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活动、自主探索,并最终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这是新时期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那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如何从枯燥无味、形式空洞的说教模式过渡到学生自主认识、自我体验的学习模式呢?我认为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是关键。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体会:
一、物理学的共振原理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物理学的共振原理是指两个振动体,当外振动的频率与内振动的频率接近或一致时,内振动的振幅最大。这一原理启示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识水平,选择定位在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识水平相一致或接近的活动载体,使载体的“外频率”和学生的“内频率”接近或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共鸣”,避免形式主义,防止唱高调、空谈。
二、让学生在“经历”中成长
传统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重灌输轻体验,重导师的教诲轻主体参与,常常导致教育主体感到失落,降低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新时期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改变把学生视为客体的、被动的、适应别人的教育对象的做法,大胆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能自主选择、具有尊严、富有创造力的鲜活的生命体,要从根本上彻底抛弃那种空洞无物、说教式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发现、去体验。
三、创新班会课形式
班会课是我们完成德育目标的主阵地,不能变成“批评课”和“传话课”,要用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开展。我每节班会课都确定好教育主题,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利用活动来告诉学生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可以做、怎么做,即便是要批评学生或抑制不良现象,也不在讲台上一讲了之,而是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完成。例如:为了引导学生不进网吧,我组织了“未成年人能不能无监督地上网”主题辩论会;为了批评一些同学违反纪律的行为,我模拟情境,组织小品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真善美的良知,使学生在班会课中既长知识,又长能力,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变“灌输型”班会为“启发探究型”班会。
四、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
社区和家庭不仅是学生休养生息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社区和家庭中。因此,撇开社区和家庭孤立地谈学生的思想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社区和家庭都存在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设计好教育载体,完成我们的德育任务。例如可以在社区中开展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照顾孤寡老人等活动,在家庭中开展来当一天家长、感恩父母等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找到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结合点,形成教育合力,完成育人任务。
五、导向性集体舆论监督的运用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共同体,一方面,每一位学生都生活在集体当中,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来自于同学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他们是互相影响的,每个人的言行都能在班上产生“效应”作用。所以,班集体的本身就是一支庞大的教育队伍,班主任只要引导得好,就能够随心所欲地调动这支人数众多的教育队伍来为我们的德育目标服务。
例如,在制订班规或文明公约的时候,大多数班主任教师制定后贴到墙上就以为没事了,由于没有监督、无法执行,这些班规或文明公约形同虚设。我在工作中却另辟蹊径,在同学中设立了一个学生违规违约仲裁小组,当有同学违反班规或文明公约时,就利用班会课“开庭审判”。全班旁听,当事人可以请一名好友为其辩护,公诉则由班委指定那些能言善辩的同学负责,如此一来,凡是违反班规或文明公约的同学都要被“公审”一番。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一项违纪事件都要引起全班激烈的急诊,试想一想,有哪一位学生愿意拿自己来给全班同学“折腾”呢?所以我带过的班班风纪律都比较好。
总之,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内容和形式都需要不断地创新,必须讲究科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激励性、艺术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塑造人的灵魂这项工作中的主体和客体才会在互化中升华,并最终走向和谐,教育与管理的过程才会充满着鲜花与微笑。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
一、物理学的共振原理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物理学的共振原理是指两个振动体,当外振动的频率与内振动的频率接近或一致时,内振动的振幅最大。这一原理启示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识水平,选择定位在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识水平相一致或接近的活动载体,使载体的“外频率”和学生的“内频率”接近或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共鸣”,避免形式主义,防止唱高调、空谈。
二、让学生在“经历”中成长
传统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重灌输轻体验,重导师的教诲轻主体参与,常常导致教育主体感到失落,降低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新时期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改变把学生视为客体的、被动的、适应别人的教育对象的做法,大胆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能自主选择、具有尊严、富有创造力的鲜活的生命体,要从根本上彻底抛弃那种空洞无物、说教式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发现、去体验。
三、创新班会课形式
班会课是我们完成德育目标的主阵地,不能变成“批评课”和“传话课”,要用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开展。我每节班会课都确定好教育主题,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利用活动来告诉学生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可以做、怎么做,即便是要批评学生或抑制不良现象,也不在讲台上一讲了之,而是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完成。例如:为了引导学生不进网吧,我组织了“未成年人能不能无监督地上网”主题辩论会;为了批评一些同学违反纪律的行为,我模拟情境,组织小品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真善美的良知,使学生在班会课中既长知识,又长能力,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变“灌输型”班会为“启发探究型”班会。
四、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
社区和家庭不仅是学生休养生息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社区和家庭中。因此,撇开社区和家庭孤立地谈学生的思想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社区和家庭都存在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设计好教育载体,完成我们的德育任务。例如可以在社区中开展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照顾孤寡老人等活动,在家庭中开展来当一天家长、感恩父母等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找到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结合点,形成教育合力,完成育人任务。
五、导向性集体舆论监督的运用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共同体,一方面,每一位学生都生活在集体当中,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来自于同学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他们是互相影响的,每个人的言行都能在班上产生“效应”作用。所以,班集体的本身就是一支庞大的教育队伍,班主任只要引导得好,就能够随心所欲地调动这支人数众多的教育队伍来为我们的德育目标服务。
例如,在制订班规或文明公约的时候,大多数班主任教师制定后贴到墙上就以为没事了,由于没有监督、无法执行,这些班规或文明公约形同虚设。我在工作中却另辟蹊径,在同学中设立了一个学生违规违约仲裁小组,当有同学违反班规或文明公约时,就利用班会课“开庭审判”。全班旁听,当事人可以请一名好友为其辩护,公诉则由班委指定那些能言善辩的同学负责,如此一来,凡是违反班规或文明公约的同学都要被“公审”一番。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一项违纪事件都要引起全班激烈的急诊,试想一想,有哪一位学生愿意拿自己来给全班同学“折腾”呢?所以我带过的班班风纪律都比较好。
总之,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内容和形式都需要不断地创新,必须讲究科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激励性、艺术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塑造人的灵魂这项工作中的主体和客体才会在互化中升华,并最终走向和谐,教育与管理的过程才会充满着鲜花与微笑。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