心主旨、升华文本整体意境、浓缩文本内在精华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文眼主要见于文本的中心句,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感知文本的切入点。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教师就要充分意识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就是统领全文的中心句,其中的“杰出”与“爱国”两个词语就是对其形象的定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两个词语进行提问:课文中哪些语言表现出了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又是怎样表现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的?正是对课文文眼的切入,不仅提出了能够覆盖全篇的核心问题,更有效地架构了课堂的教学框架,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依托“情眼”,在设问中感知文本情韵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语文活动的催化剂。没有了情感的课堂,语文阅读课堂就失去了生命。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情感元素饱满的文本,要么浸润着淡淡的哀伤,要么流淌着浓郁的情感,这些情韵都是作者在创作时蕴含其中传递给每一位读者的。只有在阅读中真正感受作者的情韵,与作者进行零距离接触,与文本形成认知性共鸣,阅读教学才能达成最佳的状态。因此,阅读教学围绕着文本的核心情感元素,即“情眼”进行提问,无疑是一种绝佳的策略。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以自己第一次抱母亲由于没有意识到母亲如此轻,差点仰面摔倒的体验,给予了母亲第一次拥抱,虽然语言浅显易懂,但整篇课文流淌出来的内在情感却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篇课文中情感发展的高潮之处,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会难过?从而紧扣文中的三个“没想到”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文本字里行间所散发的浓郁情感。整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并没有平均用力,也没有在琐碎的问题上纠缠,而是将设问的核心镌刻在文本情感的高潮之处,直接切中了文本情感表达的命脉,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聚焦“结课”,在设问中拓展思维视域
精彩的课文都有精彩的结尾,就如同一部电影一样,好的结尾总是给人以余音绕梁、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而阅读教学作为一种精彩的构建,其“结课”环节也应该呈现相同的效果。纵观整个阅读教学的“结课”,要么是对文本进行整体性的回顾,要么是对人物形象以及文本意蕴进行艺术化的提炼与思考,要么指向学生全新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指出:课堂教学的“结课”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更应该意味着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鉴于此,“结课”的设问,教师就不能仅仅将关注的焦点设置在文本与课堂之中,而要紧密结合文本的教学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拓展,从而起到较好的教学价值。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课后思考题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设问与指导:看着课文中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你会想到些什么?当我们看着林则徐的塑像,你又会对林则徐说些什么呢?这样的提问不仅仅让学生借助第一个问题回顾了课文的情节内容,更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情感体验、价值认知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提升。此时此刻的学生,面对着林则徐的塑像已经是心潮澎湃,他们内心流淌出来的语言是对文本内容的有效感知,同时也将自己的思绪伸向了课堂之外,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域。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发、唤醒与提问,阅读教学就应该以提问为连接点,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真正感受作者寄托在文本中的内蕴,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借助精彩的提问,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王针桂.阅读教学中优化设问的四种变式[J].学语文,2014(03).
[2]陶保平.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