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就是语文。”学生写作,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生活是“源”,表达是“流”。写作兴趣的源头也在于生活。若学生善于观察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经历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然而,现在的初中生常常把写不出作文归于生活内容太单调,生活空间太狭窄。其实他们面对写作的困惑并不是因为素材的贫乏,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他们所谓的“写不出”,其潜台词是“没有发现什么值得可写的”。在二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初中阶段的作文训练重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的道路,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生活,也就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广袤的生活沃土中,用极大的热情,敏锐的目光,深刻的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去选择,讲述自己的经历、感悟,表达内心的真情,在作文中,展现丰富多彩的个性生活。那么,如何真正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呢?
一
要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就要学会观察。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丰富写作素材。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一个有创作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勤于观察和善于观察的人。处处留心,就会随时发现问题,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脱离生活去闭门造“文”,只会割裂生活的脉搏,淡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他们的思维触角。有了对生活真切的关注和思考,其文章一定会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闪烁睿智的光芒。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用眼睛观察世界,能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充分感受生活。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便能信手拈来,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真正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值得下笔的方面,都有别人未发现或未体验到的东西。爸爸、妈妈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熟悉、最值得观察的人物,也是最有话说、最值得写的人物。笔者曾经以“我的爸爸(妈妈)是_____”为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周子建同学在《我的爸爸是农民》一文中,抓住“爸爸不甘于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寂寞”这一个性,描写了爸爸精心培育盆花的过程,作者正是具有留心于平时观察的功夫,才能将爸爸写得鲜活,再现了一个敢想敢干、勤劳致富的新世纪新农民的形象。
二
做生活的有心人,即能从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捕捉闪光点,从常见而熟悉的琐事中挖掘出内在的意蕴。作文教学就是要注重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原生态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要让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回归情感的本真态,让学生不再为编造虚假故事、抒发虚假感情而苦恼。情感的真源于生活的真,生活中最平常琐碎的事情,也有可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它值得每个人用心去体味,用笔去抒写。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从表面看没有什么意义,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人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其实它们的背后说不定就潜藏有一定的意义,需要我们去体察、去思考、去挖掘。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敏锐的眼睛、灵巧的耳朵,从生活中、从社会中发掘新题材,指导学生在现实中找到写作的源泉,培养写作热情。作家创作需要灵感,学生作文一样需要灵感,而灵感的源泉就是生活。关注生活,抓住身边的点点滴滴,才能写出好文章。也正因为来自本真的生活,所以显露的是人性的本来面貌,呈现的是真实的人际关系。因此,只有生活的真,才能诱发内心的真,只有内心的真,才能产生情感的真。
喜欢看电视,更喜欢看动画片,这是每一位少年朋友共同的喜好。姜瞿慧同学的《我和动画片》一文,再现了自己与动画片的不解之缘,流露了真情与实感。文章的开头写道:“我们虽然是初中生了,但我们还是深深眷恋着米老鼠,眷恋着白雪公主和那七个小矮人,眷恋着陪伴我们走过金色童年的动画片。”文章记叙了“我”上幼儿园时期、小学阶段和初中(现在)阶段看动画片的经历及感受,全文以“动画片”为线索,回忆了自己天真快乐的童年生活,文章最后一句“我深深怀念着动画片,怀念着那欢乐天真的童年”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中心的效果。
三
思考生活,善于分析生活现象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把情感寄寓到可描写的人、事、物、景上,对观察到的现象,深入思考它的价值意义。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虽不错,但总令人感觉缺少一股劲、一股力,或者提炼、挖掘的主题有失偏颇,或是人云亦云、缺乏创新。这些都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感悟生活的能力问题紧密相连,因为很多学生还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不能分析生活现象的价值和意义。针对此种现象,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写作的灵感往往孕育在生活不经意的瞬间,一件小事、一个小物品、一个瞬间,都可能引起人们的不同感悟,只不过我们往往把它忽略了,不去思考分析。其实,只要经常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思考、去分析,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生活中蕴藏着很多思考与哲理,那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智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中学生关心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引导他们善于发现生活现象背后本质性的东西。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占丰恒同学的《红绿灯》一文,由马路边的交通指示灯——红绿灯写起,然后过渡引申到人们心中的“红绿灯”。文章的第二段是这样过渡的:“人生亦是如此,就如一个寻宝的漫漫旅途,然而,在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盏坚挺屹立的红绿灯呢?”作者进一步揭示了心中的“红绿灯”就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底线。小作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由日常的生活现象起笔,引申思考了它的哲理,这个哲理,就是生活蕴涵的价值意义。
四
要指导、培养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小事、琐事中挖掘意蕴,训练学生进一步拓展写作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一般人的生活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所经历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琐事。然而平平淡淡才是真,才能见真情,生活中最微小、最琐碎的事情同样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在我们的周围,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所以,要想抒发真实的感情,就应该及时抓住飞逝而过的生活片断。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琐事,看似微不足道,却往往有着强烈的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震撼,情感为之波动,值得用心去体味,用笔去抒写。张帆同学的《一则电视广告》一文,由看到的广告画面“一位老爷爷悠闲自得地在河边钓鱼,等了半天,钓上来的却是一副鱼骨头”,拓开了写作的思路,联想到古代巴比伦文明的衰落、巴西森林的毁坏、世界上热带雨林的大幅度消减以及滥捕动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最后,文章揭示了广告的深刻含意:“大家都应该保护环境,让我们共同拥有一个美丽的地球。”作者从看电视、看广告这件生活小事、琐事中挖掘了写作的意蕴,把写作思路拓展得很广,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
于漪老师说:“文章不是‘做’出来、‘挤’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的,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文章就生意盎然。”这一番话,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应该取自生活,表现生活。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思考生活,锻炼思想,丰富情感,拓展写作思路,让手中的笔去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
作者简介:江西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发表教学论文多篇,主编或参编书籍四本。
□责任编辑 徐纯军
一
要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就要学会观察。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丰富写作素材。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一个有创作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勤于观察和善于观察的人。处处留心,就会随时发现问题,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脱离生活去闭门造“文”,只会割裂生活的脉搏,淡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他们的思维触角。有了对生活真切的关注和思考,其文章一定会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闪烁睿智的光芒。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用眼睛观察世界,能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充分感受生活。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便能信手拈来,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真正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值得下笔的方面,都有别人未发现或未体验到的东西。爸爸、妈妈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熟悉、最值得观察的人物,也是最有话说、最值得写的人物。笔者曾经以“我的爸爸(妈妈)是_____”为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周子建同学在《我的爸爸是农民》一文中,抓住“爸爸不甘于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寂寞”这一个性,描写了爸爸精心培育盆花的过程,作者正是具有留心于平时观察的功夫,才能将爸爸写得鲜活,再现了一个敢想敢干、勤劳致富的新世纪新农民的形象。
二
做生活的有心人,即能从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捕捉闪光点,从常见而熟悉的琐事中挖掘出内在的意蕴。作文教学就是要注重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原生态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要让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回归情感的本真态,让学生不再为编造虚假故事、抒发虚假感情而苦恼。情感的真源于生活的真,生活中最平常琐碎的事情,也有可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它值得每个人用心去体味,用笔去抒写。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从表面看没有什么意义,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人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其实它们的背后说不定就潜藏有一定的意义,需要我们去体察、去思考、去挖掘。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敏锐的眼睛、灵巧的耳朵,从生活中、从社会中发掘新题材,指导学生在现实中找到写作的源泉,培养写作热情。作家创作需要灵感,学生作文一样需要灵感,而灵感的源泉就是生活。关注生活,抓住身边的点点滴滴,才能写出好文章。也正因为来自本真的生活,所以显露的是人性的本来面貌,呈现的是真实的人际关系。因此,只有生活的真,才能诱发内心的真,只有内心的真,才能产生情感的真。
喜欢看电视,更喜欢看动画片,这是每一位少年朋友共同的喜好。姜瞿慧同学的《我和动画片》一文,再现了自己与动画片的不解之缘,流露了真情与实感。文章的开头写道:“我们虽然是初中生了,但我们还是深深眷恋着米老鼠,眷恋着白雪公主和那七个小矮人,眷恋着陪伴我们走过金色童年的动画片。”文章记叙了“我”上幼儿园时期、小学阶段和初中(现在)阶段看动画片的经历及感受,全文以“动画片”为线索,回忆了自己天真快乐的童年生活,文章最后一句“我深深怀念着动画片,怀念着那欢乐天真的童年”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中心的效果。
三
思考生活,善于分析生活现象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把情感寄寓到可描写的人、事、物、景上,对观察到的现象,深入思考它的价值意义。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虽不错,但总令人感觉缺少一股劲、一股力,或者提炼、挖掘的主题有失偏颇,或是人云亦云、缺乏创新。这些都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感悟生活的能力问题紧密相连,因为很多学生还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不能分析生活现象的价值和意义。针对此种现象,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写作的灵感往往孕育在生活不经意的瞬间,一件小事、一个小物品、一个瞬间,都可能引起人们的不同感悟,只不过我们往往把它忽略了,不去思考分析。其实,只要经常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思考、去分析,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生活中蕴藏着很多思考与哲理,那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智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中学生关心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引导他们善于发现生活现象背后本质性的东西。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占丰恒同学的《红绿灯》一文,由马路边的交通指示灯——红绿灯写起,然后过渡引申到人们心中的“红绿灯”。文章的第二段是这样过渡的:“人生亦是如此,就如一个寻宝的漫漫旅途,然而,在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盏坚挺屹立的红绿灯呢?”作者进一步揭示了心中的“红绿灯”就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底线。小作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由日常的生活现象起笔,引申思考了它的哲理,这个哲理,就是生活蕴涵的价值意义。
四
要指导、培养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小事、琐事中挖掘意蕴,训练学生进一步拓展写作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一般人的生活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所经历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琐事。然而平平淡淡才是真,才能见真情,生活中最微小、最琐碎的事情同样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在我们的周围,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所以,要想抒发真实的感情,就应该及时抓住飞逝而过的生活片断。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琐事,看似微不足道,却往往有着强烈的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震撼,情感为之波动,值得用心去体味,用笔去抒写。张帆同学的《一则电视广告》一文,由看到的广告画面“一位老爷爷悠闲自得地在河边钓鱼,等了半天,钓上来的却是一副鱼骨头”,拓开了写作的思路,联想到古代巴比伦文明的衰落、巴西森林的毁坏、世界上热带雨林的大幅度消减以及滥捕动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最后,文章揭示了广告的深刻含意:“大家都应该保护环境,让我们共同拥有一个美丽的地球。”作者从看电视、看广告这件生活小事、琐事中挖掘了写作的意蕴,把写作思路拓展得很广,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
于漪老师说:“文章不是‘做’出来、‘挤’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的,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文章就生意盎然。”这一番话,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应该取自生活,表现生活。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思考生活,锻炼思想,丰富情感,拓展写作思路,让手中的笔去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
作者简介:江西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发表教学论文多篇,主编或参编书籍四本。
□责任编辑 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