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老师学一点心理学,掌握一点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现在不少学生语文水平低下,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语文不感兴趣。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掌握、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促进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一是要有明确而强有力的学习动机;二是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有赖于认识与情感联系的不断加深。近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创造这几个基本条件,做了一些努力,例如:每讲一课,都把目的、任务交代清楚,激发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强烈愿望,并且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所谓间接兴趣,就是对活动最后结果的兴趣);运用生动的语言,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引起思考;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接受新事物,并且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谓学习结果的反馈,是指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以强化有益的动机)。由于我做了这些努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普遍有了提高。
指导学生去记忆语文知识,也需要学一点心理学。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离开了记忆,便谈不上知识的获取、巩固和转化为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以文言文的背诵为例,根据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原则,我在指导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曾采取过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要求学生边读边试着背诵。除了篇幅较短的诗文外,一般均要求学生学一段试背一段,学完全篇再全文背诵。由于提出了明确的识记要求,学生在学过一段课文之后,便大大提高了识记的效率。这样做,还能排除记忆中的干扰,有利于消除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影响。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以后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而倒摄抑制则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学生在背诵一篇较长的文言文时,总是首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难以记住,这就是因为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干扰,结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而中间部分却同时受到这两种抑制的干扰。采用学一段试背一段的方法便可减少这两种抑制的干扰,提高识记的效率和正确性。第二是把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有机地结合起来,背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得越深刻,识记就越迅速,保持得也越牢固。因此,在讲读过程中我总是力求让学生字字落实,进入情境;而在试背的时候,则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使“学思结合”、“手脑并用”,从而让背诵材料在学生大脑皮层中建立更多的通道。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机械识记在背诵中便不起作用。因为学生在初学一段或一篇课文后不可能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某些虚字或不常见的字是更一时难以掌握。这时便只好先用机械识记的方法识记下来,通过背诵或知识的积累再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种方式是回背课文,也就是定期检查已经背诵过的课文。记忆过程主要是在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不断回背课文,就是不断强化这种暂时联系,从而避免遗忘,巩固记忆。至于回背的先后次序,我是采用由近及远的办法,即每检查一篇新背诵的课文后都要让学生回背上一篇背诵过的课文,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再检查以前背过的课文。这是因为遗忘的发生和发展是有其规律性的,遗忘发展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暂时间内,遗忘比较多而快,过了较长时间的间隔后,遗忘的速度便比较慢。由近及远的回背方法由于符合心理学的这种规律,因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合理恰当地组织课堂教学,也需要学一点心理学。例如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注意,前者主要是由间接兴趣引起的,后者主要是由直接兴趣或外界刺激物引起的,但它们又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还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一节课上,单凭有意注意,学生很难坚持,只靠无意注意,又不能掌握比较深入而系统的知识,因而必须运用二者相互转换的办法来组织教学,特别是要把学生的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一种虽不需要意志努力却已有自觉目的的特殊形式的无意注意。我教《孔乙己》,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本文人物描写十分成功,学习本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以此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接着,我便提出一个问题:“谁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学生纷纷跃跃欲试,一下子就对本课学习产生了直接兴趣。此后,我又提出“作者是怎样描写孔乙己的”,并且要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精读课文的4-9段。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我又提出了一连串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如:“课文1-3段的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再如课文第11段开头几句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不断引起学生的思考。在一些关键之处,我力求自然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然后,又因势利导通过学生饶有兴味的阅读、讨论,把这种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这样,便使学生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到本文中肖像、言行、性格描写对表现人物感情的重要作用。在这节课的最后,课文用猜想作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余韵悠长的悲剧意味,再次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而加以注意,使学生为寻求新知识而一步一步地追寻下去。由于我学习运用了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方法,尽量把课堂教学组织得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因而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222069江苏省连云港市猴嘴中学)
现在不少学生语文水平低下,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语文不感兴趣。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掌握、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促进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一是要有明确而强有力的学习动机;二是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有赖于认识与情感联系的不断加深。近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创造这几个基本条件,做了一些努力,例如:每讲一课,都把目的、任务交代清楚,激发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强烈愿望,并且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所谓间接兴趣,就是对活动最后结果的兴趣);运用生动的语言,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引起思考;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接受新事物,并且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谓学习结果的反馈,是指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以强化有益的动机)。由于我做了这些努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普遍有了提高。
指导学生去记忆语文知识,也需要学一点心理学。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离开了记忆,便谈不上知识的获取、巩固和转化为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以文言文的背诵为例,根据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原则,我在指导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曾采取过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要求学生边读边试着背诵。除了篇幅较短的诗文外,一般均要求学生学一段试背一段,学完全篇再全文背诵。由于提出了明确的识记要求,学生在学过一段课文之后,便大大提高了识记的效率。这样做,还能排除记忆中的干扰,有利于消除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影响。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以后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而倒摄抑制则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学生在背诵一篇较长的文言文时,总是首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难以记住,这就是因为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干扰,结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而中间部分却同时受到这两种抑制的干扰。采用学一段试背一段的方法便可减少这两种抑制的干扰,提高识记的效率和正确性。第二是把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有机地结合起来,背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得越深刻,识记就越迅速,保持得也越牢固。因此,在讲读过程中我总是力求让学生字字落实,进入情境;而在试背的时候,则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使“学思结合”、“手脑并用”,从而让背诵材料在学生大脑皮层中建立更多的通道。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机械识记在背诵中便不起作用。因为学生在初学一段或一篇课文后不可能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某些虚字或不常见的字是更一时难以掌握。这时便只好先用机械识记的方法识记下来,通过背诵或知识的积累再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种方式是回背课文,也就是定期检查已经背诵过的课文。记忆过程主要是在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不断回背课文,就是不断强化这种暂时联系,从而避免遗忘,巩固记忆。至于回背的先后次序,我是采用由近及远的办法,即每检查一篇新背诵的课文后都要让学生回背上一篇背诵过的课文,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再检查以前背过的课文。这是因为遗忘的发生和发展是有其规律性的,遗忘发展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暂时间内,遗忘比较多而快,过了较长时间的间隔后,遗忘的速度便比较慢。由近及远的回背方法由于符合心理学的这种规律,因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合理恰当地组织课堂教学,也需要学一点心理学。例如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注意,前者主要是由间接兴趣引起的,后者主要是由直接兴趣或外界刺激物引起的,但它们又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还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一节课上,单凭有意注意,学生很难坚持,只靠无意注意,又不能掌握比较深入而系统的知识,因而必须运用二者相互转换的办法来组织教学,特别是要把学生的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一种虽不需要意志努力却已有自觉目的的特殊形式的无意注意。我教《孔乙己》,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本文人物描写十分成功,学习本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以此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接着,我便提出一个问题:“谁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学生纷纷跃跃欲试,一下子就对本课学习产生了直接兴趣。此后,我又提出“作者是怎样描写孔乙己的”,并且要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精读课文的4-9段。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我又提出了一连串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如:“课文1-3段的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再如课文第11段开头几句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不断引起学生的思考。在一些关键之处,我力求自然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然后,又因势利导通过学生饶有兴味的阅读、讨论,把这种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这样,便使学生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到本文中肖像、言行、性格描写对表现人物感情的重要作用。在这节课的最后,课文用猜想作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余韵悠长的悲剧意味,再次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而加以注意,使学生为寻求新知识而一步一步地追寻下去。由于我学习运用了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方法,尽量把课堂教学组织得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因而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222069江苏省连云港市猴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