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语言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叙述数学,是完成生生、师生双向互动的桥梁,更是数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步骤。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叙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就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会叙述数学提出几点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学会叙述;发散叙述;激发求知欲望;提升技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当的叙述能力,是完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的桥梁。叙述是情感的表露、思维的体现、实践的沟通,更是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步骤。离开了学生的叙述,就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在叙述中得到交流与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条件与机会,鼓励学生学会叙述,培养学生叙述的能力。
一、从生活入手,学会叙述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年级孩子刚刚接触到数学时,对于一些数学语言比较陌生,但是对具体形象的内容、活泼的形式总是比较敏感。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态度,从生活入手,把他们吸引到具体的情景中去,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叙述,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在叙述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教学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动画或挂图出示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当教师出示小猴子玩耍的动画时,小伟同学说:“动物园养了6只小猴子,它们在做游戏,2只玩累了,就先去睡觉,现在还有几只在玩?”“不对,”王宏马上站起来说:“我知道是玩的猴子多,是要求多几只?”尽管这些叙述还达不到教学上要求的逻辑简捷程度,但却是孩子们内心的真实表达,是学生们从生活中得来的实例,因此也是学生盼望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利用学生的叙述,一道用减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就产生了,学生也初步学会了争辩,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激活了,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把数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表达心态,放手让他们大胆叙述,应该贯穿在每个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叙述的要求也要有所提高,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表达,久而久之,学生叙述的语言就会逐步引向规范、准确、科学化。
二、利用数学等式,发散叙述
在保证学生说得清楚规范的前提下,教师还应善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表达同一个问题,逐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个等式,包含着许多数学道理。课堂上教师必须善于利用数学等式,训练学生不同形式的叙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课堂上,我常常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和学生一起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情感,避免造成孩子害怕叙述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能在不怕老师的情况下敢于大胆地说、毫不掩饰地说。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说法,鼓励他们说出独特的见解,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智力。具体做法主要有:
1. 利用等式说意义。如10÷2,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叙述:①表示把10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②有10个,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③10里面有几个2?④10的一半是多少?⑤一个数的2倍是10,求这个数。然后,我又鼓励学生在这些基本说法的基础上,把枯燥的数字想象成活生生的人、小动物、花草、文具等,使数字和语言相结合,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不但说得热烈,而且进一步巩固了除法算式的意义,令人赞赏。
2. 利用算式说算理。例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时,利用等式35 44,先让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叙述口算过程,学生怎样算就怎样讲,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口述思路归纳如下:①35 40=75、75 4=79;②5 4=9、30 40=70、70 9=79;③35 4=39、39 40=79;④35 44=30 5 44=79。教师根据上面几种口算过程让学生进行议论,然后说说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并叙述理由,使学生在轻松表达的氛围中进一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掌握了新知。发散学生对数学等式的叙述,既让学生获得了新知,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何乐而不为。
三、设置问题情境,在叙述中激发求知欲望
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胆说,学生在叙述中,加深了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动感画面:画面上的输送带源源不断地留下小麦来,最后形成圆锥形状。教师根据这个情境让学生叙述:看到这堆小麦,你想知道一些关于数学方面的什么知识呢?学生情绪一下子上来了。有的说:“我想知道这麦堆的形状叫什么?”“我想知道这堆小麦的体积。”“我想知道这堆小麦的重量。”“我想知道它的占地面积。”“想知道怎样测量它的周长和高。”“想知道它与圆柱比较有没有规律”等等。利用学生对情景的叙述,一个个问题就形成了,学生对每个问题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往纵深方面发展。
四、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叙述中得到发展
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是孩子们课堂上最乐意做的事,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他们常常有感而发,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学生对实践的叙述,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的多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数学能力也就不断增强。如教学“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摸、量、滚等,然后让学生叙述,你发现圆柱有什么特征?有的学生说:“我用摸的方法发现圆柱上下两面是平平的圆,侧面是弯曲的面。”有的说:“我用绳子量,发现圆柱自上而下粗细完全一样。”还有的说:“我用滚的方法,发现圆柱始终走在一条直线上,说明圆柱侧面是弯曲的面,而且上下粗细一样。”通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叙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综合,圆柱的表面特征就凸显出来了,这样,既满足了他们好动的特点,又为理解圆柱的特征积累了感性认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深刻。
总之,语言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俗话说“字无百日功,言需千日熟”。 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学生语言表达这根主线,努力培养学生叙述的能力,使学生敢说、爱说、会说,让学生在说数学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样,我们的教学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关键词】学会叙述;发散叙述;激发求知欲望;提升技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当的叙述能力,是完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的桥梁。叙述是情感的表露、思维的体现、实践的沟通,更是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步骤。离开了学生的叙述,就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在叙述中得到交流与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条件与机会,鼓励学生学会叙述,培养学生叙述的能力。
一、从生活入手,学会叙述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年级孩子刚刚接触到数学时,对于一些数学语言比较陌生,但是对具体形象的内容、活泼的形式总是比较敏感。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态度,从生活入手,把他们吸引到具体的情景中去,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叙述,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在叙述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教学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动画或挂图出示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当教师出示小猴子玩耍的动画时,小伟同学说:“动物园养了6只小猴子,它们在做游戏,2只玩累了,就先去睡觉,现在还有几只在玩?”“不对,”王宏马上站起来说:“我知道是玩的猴子多,是要求多几只?”尽管这些叙述还达不到教学上要求的逻辑简捷程度,但却是孩子们内心的真实表达,是学生们从生活中得来的实例,因此也是学生盼望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利用学生的叙述,一道用减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就产生了,学生也初步学会了争辩,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激活了,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把数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表达心态,放手让他们大胆叙述,应该贯穿在每个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叙述的要求也要有所提高,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表达,久而久之,学生叙述的语言就会逐步引向规范、准确、科学化。
二、利用数学等式,发散叙述
在保证学生说得清楚规范的前提下,教师还应善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表达同一个问题,逐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个等式,包含着许多数学道理。课堂上教师必须善于利用数学等式,训练学生不同形式的叙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课堂上,我常常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和学生一起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情感,避免造成孩子害怕叙述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能在不怕老师的情况下敢于大胆地说、毫不掩饰地说。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说法,鼓励他们说出独特的见解,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智力。具体做法主要有:
1. 利用等式说意义。如10÷2,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叙述:①表示把10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②有10个,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③10里面有几个2?④10的一半是多少?⑤一个数的2倍是10,求这个数。然后,我又鼓励学生在这些基本说法的基础上,把枯燥的数字想象成活生生的人、小动物、花草、文具等,使数字和语言相结合,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不但说得热烈,而且进一步巩固了除法算式的意义,令人赞赏。
2. 利用算式说算理。例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时,利用等式35 44,先让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叙述口算过程,学生怎样算就怎样讲,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口述思路归纳如下:①35 40=75、75 4=79;②5 4=9、30 40=70、70 9=79;③35 4=39、39 40=79;④35 44=30 5 44=79。教师根据上面几种口算过程让学生进行议论,然后说说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并叙述理由,使学生在轻松表达的氛围中进一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掌握了新知。发散学生对数学等式的叙述,既让学生获得了新知,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何乐而不为。
三、设置问题情境,在叙述中激发求知欲望
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胆说,学生在叙述中,加深了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动感画面:画面上的输送带源源不断地留下小麦来,最后形成圆锥形状。教师根据这个情境让学生叙述:看到这堆小麦,你想知道一些关于数学方面的什么知识呢?学生情绪一下子上来了。有的说:“我想知道这麦堆的形状叫什么?”“我想知道这堆小麦的体积。”“我想知道这堆小麦的重量。”“我想知道它的占地面积。”“想知道怎样测量它的周长和高。”“想知道它与圆柱比较有没有规律”等等。利用学生对情景的叙述,一个个问题就形成了,学生对每个问题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往纵深方面发展。
四、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叙述中得到发展
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是孩子们课堂上最乐意做的事,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他们常常有感而发,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学生对实践的叙述,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的多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数学能力也就不断增强。如教学“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摸、量、滚等,然后让学生叙述,你发现圆柱有什么特征?有的学生说:“我用摸的方法发现圆柱上下两面是平平的圆,侧面是弯曲的面。”有的说:“我用绳子量,发现圆柱自上而下粗细完全一样。”还有的说:“我用滚的方法,发现圆柱始终走在一条直线上,说明圆柱侧面是弯曲的面,而且上下粗细一样。”通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叙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综合,圆柱的表面特征就凸显出来了,这样,既满足了他们好动的特点,又为理解圆柱的特征积累了感性认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深刻。
总之,语言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俗话说“字无百日功,言需千日熟”。 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学生语言表达这根主线,努力培养学生叙述的能力,使学生敢说、爱说、会说,让学生在说数学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样,我们的教学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