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新闻英语词汇特点及翻译策略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nor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为切入点,以归纳法和文献法,尝试综合相关研究,对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进行探讨。对于新闻英语的翻译,仅仅限于字面意义的传达是不够的,译者更应站在跨文化视角下,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与策略,从而解决不同语言中出现的信息功能对等问题。本文旨在为之后的新闻英语翻译提供对策,从而促进新闻英语行业发展及跨文化信息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新闻英语;词汇;翻译
  【作者简介】李梦琳,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闻是借助语言、文字、图片及录像等,向大众传播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具有现实性、时间性、公开性和连续性等特点,以及传递信息、宣传鼓动、服务社会、提供知识等功能。而新闻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了在有限的版面内向社会传递精准的信息,凸显新闻的客观性、时效性等特点,新闻英语往往大量采用专业术语、缩略语、复合词汇等,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成功的新闻英语翻译往往要求译者具备跨文化意识,促进不同文化间思想的碰撞,使大众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信息,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一、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况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交流的媒介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和提升。信息交流发展到全球化时代,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来往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跨文化沟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新闻传播和语言学等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学者们对跨文化沟通的各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跨文化差异没有改变交流的原本性质,但是文化背景的介入却增加了沟通的困难程度及其复杂性;二是交际双方需要承受交际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即交际双方不一定了解对方文化中的参与结构,甚至不清楚自己所在的文化参与结构的具体状况。以上状况对于跨文化的沟通或者说对“不确定状况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我们持更加开放、包容、灵活的态度,同时,应善于运用相应的沟通技巧与方法来应付与解決问题。
  二、新闻英语的主要特点
  1.词汇特点。
  (1)省略及缩写的运用。报刊或新闻网站版面空间有限,为了节省空间,成功的新闻往往采用最简洁、最直接的措辞直击受众感官。因此,常见有虚词的省略,包括冠词、代词、be动词、助动词和所有格等,保留的主要有名词和实词。比如“Mexico reports 56% decline in number of migrants attempting to reach US”,在这里省略了两个冠词,句子还原后是“Mexico reports a 56%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migrants attempting to reach US”。除此之外,为了体现新闻简洁性特点,新闻英语中常常使用大量缩写词。比如“Member of Parliament ”缩写为“MP”,“Initial public offering”缩写为“IPO”。
  (2)借用与小词的使用。新闻英语词汇的另一特点是会借用具有代表性的或有标记意义的建筑、地名或其他有助于表达的词语以实指其意义。比如“No. 10 is calling on Labour to go to the polls”,这里的No.10是指No.10 Downing Street,即英国首相官邸所在地的唐宁街十号,这里用以代指英国政府。另外,所谓小词的使用即新闻英语在实际中倾向于使用拼写长度较短,但表现意义较强的词汇,比如top,aid,cut等。
  2.句法特点。
  (1)句子特点。由于篇幅限制,新闻英语中常见“扩展的简单句”。新闻文体在语法方面的重要特点是“结构严谨”“高度扩展”,即将重要而又丰富的信息压缩在有限的篇幅内,常见方法有:介词短语使用同位语,插入语代替从句,分词短语等代替或扩展为简单句。
  (2)语法特点。新闻英语中被动语态以及现在时使用广泛。在新闻中受动者比施动者实施的行为更重要,因此,被动语态所能表达的动作连接的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更加适用新闻文体。同时,为了更好地给大众传达新闻的真实性特点,无论标题还是正文,往往会选择现在时态的表达方式。
  三、跨文化背景下新闻英语的翻译方法策略
  “文化”一词是从拉丁文culture演化而来的,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含义。文化实际上具体包括需要、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客观地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综合。而翻译本身,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那么,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即是不同文化之间思想上的交流。
  在跨文化视角下,翻译不仅是译者与作者、原文、读者交流的过程,更是译者与自己交流对话的过程。在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中,译者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和文化间的差异,将原著和译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读者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并产生共鸣。
  新闻英语翻译在此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是能够促进世界各国思想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工具。新闻英语翻译的目的是:将英语文化的资讯转换成特定语言受众能够理解的文本类型,使读者大众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精准地传达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摆在译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在新闻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受众跨越文化差异的沟壑,尽最大可能地准确地传达原新闻报道的内容。因此,这要求译者本身对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都相当熟悉,并有效运用相关翻译技巧与策略,才能使译文贴合实际译语受众的思维方式,使译文自然生动地展现原新闻信息,充分体现新闻的价值。
  1.翻译方法。
  (1)直译法。直译法并不意味着对照原文一字一句地翻译。简单来说,它是指不改变原来的用词和句子;更严谨一点来说,则是它致力于保留原文的思想情感或文体风格。直译一般以句子作为基本的翻译单位,在翻译过程中兼顾整篇文章,尽最大可能原汁原味地将原文呈现给目标语受众。   英语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语言,从其起源开始便一直在吸收外来语词汇以及相应的表达方式。现今随着信息媒体技术发展,各国文化进一步交融、碰撞,产生交集。在一定程度上,直译法能够帮助译者表达新闻英语原文信息,而目标语受众相应地可以理解其中的语言含义,直接明了地接受英语语言文化,感受不同语言的表达魅力。
  (2)意译法。意译法对于译者本身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它可以作为一种更详尽的变换方法来满足目标语受众的阅读需要。意译,即摒弃原文固有的句子模式和修辞手法,更加灵活地传递原文的意义与情感。在很多情况下,源语与目标语在词汇使用和情感表达上并非一一对应的,而此时直译法便不能很好地适应读者的需求,或直译法生硬地对照翻译会造成严重的文义曲解時,就需要译者深厉浅揭地对原文进行分析,对语法词汇和修辞等进行适当调整,将新闻英语原文的具体含义呈现出来。
  2.翻译策略。
  (1)长难句翻译策略。英语重形和语言,其思维方式是线性思维;汉语重意和语言,其思维方式是螺旋性思维。英语中有五大基本句型,这是所有英语句子的基础。也就是说,所有的英语长句经过删减修饰成分后,都会变成五大基本句型中的一种。所谓形和语言就是逻辑关系是显性的,其意义的产生和延续依靠的是其形式逻辑的延展。因此,译者只要熟练掌握语法标记词,那么就能很好地从形式上了解新闻英语中原文的意图与信息焦点的位置,从而更好地对新闻英语进行翻译。
  (2)灵活调整新闻英语中的修辞。节奏感强的英文诗善用头韵及尾韵,英文演讲中巧用排比以突出观点,新闻英语常出现看似熟悉却陌生的修辞,常见的有转喻或提喻、隐喻等。
  转喻修辞是用一个名称来指代与之密切相关的事物或概念,其表现形式为:首都或首府所在位置→政府机构或首脑(Nairobi →the government of Kenya),某个地点→整个行业(Wall Street→the entire U.S. financial and corporate banking sector),普通名词或词组→相关事物或概念(red tape →bureaucracy )等。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认知手段,修辞功能强大及表达效果显著是隐喻的最大特点。因此,新闻英语中多运用隐喻使新闻简洁明了。
  综上所述,新闻英语的译者应尽可能地熟练掌握常用修辞,明确新闻用词的特点,更好地对原文进行翻译。
  (3)适当增译。新闻英语的一大原则是简洁精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重要的事实,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一切必要的信息,即新闻英语中多信息省略的情况。而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与句法等方面的差异,采用一一对应、逐字翻译往往使得译文生硬晦涩、呆板沉滞,适当增译和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可以使译文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通常为了语法需要而增词,为了增加背景文化知识而增词,为了表达清晰而增加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语气词、范畴词等。
  四、结语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综上所述,译者不仅要关注新闻内容的本身,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其对于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认识了解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质量。因此,译者应尽可能地掌握各地风俗文化,对两种语言的异同点和使用规律进行剖析,按照新闻文体,巧妙运用翻译技巧与策略,从而使译文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参考文献:
  [1]杨智新.跨文化交流视角下的新闻英语翻译[J].新闻战线学子论苑,2019(5).
  [2]曾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英语语篇特征与翻译策略分析[J].英语广场,2019(7).
  [3]张胜楠.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新闻英语翻译探究[J].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2015(8).
  [4]刘冰.浅谈交际翻译理论基础上的新闻英语翻译方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18.
其他文献
【摘要】21世纪是数字化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等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教育教学工作,它们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对现有教学活动进行转变,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会逐渐转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不仅具有较强的动态感,同时还包含更多信息,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
【摘要】英语作为语言学科中的一种,英语的运用也是千变万化的。对此,高中英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英语知识运用的变迁,更新课程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英语语言学科的变化。高中英语教学应该从写作教学开始,在应用文写作上要注重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  【关键词】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王婷婷,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  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
【摘要】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按照新课标要求开展的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效果仍然不佳,这导致很多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绘本,一方面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绘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  【作者简介】谢月红,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英语教学方式一直在改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形成性评价的特点,确定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优势,就此,以初中英语教学为切入点,详细分析如何有效地应用形成性评价。  【关键词】初中英语;形成性评价;应用策略  【作者简介】崔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湖路学校。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正在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向转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
【摘要】 当前英语课程从过去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向了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要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 使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和活动化等, 以更好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素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蓝海莲,广东省河源中学。  一、教学设计活动化  在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课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文本构建一中华优秀传统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要拥有良好的英语听力、口语成绩,还要保持对英语听说的学习兴趣。就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只重视英语语言书面知识的教学,并不看重听说教学,导致学生只会做题,听不懂也说不出英语,更别说拥有英语听说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了。结合当下初中英语教学的需要,以及对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笔者认为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相结合是最好的选择。不仅
在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市,有一个叫威佛利山的废弃疗养院,作为一个周围埋藏着上千具死尸的遗址,这里被列为全球十大恐怖禁地之一。  从20世纪初到链霉素开始临床应用的数十年间,至少有8000多名结核病患者在这里去世。比结核病更加可怕的是骇人听闻的治疗手段,例如将肋骨从病人胸腔里摘除,以便让肺部涨得更大,吸入更多的氧气。  威佛利山疗养院关闭后,成为了一处著名的“鬼屋”,各种不可思议的闹鬼事件不断,
【摘要】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对英语学习持有两面态度,且各个层次的学生交互学习之后容易迷茫。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涉农高职院校公共英语个性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基于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涉农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可行性,为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涉农高职院校;公共英语
【摘要】当前,小学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常常会引入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其中课外故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知识延展的作用,能够辅助单元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教学。在英语单元教学和阅读教学中适当融入各类课外故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英语教学变得事半功倍。而在深度学习理念影响下,小学课程教学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对课堂进行优化,加入更多优质课外资源,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不久前,本刊特约摄影师瑞士人沃尔夫兰曼赫尔茨发来邮件,兴奋地声称他发现在北纬33度左右的中国四川境内,有一条神奇的山脉,其户外运动资源远远超过了阿尔卑斯山,似乎这正是全世界旅行者和探险家苦寻的户外天堂。  于是,本着“全世界户外爱好者联合起来,寻找梦中的探险乐土”这一宗旨,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组建了一支由国内著名探险家、资深媒体人组成的考察队,将目标锁定在北纬33度左右,中国四川境内的一条被藏民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