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深切体验 引导有效表达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作文指导教学,简言之,就是在作文指导之前,创设一个富于情趣的小活动,如实验、游戏、比赛等,激活学生深切的体验,激发表达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有效地表达。体验作文指导教学以体验为抓手,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的目的。下面以《“透视鸡蛋”》的作文教学为例,初步探讨体验作文指导教学在现实教学中的意义。
  一、 观察:重方法、抓训练
  师:(出示两则关于观察的名言)观察要讲求方法。观察的内容很多,方法也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观察“人的活动”(板书)。对于“人的活动”,我们要用眼睛看,看什么?
  生:动作、表情。
  师:说得很好!还要用耳朵听,听什么?
  生:语言。
  师:是的。还要用头脑想,想什么?
  生:心理。
  师:这个心理,包括两方面:一是要揣摩被观察者的心理;二是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观察。让我们马上进入今天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幻灯出示:观察魔术表演)
  1. 重方法。小学生年龄小,不善于观察体验,有时,他们虽然亲身经历了,却感受平平,印象肤浅。因此,在体验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尤其要教给他们观察方法,并且通过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体验的能力。观察的方法很多,如观察要有顺序、要具体、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等。观察方法要根据观察的内容而定,此处导入部分的教学片段有两个特点:第一、教学内容着眼点小。观察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大,正所谓“贪多嚼不烂”。而本课作文指导仅聚焦于“人的活动”这一小点,选点小,少而精,才好下足工夫深入指导。第二,观察方法感知巧妙。课始,首先出示关于观察的名言,学生阅读和积累语言的同时,明确本课重点:学习观察“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感知观察“人的活动”的一般方法。
  2. 抓训练。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训练观察能力。事实上,本课的体验活动过程就是运用观察方法的过程,更是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反复训练,正如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实现。
  二、 体验:趣味浓,目的明
  师:《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孙悟空和羊力大仙比赛隔板猜物。记得羊力大仙有双“透视眼”,能隔着木板看到箱子里的东西。羊力大仙的这种本领最近黄老师也学会了,黄老师能隔着蛋壳看到里面的蛋清。所以,大家带的鸡蛋,我不用打破蛋壳,就能辨出生熟!你们相信吗?(生有的说信,有的说不信)
  师:谁愿意借我两个鸡蛋呢?(指一名学生)请你到前面来。这两个鸡蛋都是你的吗?(师把鸡蛋在学生眼前晃一下)你能看到里面的蛋清吗?(生答:不能。)我就知道你看不见!请回吧!(生大笑,兴致浓厚)
  师:(将鸡蛋置于桌上,伸手撸了撸袖子,然后拿起一个鸡蛋,握在手心,高高举起,故作神秘状)请大家务必屏息凝神,睁大眼睛看仔细了!(师紧握的手突然张开,双眼紧盯鸡蛋,另一只手叉开五指,在眼前划了一下,伸头凑近鸡蛋,左看看,右看看。然后,抬头失望地说:“咦,没看出来?”生哄堂大笑)
  1. 趣味浓。体验是作文指导的抓手,是学生观察、表达的原点,因此,作前体验尤为重要。作前体验应当具有趣味性,要能够激发学
  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主动体验,获取真切而深刻的作文素材。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某一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时,往往会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的高峰体验状态。体验作文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个有趣的小游戏、一个奇妙的小实验、一个激情的小比赛等,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他们往往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案例中,“透视鸡蛋”的表演旨在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场”中,教师仿佛不是在教学生作文,而是在带着学生“玩”,在“玩”中引导学生学习作文,体现出了教学的艺术。作前体验是作文指导成功的关键一步。
  2. 目的明。学生不一定要带着目标去体验,但是指导老师一定是有目的的,事先是有计划、有方案的。案例中的每个环节,魔术表演中教师的每句话,甚至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是“有备而来”,这些表演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哗众取宠式的制造表面热闹的课堂氛围,而是着眼于学生观察表达的需要,让学生兴奋起来,达到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的高峰体验状态,促使学生形成深切的体验。
  三、 表达:体现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
  师:谁能把刚才的见闻感受说一说?为了更好地表达,我给同学们点帮助。(幻灯出示:⑴你看到了老师的什么动作和表情?同学们的动作、表情怎样?⑵你听到老师说了些什么?同学们是怎样说的?⑶同学们有什么反应?你有什么想法?)
  师:(学生思考)静静的课堂是美丽的,安静的表面蕴藏着智慧的激流。谁来展示你的精彩?(生表达,师相机引导学生表达具体)
  师:同学们较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现在请大家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生写)你们看,这是一名同学写的片段,请大家仔细读读,你觉得写得怎么样?(幻灯出示一篇学生作文)
  师:(学生评点后)小作者具体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心理等,更值得学习的是,他不仅写了老师,还写了同学的表现。对于老师的描写,表现了从“得意洋洋”到“故作神秘”,再到“没看出来”的过程。对于同学的描写,由“满心好奇”到“兴奋异常”,到“半信半疑”再到“满脸坏笑”的变化过程,条理清楚,生动具体,写出了层次,写出了神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 及时性。及时性是指在学生体验激活之时,就及时引导学生表达。教学中,往往在课内开展一些小活动,就是为了便于及时引导。即使是课外体验,往往将活动有意安排在作文教学之前,活动与作文指导之间的间隔越短越好。有时学生在课外获取了深切的体验,突然有了表达的欲望,便可以将阅读课及时调整为作文课,或者在现场立即指导。当学生形成深刻体验时,便有话可说,这时也是作文指导的最佳时机,趁热打铁,效果会很明显。倘若错过这个时机再指导,效果则大相径庭了。案例中,在学生情绪激昂、体验最为深刻之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表达见闻感受,抓住了表达的绝佳契机,充分体现了体验作文指导表达及时性的特点。
  2. 针对性。针对性是指作文指导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具体内容来实施。指导采取先说后写的方式,在学生口头作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表达清楚,表达具体,准确遣词造句,渗透写作技巧。指导以学生的体验为抓手,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年龄特点等客观情况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这种指导由于贴近学生作文实际,因而极富实效性。教例中,教师的整个指导过程皆针对学生的真实体验,针对于学生表达出现的实际问题,因而收到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3. 有效性。有效性是体验作文指导教学的最终追求。作前激活体验是为了指导的有效;及时引导是为了指导的有效;有针对地引导也是为了指导的有效。学生表达体验时,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设法引导学生表达具体、准确、生动,还要适当渗透写作技法,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案例中,对学生的表达,教师给予了颇为有效的指导。学生表达之前,教师提示学生表达方法。在方法的引领、帮助下,学生表达得更为具体、生动。同时,在具体的言语表达实践中,学生也真切地感悟了表达方法。学生表达过程之中,教师及时针对学生表达中容易忽略的问题(诸如同学的动作、表情等)相机引导学生更好地表达。
  最为体现指导有效性的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感悟书面表达的方法。我们知道,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有区别的。作文教学指导要促进学生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转化,在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口头表达指导后,教师出示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欣赏评价,目的是让学生感悟书面表达的方法,为后面的书面表达做铺垫。交流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感悟前面学到的表达方法,更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的顺序、层次,提高了学生的水平,提升了教学的品质,彰显了教学的境界。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三堡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一、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李白和比他大12岁孟浩然在黄鹤楼的送别也引起了轰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出示课题,生齐读)  2. 同学们,“陵”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
期刊
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没有抒写浪漫动人、感人至深、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叙述了日常生活的平凡,展现了父母之爱的平常,见到了庭院中茉莉的纯洁,享受了茉莉散发的幽香,带给我们宁静、安祥之美。平淡是真,平静是美,平凡是福。《爱如茉莉》一文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点点滴滴,平凡至极的爱情,释放出素朴至极的美丽。  一、 平静素朴的景致之美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然而日常生活自有普
期刊
一、 结构指向——从失衡到均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于是有些人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指向语言文字训练,淡化阅读理解,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由内容分析为重心转为了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心。  阅读教学真的要弱化“理解”吗?当然不能。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学生的学习心理“明了——联合——概括——运用”视为教学的四个阶
期刊
一、 练习1:轻声与非轻声词义不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六年级三个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部分,这些内容有何联系?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这三个练习都是讲关于词语的。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三个练习中的词语都藏着哪些变化的秘密吧。(师贴板书:词语变变变)既然叫做“语文与生活”,一定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确,在我们身边随处都有语文。有一天早晨,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无意当中就听到了一
期刊
不久前,接到上《渔歌子》公开课的任务,经历了一段“磨课”又“磨人”的过程。这段经历给了我这样的启示:磨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启迪,不断自悟自得的过程。在一次次试教后,有一种认识和理念逐渐清晰:课堂上“要教什么”“不要教什么”,其“取”与“舍”的设计原则,“得”与“失”的评判标准,皆源于“学生需求”和“课程需要”。  一、 要什么?——终身受益的语文经验和能力  1. 生长点——定向。生长点源于课程目
期刊
本刊特稿  共识,意在告诉人们,中国与欧洲各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相助,共同发展。叙述的是民相亲的故事,显现出的却是习主席的博爱精神和人文情怀,让听众为之感动,历久难忘。  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渊博的社科学识  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中外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知识丰富的积累,更让演讲引人入胜、精彩纷呈。  在谈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时,他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已经确立了未来发展目标、战争带给中国
期刊
2001年是我国第八轮课程改革的第一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作为教育部首批审查通过的三套小学语文教材之一,走向了全国。而我,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研究人员,竟然被教材编委会首选进入了教材培训团队。  记得当年6月份的一天上午,我接到了苏教版教材编委会培训部高林生主任的电话,要我准备苏教版(国标本)解读一年级上册识字教材的讲稿,7月上旬到有关省份的国家级教材实验区作教材培训。我在电
期刊
作为语文老师,有机会听一节音乐课无疑是一种特殊的享受。这是一节四年级音乐课,课题是《绿色的祖国》。  新课导入,复习完歌曲《我爱我的家乡》后,姜老师提问:“同学们,你心目中的祖国是什么颜色?”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祖国是红色的,因为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祖国是金黄色的,因为现在是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祖国是绿色的,我们的祖国青山绿水,地大物博。”  “还
期刊
一、 检查自读,筛选信息  师: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我要检查一下读书情况,请同学们把书合起来,然后回答我的问题。(教师展示课件,屏显棕树蛇、红蚂蚁、斑贝的图片资料。)  【点评】课文中提到典型生物入侵者的名称,但学生没有见过,从有利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呈示图片,很有必要。  师:回忆课文内容,指出这些生物的名字。  生:第一幅图是棕树蛇,第二幅图是红蚂蚁,第三幅图是斑贝。  师:不错。我增加一点
期刊
在词语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获得对于词语感性的个人体验、感悟,这个词语在今后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被学生顺利调遣或正确运用的。所以,在引领学生理解字词时,要突现“感性化”这一解词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词语的意境之中。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色鹿》《桂花雨》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从字词教学“感性化”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与课文内容整合,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