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实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狠抓听说读写的训练。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科学尝试与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生活化
  一、强化形式多样的听说训练
  听是人们从外部世界接受信息的重要方式;说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听是提取信息,输入大脑储存起来,是运用信息的前提条件;说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我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听说训练。
  1.在生字和词语教学中,我一改往日教师在上面念,学生在作业本上写的惯例,把生字词语制成卡片,同桌或同组一个同学念,其余同学听音拿生字、词语卡片,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既进行听说训练,又掌握知识。
  2.听故事复述训练,以一个小组为训练单位进行。先让一个同学讲一个简短故事,其余同学听,然后复述故事,看谁复述的故事最完整,每组推举一名优胜者,周末进行一次“优胜者比赛”,增强学生对听说训练的吸引力。
  3.做听说传话的接力赛游戏。以纵向座次为小组单位,第一个同学拟好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依次传到最后一个同学,看哪一组听、说最正确。即要求说的人发音准确、听的人听正确,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4.利用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配有很多插图,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或从上到下观察,或从左到右观察,可作适当联想,一个同学说画面内容,其余同学听后可补充发言。这样既可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可训练学生的听力和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课堂教学必须与课外、校外活动进行沟通和配合。课堂教学着重在学习中研究、生活化活动。语文课堂有效地延伸至生活,重短时效、重生活体验、重实践积累,通过成语推介、歇后语解析、谚语收集、名言故事,到话说新闻、评论时事、美文推荐、佳作点评,以及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班级博客圈、班级日记联播、自写小说联播、当地文化介绍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语言感悟和生活感悟。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本着生活的需要、课中能练的原则,从课文中提炼生活,到生活中提炼语文,以课堂为基点,向四周辐射,这样课堂教学可得到充实,同时也更加高效。另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后主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探索、主动改进、主动提高。语文活动形式多样,如经典美文诵读、钢笔字比赛、“做新时期的好少年”演讲活动、课本剧表演大赛、“错别字大搜捕”活动、想象作文大赛、“亲近母语”阅读大赛、古诗文诵读等。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可逐步优化课堂教学。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形式,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1.教学内容要精选。一堂课教学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却很多。如果我们对诸多教学内容不加选择,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每一个教学要求,表面上一点时间也没浪费,实际上这种没有重点的教法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如堕五里雾中,不得要领,这种不顾授课效率的教法,实际上是浪费了教学时间,是无法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要改变这种“贪多嚼不烂”的情况,就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工夫。教师应紧扣年级及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等内容,从一个章节蕴含的诸多教学要求中,认真分析,仔细筛选,舍弃那些零碎的、片面的、非重点的教学要求,紧紧围绕中心要求进行备课。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授课时才能紧紧围绕重点内容,精心组织教学环节,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节省教学时间。
  2.紧凑教学环节。一般的课堂教学至少有这样几个环节,如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形成技能等,但这些教学程序不是千篇一律的,存在优化组合、及时调整、详略取舍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教师有拖堂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组织教学时没能好好衔接每个环节,浪费教学时间造成的。如提问时,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太深,学生一时无法答出,教师又缺乏点拨的艺术,往往一喊一大片,到头来仍是教师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白白浪费教学时间。因此,从备课入手使教学环节精简,从上课着手使教学环节严密紧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推敲每个教学步骤,认真计算每个步骤所需的教学时间,做到突出重点,环环相扣,步步紧随,在授课时做到能“一针见血”的绝不“绕圈子”,这样才能防止节外生枝,偏离中心,才能克服重复单调、拖泥带水的弊病。总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想课内省时,教师就必须在课外费时,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查阅资料、制定教案、课前准备、组织教学等环节上花力气,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口语表达等方面下工夫,在优化教学目标、结构、手段上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缓解课时不足与教材容量大的矛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呢?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在语文课上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并养成良好的习惯;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作业和检查的习惯。小学生几乎天天做作业,作业不但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水平,表现教学效果,而且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及思想品德和教育的结果。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独立完成、富有创见、思路清晰、先复习后作业、及时检查、书写工整、清洁等。培养小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是长期、艰巨、细致的综合教育的过程。总之,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我时时提醒自己: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因此,我们认为,在人的生存空间里,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理活动等所有生命运动都有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才能感受自然,了解社会,体悟人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学生写作训练
  综合训练、加强写作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小学生作文习惯和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训练。要使学生自觉训练,乐意训练,必须巧妙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1.口头“说”作文。写作前,安排学生讲述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有趣、有意义的人和事,口头“说”,把思想组织成为连贯而有条理的语言,教师再指导点拨,然后由说过渡到写。
  2.适时进行仿写,续写。对于教材中比较短小精悍的写景、写人、写事的课文,在学生学习之后即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及语言表达的方式,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指导学生续写,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指导学生坚持天天写日记。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有意义的人或事都可作为日记内容,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经常不懈地进行这样的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听能听得到重点,听得到头绪;说能清楚、完整表达意思;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写能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发展智力,提高素质,达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其他文献
近年,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一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
摘 要: 新的课堂理念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意识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作者从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探究性来解析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困惑 教学现象学  “以能力立意”的新课程理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主要表现在:①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课堂得以更多展现,学生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合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呢?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认识往往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
摘 要: 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思维、发展认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循序渐进地、科学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定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溢于言表。  关键词: 目的 习惯 情趣 途径 训练  语文是一门饱含情感的学科,声情并茂的朗读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抒发。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古诗教学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为了引导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使古诗教学切实成为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师就应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讲—抄—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要坚持以朗读为基础,以质疑探新知,以自悟近感知,以想象来理解,以合作促感悟,以体验知情感,以读写促表达。  一、以朗读为基础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