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让美术欣赏课“脱俗”的方法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jo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课作为美术课程的必学领域之一,年级越高欣赏的内容越丰富。大多数美术教师上课以讲授理论知识、专业术语为主,也有些教师匆匆把一幅作品简单介绍一番,然后让学生自己看课本和图片,美其名曰:以自学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变成了被动的听讲、无目的看, 这些机械式的学习使学生思想麻木,上课态度消极,渐渐对欣赏课失去了兴趣,更别说进一步对作品内容的评述。 这样的美术欣赏课起不到审美教育的作用,陶冶不了学生的情操,严重脱离了美术教育的宗旨,欣赏课堂陷入了无趣的“俗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可见兴趣是一堂课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关键,那么怎样让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产生兴趣,化静为动?下面就谈谈让欣赏课“脱俗”的几种课堂方式:
  一、表演性课堂
  表演性课堂通过表演的方式直观的表现作品内容,丰富并拓展作品的内涵,让全体同学身临其境的感受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这种课堂方式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学生主动性强,教學效果显著。如在欣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时候,我让13名学生分别扮演耶稣和十二门徒,课前熟悉好自己角色的特点,在课堂上首先按照画面内容在前排入座,摆出相应的姿势,然后进行内容对话并流露出画中的表情。这一下全班都沸腾了,同学们都集中注意力在猜测他们要表现的主题,好奇心牵引着观察力和想象力瞬间爆发,随后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整堂课气氛活跃、精彩不断,课后很多学生都申请想当下次课堂的表演者。
  表演可以唤醒沉睡的画面,让画面中人物和内容“活”起来。在表演性课堂中,学生可以接触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通过表演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判断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故事性课堂
  欣赏课上有的艺术作品故事性比较强,教师恰当地运用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故事资源穿插课堂,让学生产生情节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新知识探求的欲望。在欣赏课中,教师可以抓住作品的内容和背景或者是某个特殊的事件来展开。故事性课堂要多鼓励学生去讲,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来完成。如在欣赏梵高的《乌鸦群飞的麦田》中,提前让选出的学生代表去收集关于梵高的生平和作品背景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这名学生结合资料讲述梵高的经历和创作思想,末尾还发表了自己对梵高死亡的不解,我给同学们推荐了电影《至爱梵高》,让他们自己参考去找寻答案,下堂课进行分享。又如《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中,学生讲述作品背景及作品与毛主席的关系后,意外的介绍了傅抱石先生对屈原的特殊情节。课堂中每次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完,同学们的掌声此起彼伏,我想这是对这些讲故事同学的肯定,也是知识间接吸收的良好反应。通过故事的情境和恰到好处的情节,化繁为简,这样的课堂比普通的讲授课更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让人津津乐道。
  三、对比性课堂
  对比能让学生更容易发现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异同点,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如《色彩的感染力》一课中,通过对课本里中外美术作品的色彩进行颜色、风格等对比欣赏,总结出了写实色彩、装饰色彩、抽象色彩和表现色彩,还有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油画风景画的一些色彩特点。对比课堂要鼓励学生大胆判断、交流与评价,从中了解艺术家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认识和评述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相同与不同的呈现方式。
  四、展示性课堂
  展示性课堂需要精心设计与组织。比如举办“名画人物模仿秀”,把学生代入画中,身临其境的体验人物角色。学生通过扮演名画中的人物来学习画中知识,为了达到与画面尽可能一致的效果,学生们肯定会通过各种渠道认识、了解、最终掌握精髓。当异彩纷呈的人物如:蒙娜丽莎、马蒂斯夫人、吹笛男孩、卡米尔等一个个出现时,此刻比老师的长篇大论要有效和有趣得多,并且也会让参与扮演的学生终身难忘。再如举办“我来画名画”展,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名画进行临摹或创意。
  “活学活用”,不同的作品选用不同的适合作品的课堂方式,可以用两种甚至三种方式结合运用在课堂。譬如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在讲述作品的时候,首先请几位同学重现天安门前毛主席与其他领导人排位的画面;接着再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作品历经了几次修改,每次修改画面人物都发生了变动,随即表演的同学们也相应的发生变动,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历史情况;最后把《开国大典》与刘宇一的《开国盛典》进行对比,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谈论两幅画的构图、色彩、表现方法等区别。整堂课结合表演、故事和对比三种方式,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作品的内容和意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氛围。不管运用哪种方式上课,都是为了把知识更好的向学生完美呈现,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发挥一切所长让课堂变静为动,让教学内容不再是古板僵硬、毫无生气的“木乃伊”,而是含情脉脉、充满魅力的“维纳斯”。一堂好的美术欣赏课要求“教师布大局,学生当主体”,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因此教师就应利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放开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你会发现他们经常会带给我们一些意外的收获和惊喜,从中成长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我们自己。我相信,在一个轻松、愉快 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优秀的,这也正是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亮点。让学生感悟知识、感受快乐、感知美术欣赏课的奇妙——让作品“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生命“活”起来!
其他文献
在战火纷飞,分聚无常的春秋战国时代,活跃着一群特殊的人物——纵横家。他们的身影游走在国与国之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上演着分分合合的故事;一语道破天机,方寸扭转乾坤。他们以独特的身份扮演与众不同的角色,似繁星点缀着历史的天空,烛之武即是其中的一颗。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当手握语文教材,第三遍品读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再次被烛之武不动一兵一卒、一刀一枪,“不战而屈人之兵
期刊
《應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 教案
期刊
摘要: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探讨高效和谐的教学模式。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变,这势必影响到小学的课程改革。所以我们对高效教学的理解和做法也要变。小学英语教学不但要有规模,而且要有效率,也就是要实现在人力和物力方面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研究小学英语教学的科学规律,即小学英语教学要提高效率,要會教语言,会教学生,会运用教材,会活用教材,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关键词:小学
期刊
數学活动《多变的模式》
期刊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知识目标:  1.准确地拼读以下单词短语:postcard, lie, line, wait, walk, trip, enjoy;take photos, on sale, go back.  2.能够记住以下重点句型:I’m standing on …and …/ Lingling is buying…/ We’re enjoying … a lo
期刊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讲情绪,影响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我觉得身为教师就更要注重自己的语言。那么如何做比较好呢?我认为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语言的教育性  教师应注意将课堂语言的教育性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与所教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当结束课文时我说了这一番话:“同学们,地球只有一个,如果没有了地球,我
期刊
摘要:“光”作为艺术家经常展现的艺术语言符号,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情感。光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整个人类文明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艺术家,通过不同形式的光的展现,使其作為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光”主题性艺术作品作为绘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满足人类审美诉求和情感表达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文从“光”在艺术作品中呈现的发展历程着手,分析了艺术作品创作中“光”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精炼优美,表现了深刻意蕴和动人境界。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技巧地引导学生进入细微情境,体味接受美的熏陶启迪。可从“多元朗读,诗画结合,启发想象”三方面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感受诗意的美好,浸染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古诗、意境、诵读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节奏明快,语言精炼,意境悠远,内涵丰富,每一首都晓畅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起来曼妙无比。因此,我想
期刊
我常常听到有些老师惋惜的说:计算题这么简单,学生怎么老出错?也常听到家长抱怨:我家娃子计算题总是马虎出错,真想不通,哎!我们老师也经常因为学生“计算错误”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不仅仅是“简单”“马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看清楚数字和符号  学生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
期刊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正如歌里所唱,父亲这位人民教师从小就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期望崇拜的“种子”。这颗“种子”在父亲宽厚博大的爱的雨露阳光下,慢慢地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长大后,我也骄傲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至今已整整二十二年。  在我这么多年的教师生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