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话”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对话”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现在许多教师也正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对话,然而谁与谁对话?怎样对话?对话应该注意什么?不少教师感到困惑,也因此误人了一种“假对话”的教学误区。对此,笔者就自己的实践情况浅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有效对话的策略。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对话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则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某些重点内容,如果教师只是泛泛讲述,学生可能会印象不深,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适当的对话,则会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比如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作者构想出了他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当时来讲,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社会模式,而对现代的学生来讲这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很难理解作者的心理。针对此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情况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你认为这是作者的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今天我们又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产生了交流的欲望。我要求学生调动他们手头所有的资料来了解陶渊明的思想状况、生活背景及性格特点,再联系曾经所学的文章进行讨论分析。很快同学们就有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大家都一致肯定了陶渊明的人格的纯洁高贵,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其次,陶渊明经常与劳动人民接触,看到了人民的疾苦,所以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实际上是劳动人民愿望的体现,是为劳动人民呼吁、呐喊。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何况作为一介寒儒仅凭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现实的,因此不能说他这种构想是消极避世的思想行为。通过了解详实的背景资料,通过同学们的热烈对话,一个较深奥的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既加深了印象,又陶冶了情操。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对话思维
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认知需要是紧密联系的,而认知需要则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的情境,把学生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对话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对话的意识,激活对话的思维。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先展示一幅满脸沧桑、饱经忧患的诗人杜甫的肖像图,然后再辅之以风声雨声的背景音乐,并通过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诵,很快使学生与课本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不少学生眼中有一种“思绪”的感慨。这不仅说明情境创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妙点拨诱导,教给对话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话式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对话方法。
1、扣住情境点,进行换位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间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进行换位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从而理解、认识作者的创作观点,作品的思想意义。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使每位学生能够轻松自在地参与其中的学习过程,也使得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共同参与的学习心态。
2、捕捉“空白”点,延伸对话空间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象县,是寻找对话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又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即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抓住模糊点,进行多元对话
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去探究。去探索,直陈己见。如何让学生确切地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中心句,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那些模糊点进行讨论,甚至进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对话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对话式学习的有效性及多样化设计模式,在对话中要辨证的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这具体表现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珍视对话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还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自然,语文教师要在不同的学段,对学生对话的水平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蔡征锋,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对话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则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某些重点内容,如果教师只是泛泛讲述,学生可能会印象不深,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适当的对话,则会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比如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作者构想出了他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当时来讲,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社会模式,而对现代的学生来讲这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很难理解作者的心理。针对此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情况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你认为这是作者的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今天我们又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产生了交流的欲望。我要求学生调动他们手头所有的资料来了解陶渊明的思想状况、生活背景及性格特点,再联系曾经所学的文章进行讨论分析。很快同学们就有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大家都一致肯定了陶渊明的人格的纯洁高贵,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其次,陶渊明经常与劳动人民接触,看到了人民的疾苦,所以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实际上是劳动人民愿望的体现,是为劳动人民呼吁、呐喊。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何况作为一介寒儒仅凭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现实的,因此不能说他这种构想是消极避世的思想行为。通过了解详实的背景资料,通过同学们的热烈对话,一个较深奥的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既加深了印象,又陶冶了情操。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对话思维
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认知需要是紧密联系的,而认知需要则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的情境,把学生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对话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对话的意识,激活对话的思维。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先展示一幅满脸沧桑、饱经忧患的诗人杜甫的肖像图,然后再辅之以风声雨声的背景音乐,并通过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诵,很快使学生与课本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不少学生眼中有一种“思绪”的感慨。这不仅说明情境创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妙点拨诱导,教给对话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话式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对话方法。
1、扣住情境点,进行换位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间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进行换位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从而理解、认识作者的创作观点,作品的思想意义。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使每位学生能够轻松自在地参与其中的学习过程,也使得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共同参与的学习心态。
2、捕捉“空白”点,延伸对话空间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象县,是寻找对话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又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即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抓住模糊点,进行多元对话
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去探究。去探索,直陈己见。如何让学生确切地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中心句,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那些模糊点进行讨论,甚至进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对话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对话式学习的有效性及多样化设计模式,在对话中要辨证的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这具体表现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珍视对话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还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自然,语文教师要在不同的学段,对学生对话的水平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蔡征锋,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