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英国的教授,一个博士,竟然可以就电脑刚上传的我们中国人教版英语教材的某个单元,非常迅速地做出相当理想的教学设计,不禁令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对教材已经熟得不能再熟的英语老师汗颜和击节。为此,我想,在一个教师登上讲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他的头脑中必然具备了一种教育的理念,而不仅仅靠自己的教学技能。在思想引领之下的教育教学之路才可能行得远行得正,即所谓“源远流长”。因此,我不禁要追问,博士如此精彩的随堂设计究竟是建立在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呢?随着课堂的行进,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最终,迷雾散开,阳光明媚:
课堂上,我们的戴安娜博士微笑着,坚定地告诉我们:
永远不要让你的课堂成为士兵的阵亡之地。我悚然一惊,没错,当我们的课堂变得乏味、荒芜、没有生机的时候,我们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好奇、兴趣、热爱、追求将被永远地埋葬,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各种理想、信念等等有关的品质,我想,我们的课堂埋葬了多少年少的梦想?我的课堂牺牲了多少关于学好英语的追求?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当具有一种信念,那就是,我的课堂应当成为为学生提供健康、幸福成长的空间的所在,而教师则理应成为为学生引领成长之路的手执明灯的引路者。
课堂永远是包容的,而非排斥的。冷不丁地,博士又冒出了一句,那么自然随意。于我却又是重重地一击。我们这些来自山区学校的英语教师,遇见了多少见到英语就头疼的学生啊,在孩子们眼里、心里,英语不是富有魅力的语言,而是令人生厌、令人恐惧的魔鬼,于是,他们从心里排斥和拒绝英语。可是,他们的这些思想是谁给他们的?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应该羞惭的是我们这些英语教师,是我们,缺乏了耐心,缺乏了激情的教学将自己执教的学科描绘成了丑陋的令人厌恶的魔鬼,罪在己,却总是说,我们的学生实在太差了。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课堂行为,需要看清自己的教学,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来看待每一位孩子的努力,并给他们以最真诚最有效的激励和引导。
永远要牢记,这是一个由思考贯穿始终的课堂。“这是一个由思考贯穿始终的课堂”,思考者为谁?毋庸置疑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是孩子,而我们教师是用智慧点燃他们思考之火的人。课堂的主人是孩子,是学生,课堂的功能是为孩子搭建思考的平台,而绝非简单的灌输,他们是人,是一个个张扬着个性的人,而不是可以随意驱驰的鸭子。因此,我们提供给孩子的课堂应该是能够让孩子养成思考和质疑的习惯的课堂,应该是可以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又能产生新的问题的课堂,是活着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而不是僵死的、无动于衷的甚至令人沮丧的课堂。
永远要让语言有产出的过程。只有考试是关于结果的,教育必然关注过程。我们是英语教师,我们引领学生来学习异国的语言,在一个母语力量无比强大的国度教授另一种语言本身就异常艰辛,所以,了解语言学习的规律就是我们这些语言教授者应当具有的基本常识,失去了常识,成功的教学就无从谈起了。于是,我想,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是什么?肯定不仅仅是简单的识记和背诵,肯定不仅仅是一次又一次地考试和训练。那么,究竟是什么?博士说,永远要让语言有产出的过程,教育必然关注过程。没错,语言的习得和学会的基础就是让人在语言里,在语言的流里而非块里,语言是活着的,语言和生活和文化一起活着,所以,尽可能让我们的孩子沉浸在语流里,陶醉在语言的旋律里,欢跳在语言的森林里,只有那样,他们才可能真正地领悟到这种语言的魅力。因此,我们这些从事语言教育的老师,在孩子的眼里我们其实也是语言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孩子走近我们,而这之前,需要的是我们努力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永远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和评价,判断他们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帮助。不要不在意一个可能听上去极其荒唐糟糕的回答,不要对那些离你的标准答案相差千里的回答流露出不屑,请仔细聆听就坐在你不远的位置上发出的那极低极低的声音吧,请时刻提醒自己你是否又用严肃的眼神或者声音扑灭了那一次又一次举手的冲动?请思考博士的忠告:永远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和评价,判断他们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帮助。孩子的回答恰恰就是他们思想的袒露,需要我们及时地给予判断和分析,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他们才将自己的思想说出,他们需要我们的牵引,所以才一次又一次尝试着举手,他们需要我们,所以,才叫我们“老师”!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是所有孩子的课堂,我们的心里要装着每一个孩子。
永远不要自上而下的设计任务,而一定要自下而上。在一堂课上,需要学习的是孩子,而不是我们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学得好,学得有效。所以,我们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清晰地意识到,我们是在设计他们学习需要的东西,是在为了他们而设计,而非我们自己,我们在给孩子上课,而不是我们自己。于是,我们设计的各种问题,各项任务都必须用孩子的心来完成——任务源于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充满信心的思考,并且有参与的欲望。当我们居高临下地俯视他们的时候,当我们以自身丰富的经历衬托出了他们的无知与浅薄的时候,他们会有怎样的感觉?所以,请用孩子的心关照孩子的生活,请用老师的智慧来审视这些看似幼稚的问题,那样,才可能给他们信心,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我们提供的平台上来,才能让他们有所收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富有成效。
课堂上,我们的戴安娜博士微笑着,坚定地告诉我们:
永远不要让你的课堂成为士兵的阵亡之地。我悚然一惊,没错,当我们的课堂变得乏味、荒芜、没有生机的时候,我们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好奇、兴趣、热爱、追求将被永远地埋葬,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各种理想、信念等等有关的品质,我想,我们的课堂埋葬了多少年少的梦想?我的课堂牺牲了多少关于学好英语的追求?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当具有一种信念,那就是,我的课堂应当成为为学生提供健康、幸福成长的空间的所在,而教师则理应成为为学生引领成长之路的手执明灯的引路者。
课堂永远是包容的,而非排斥的。冷不丁地,博士又冒出了一句,那么自然随意。于我却又是重重地一击。我们这些来自山区学校的英语教师,遇见了多少见到英语就头疼的学生啊,在孩子们眼里、心里,英语不是富有魅力的语言,而是令人生厌、令人恐惧的魔鬼,于是,他们从心里排斥和拒绝英语。可是,他们的这些思想是谁给他们的?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应该羞惭的是我们这些英语教师,是我们,缺乏了耐心,缺乏了激情的教学将自己执教的学科描绘成了丑陋的令人厌恶的魔鬼,罪在己,却总是说,我们的学生实在太差了。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课堂行为,需要看清自己的教学,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来看待每一位孩子的努力,并给他们以最真诚最有效的激励和引导。
永远要牢记,这是一个由思考贯穿始终的课堂。“这是一个由思考贯穿始终的课堂”,思考者为谁?毋庸置疑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是孩子,而我们教师是用智慧点燃他们思考之火的人。课堂的主人是孩子,是学生,课堂的功能是为孩子搭建思考的平台,而绝非简单的灌输,他们是人,是一个个张扬着个性的人,而不是可以随意驱驰的鸭子。因此,我们提供给孩子的课堂应该是能够让孩子养成思考和质疑的习惯的课堂,应该是可以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又能产生新的问题的课堂,是活着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而不是僵死的、无动于衷的甚至令人沮丧的课堂。
永远要让语言有产出的过程。只有考试是关于结果的,教育必然关注过程。我们是英语教师,我们引领学生来学习异国的语言,在一个母语力量无比强大的国度教授另一种语言本身就异常艰辛,所以,了解语言学习的规律就是我们这些语言教授者应当具有的基本常识,失去了常识,成功的教学就无从谈起了。于是,我想,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是什么?肯定不仅仅是简单的识记和背诵,肯定不仅仅是一次又一次地考试和训练。那么,究竟是什么?博士说,永远要让语言有产出的过程,教育必然关注过程。没错,语言的习得和学会的基础就是让人在语言里,在语言的流里而非块里,语言是活着的,语言和生活和文化一起活着,所以,尽可能让我们的孩子沉浸在语流里,陶醉在语言的旋律里,欢跳在语言的森林里,只有那样,他们才可能真正地领悟到这种语言的魅力。因此,我们这些从事语言教育的老师,在孩子的眼里我们其实也是语言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孩子走近我们,而这之前,需要的是我们努力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永远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和评价,判断他们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帮助。不要不在意一个可能听上去极其荒唐糟糕的回答,不要对那些离你的标准答案相差千里的回答流露出不屑,请仔细聆听就坐在你不远的位置上发出的那极低极低的声音吧,请时刻提醒自己你是否又用严肃的眼神或者声音扑灭了那一次又一次举手的冲动?请思考博士的忠告:永远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和评价,判断他们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帮助。孩子的回答恰恰就是他们思想的袒露,需要我们及时地给予判断和分析,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他们才将自己的思想说出,他们需要我们的牵引,所以才一次又一次尝试着举手,他们需要我们,所以,才叫我们“老师”!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是所有孩子的课堂,我们的心里要装着每一个孩子。
永远不要自上而下的设计任务,而一定要自下而上。在一堂课上,需要学习的是孩子,而不是我们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学得好,学得有效。所以,我们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清晰地意识到,我们是在设计他们学习需要的东西,是在为了他们而设计,而非我们自己,我们在给孩子上课,而不是我们自己。于是,我们设计的各种问题,各项任务都必须用孩子的心来完成——任务源于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充满信心的思考,并且有参与的欲望。当我们居高临下地俯视他们的时候,当我们以自身丰富的经历衬托出了他们的无知与浅薄的时候,他们会有怎样的感觉?所以,请用孩子的心关照孩子的生活,请用老师的智慧来审视这些看似幼稚的问题,那样,才可能给他们信心,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我们提供的平台上来,才能让他们有所收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