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兰芳是中国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带领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并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第一人。同时,梅兰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成为与孔子、老子、李白、杜甫、蔡元培、詹天佑、徐悲鸿、冼星海等人并列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在戏剧界的地位无人企及。
作为戏曲理论界的领军人物,傅谨先生学术眼光极其敏锐,认为“梅兰芳生前文献搜集、整理及《梅兰芳全集》的编纂”应是梅兰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对当代京剧学学科建设乃至整个戏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戏曲文化上升为国家行为之际,此项基础性工作也成为顺应潮流之举,继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之后,又列入北京市哲社规划办重大委托项目。
在傅谨先生的带领下为梅兰芳先生编撰全集,我们感到无比荣幸,同时又丝毫不敢懈怠,生怕有些微疏漏,贻笑大方。现就全集编撰过程中的想法、做法向学界同人做一汇报,以期就正于方家。本次编写《梅兰芳全集》希望能做到几个字:全、新、广、博、明、细。
既然是全集,我们尽量做到“全”,争取无遗漏。历来编撰的各种各样的“全集”难免会发生挂一漏万或者挂万漏一的事情,要想真正做到一网打尽,是难之又难的事。这次编撰的《梅兰芳全集》,内容涉及署名梅兰芳的著述、文章、发言、诗词、对联、函电、信件、日记、自传、入党申请书、祭文、题词等等,甚至包括专访和侧记。虽然限于时间、人力、精力等主观和客观条件,但在我们编纂集体目之所及的范围内,基本做到了全面系统的搜集。在本项目结项鉴定会上,诸多专家普遍认为,仅就资料搜集之全而言,或许很难再有人超越此部《梅兰芳全集》。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我们集中精力全面搜集资料,2014年7月开始一边甄别、录入,一边由李小红、赵建新整理、校注,同时由马健羚继续不断搜集资料。2015年4月开始把八卷本《梅兰芳全集》交给出版社,之后我们和出版社之间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往返校对,每卷校对均在10次以上,但资料搜集工作依然没有间断,尤其是一些零星的资料。譬如《舞台生活四十年》俄文版序言是2013年11月傅谨教授在英国利兹大学期间找到的;《祖国戏剧界在为国家建设服务》是马健羚2014年冬天翻阅印度尼西亚《〈生活报〉十周年纪念特刊》时发现的;《中国戏曲之盛衰及其技艺之变迁》是2015年1月李小红在日本探亲期间在日本刊物《改造》上找到的;《梅兰芳游美日记》是2015年7月梅兰芳纪念馆提供给我们的;《赴日演剧前的临别赠言》是谷曙光2015年10月发现的梅兰芳赴日宣传散页;《中央日报》1935年9月4日第3版登载的《梅兰芳昨晚赴沪》虽为专访,但价值非凡,乃是2015年12月傅谨先生在美国期间提供的,而此时《梅兰芳全集》八卷本清样已经全部出来;《在哈尔飞戏院开幕仪式上的演说》则是谷曙光在2016年3月新发现的资料。可以说搜集资料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全集出版前夕。
“新”,即本次编纂的《梅兰芳全集》大多资料是新颖而罕见的。全书共300多万字,单是前三卷署名梅兰芳的单篇文章就有250余篇,专访侧记50余篇,内容是之前出版的《梅兰芳戏剧散论》《梅兰芳文集》的6倍。其中《〈梅母陈太君八十寿言〉序》《赴日演剧前的临别赠言》《中国戏曲之盛衰及其技艺之变迁》《剧舞笔记》《旦角的化装术》《在杭州义演镜湖茶话会上的致辞》等都是极有价值的珍贵资料。《穆桂英》一文最初发表时明确标明副标题“《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连载”,诸多版本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均没有收入,我们这次编纂恢复了它在第三集第一章的位置。
《文汇报》连载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也以原貌结集出版,具有一定的版本和文献价值。《游俄记》和《梅兰芳游美日记》均为第一次结集出版,这对重新认识梅兰芳赴美、赴苏演出具有重大意义,《梅兰芳游美日记》有原始稿和整理稿,尤其是原始稿价值更大,它提供给我们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活生生的梅兰芳。第八卷我们辑录了梅兰芳的诗词对联50余首,书信函电100余封,这些资料散落在各处,大都长期不为人知,搜集极其艰难。
我们所说的“新”还体现在我们做了大量的校注工作(后文还有详述,此处从略)。
“广”,即搜集面广。要做到全,必须做到“广”,为寻找线索,我们阅读了几乎所有有关梅兰芳的研究论文和论著;我们的足迹遍及东京、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地;跑过的图书馆有东京国立图书馆、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中国戏曲学院图书馆、中国戏剧出版社书库、梅兰芳纪念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搜罗过的报纸有《申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解放日报》《经济日报》《参考消息》《甘肃日报》《西安日报》《山西日报》《郑州晚报》《杭州日报》等等,甚至全部新华社电文以及日本的《中央新闻》《国民新闻》《都新闻》《大阪朝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改造》;翻阅的报章杂志有《北洋画报》《北京画报》《天津画报》《三六九画报》《星期六画报》《艺文画报》《国剧画报》《戏剧丛刊》《戏剧月刊》《戏剧旬刊》《半月戏剧》《十月戏剧》《戏剧报》《文史资料选编》等等;利用的数据库有《大成老旧期刊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翰堂近代报刊全文数据库》《Artbase图片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读秀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我们还经常关注上海朵云轩、北京百赏雅集、北京盘古、亚洲容海、西泠印社等拍卖会以及博宝艺术网、雅昌艺术网、华夏收藏网、淘宝网、孔夫子网等,以期广泛搜索梅兰芳诗词、书画、信函拍品。
“博”,即内容广博。除《舞台生活四十年》《东游记》《我的电影生活》这些比较集中、影响较大的内容外,单是前三卷中就既有对泰戈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程砚秋、王凤卿、王少卿、许姬传父母等人的追悼和祭奠,也有《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梅兰芳歌曲谱》《程砚秋文集》《徐兰沅操琴生活》《谭鑫培唱腔集》《川剧旦角表演艺术》《学戏和演戏》《文成公主》《中国人民的戏剧》《郝寿臣脸谱集》等书的序言;既有看《十五贯》《百里奚认妻》《二度梅》《绿原红旗》《秦娘美》《武松打店》等戏的观后感,也有梅兰芳自己演出《霸王别姬》《穆桂英》《游园惊梦》等戏的经验和体会,更有对青年演员方方面面的谆谆教诲;既有对新中国戏曲成就的总结和肯定,也有对中苏、中日艺术友好交流的记录;既有当时对英法帝国主义者的警告,也有对美帝霸权主义的揭露和批判……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四十年戏剧生活》《缀玉轩回忆录》《缀玉轩杂感》分别写于1941年、1943年、1947年,这些文章就其内容而言已经是《舞台生活四十年》的梗概和前奏了;专访、侧记虽不是梅兰芳的著述,但其中有梅兰芳的发言和观点,较有价值,编入第三卷附录。第七卷中的《梅兰芳游俄记》为梅兰芳遗稿,1986年由许姬传发表于《文史资料选编》第二十七辑;《梅兰芳游美日记》原始稿和整理稿更是第一次整理排印,这两种资料均为梅兰芳访美、访苏的第一手资料,极其珍贵。第八卷中既有梅兰芳为自己祖母、郑章成、张春霖、萧长华等人祝寿的寿联,也有为罗!、陈德霖、徐志摩、刘天华、余叔岩等人写的挽联;既有为酒店写的《赠北京烤肉苑》《题峨嵋酒家》,也有《双清图》《牵牛蜜蜂》《牡丹》《山禽水草》等题画诗;既有回忆泰戈尔、张謇等人友谊的篇章,也有十数首《访日杂诗》;既有《歌刘三姐》,又有《晋祠颂》……在信件、函电中,有梅兰芳第一次去上海给祖母汇报演出情况和归期的家信,也有去香港演出时叮嘱儿子葆琪好好读书的明信片;有他访苏前后给戈公振、吴南如、郭泰祺、汪精卫、刘文岛等人的函电,更有不同时期写给国际友人守田勘弥、远山孝、左团次、片山哲等人的信函;既可以领略他与冯耿光、齐如山、许姬传、许源来、萧长华等人的深厚情谊,也可以了解他对李世芳、杨畹农等弟子的谆谆教诲以及他们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既可知道民国时期与杜月笙、周作民、褚民谊等闻人的交往,也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与上海市长陈毅、甘肃省长邓宝珊党政要员的交流;既有给胡适、茅盾、赵景深等文化名人的私人信函,也有给外交部、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上海社会局、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市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等单位的公函……丰富的诗词对联和信件函电内容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梅兰芳。 “明”,即明确、明晰。全集明确分为八卷,前三卷为署名梅兰芳的单篇文章和部分专访侧记,四、五卷为《舞台生活四十年》,第六卷为文汇报连载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七卷为《东游记》《我的电影生活》《梅兰芳游俄记》《梅兰芳游美日记》,第八卷为《梅兰芳诗词对联题词、书信函电》。如此纷繁广博的内容,如何编排也是一个问题,我们把署名梅兰芳的单篇文章编为全集前一、二、三卷,是明确告诉读者,这三卷是我们花费时间最长、耗费精力最多因此也是最有价值、最具分量、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梅兰芳最有意义的部分;把诗词、对联、题词和书信、函电一分为二编为第八卷,不但内容分类明确,也明确告诉大家此卷是搜集最难、甄别不易,因此也是完成最晚的一卷。
为了明晰地呈现梅兰芳的生平思想,客观、系统地认识梅兰芳的行迹,全集一、二、三卷,我们不按内容分类而是基本按照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署名梅兰芳的文章既有写作时间也有发表时间的按实际写作时间编排;梅兰芳的专访、侧记按照梅兰芳实际谈话时间或发表时间编排;全集第八卷既按诗词对联、书信函电分为两大类,每类也尽量按照时间前后顺序编排。为了使读者阅读时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全集前三卷目录中我们也做了大致的时间分段;第八卷后面还附录了《梅兰芳年谱》,以期读者对梅兰芳的生平、思想及著述有更明晰的认识。
第四卷包含《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集和第二集的前三章《时装新戏的初试》《第二次到上海》《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总字数25万字。第四卷包含《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的四、五、六、七章和第三集的全部内容,总字数也为25万字,不但考虑到字数的均衡,也照顾到章节的明晰。
“细”,即细致,主要体现在比勘校注和校对上。《全集》前三卷,有些文章在不同地方多次发表,我们一般采用最早、最全或者最权威的版本,其他版本出处、各个版本内容不同之处或者我们略加编辑的地方均采用“编者注”一一注明。
如第一卷中《在国剧传习所开学仪式上的讲话》一文的注释“1932年5月12日下午三点国剧传习所开学仪式在国剧学会召开,《国剧画报》1932年5月27日发表了题为《国剧传习所开学详志》的报道,本讲话节选自此报道,原文没有小标题,小标题为编者所加。———编者注。”标明了梅兰芳实际讲话时间、文章发表时间和我们略加编辑的地方。
《四十年戏剧生活》一文我们采用最早发表的《华文每日半月刊》1941年第9卷第9期上的内容,并加注释:
此文多家刊物发表,先后有《华文每日半月刊》1941年第9卷第9期,内容为第一部分“坐科习艺时期”;《华文大阪每日》1942年第9卷第10、12期连载,内容为第一、二部分“坐科习艺时期”和“搭班演唱时代”;《影剧》1943年第8期转载,题为《戏剧生活》,只有第一部分,结尾处仅到“是一个很好的净角人才,因为学的不对工,他学的却是青衣,在这种情形下,将来学习所得,总不能达到成功之目的”;《时海》1946年第1卷第2期有第一部分“坐科习艺时期”,题为《四十年戏剧生活》;《大国民》1946年1、2期连载,题为《我的戏剧生活》,内容为第一、二部分“坐科习艺时期”和“搭班演唱时代”;《艺文画报》1948年第2卷第8期,题为《我的戏剧生活》,内容也为第一、二部分,文前增加引言:“梅兰芳博士,今年三月又在上海‘天蟾舞台’登台。他的色艺,始终不衰,不知风靡了多少听众,内地的人们甚至有专程来沪欣赏他的演技的。本文曾载于编者主编的《大国民周刊》(已停刊)。梅博士一向爱护《艺文画报》,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出版《梅博士专号》,以飨海内外读者。”———编者注
这条注释不仅标明了《四十年戏剧生活》先后发表的几个刊物,而且比对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类似这样的注释在全集前三卷里随处可见。
又如,全集四、五卷为多次出版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次出全三集,乃是1980—198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因此我们采用这个版本为底本,对照了1952—1954年平明出版社、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和198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个版本之间的异同。《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书之前一、二集1950—1951年连载于《文汇报》;第三集中的《穆桂英》《奇双会》《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童女斩蛇》1958—1962年连载于《戏剧报》,《与杨小楼合作时期》(上)、《与杨小楼合作时期》(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出版时改为《〈霸王别姬〉的编演》)1980年连载于《戏剧艺术论丛》第二、三辑,《我和余叔岩的合作》登载于《戏剧论丛》1981年第1期,198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全三集(不含《穆桂英》)。因此我们也比勘了成书后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与在《文汇报》《戏剧报》《戏剧论丛》《戏剧艺术论丛》等报刊上连载时的异同,并做了详细的注释。凡原文就有的注释,保持原样,凡我们所加注释,均注明“编者注”。如全集第四卷第二章第一节中有按语如下:“秦稚芬小名‘五九’,是演旦角的。精通技击,擅长书法,摹孙过庭书谱,极有功夫。喜欢研究历史,熟读通鉴。与梁任公、罗瘿公、魏铁珊为文字交,为人仗义,有古侠士风。”我们在此出注“此处《文汇报》、平明本、人民文学本均为‘与顺德罗瘿公、山阴魏铁珊为文字交’,中国戏剧出版社本始改。———编者注”
“焚券”与“赎当”是最能说明梅兰芳祖父乐善好施、颇具侠义情怀的典型事例,但因时隔多年,有些细节很多人都记不清楚,以至于《文汇报》连载时和平明出版社出版的本子都出现了错误,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梅兰芳才经过考证做了详细纠正,因此我们出注为:
关于“焚券”与“赎当”,平明出版社本接近于《文汇报》连载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原貌,人民文学出版社本做了较大改动,修正了错误,以后各版本沿用人民文学的本子。平明本为:……
各个版本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中均无《穆桂英》一章,但我们搜集资料时发现此章在《戏剧报》连载时副标题明确标明“《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连载”。因此我们收入全集并出注: 此章最早连载于《戏剧报》1958年第19、20期。连载时有副标题“《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连载”,但成书后各个版本的《舞台生活四十年》都未收入,今收入连载原文,按发表时间排序编为第一章,原第一章《奇双会》改为第二章,依此类推。
另外,此文曾收入1986年出版的《忆艺术大师梅兰芳》一书中,题为“《穆柯寨》到《辕门斩子》是喜剧———穆桂英与杨延昭的表演分析”,文首有许姬传按语:“这篇文章是梅兰芳先生在一九五八年写的。当时,言简斋先生、姜妙香先生、姚玉芙先生参加了讨论,由梅先生口述,我笔记。现在我把有些话作为按语,插入文中,因为都是亲眼目睹的第一手资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连载时无小标题,《忆艺术大师梅兰芳》收入时添加标题,但无序号。为统一体例,添加序号和小标题。———编者注
《忆艺术大师梅兰芳》收入此文时许姬传有所改动并加入许多按语,我们也都一一做了注释。
第六卷为《文汇报》连载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书后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多次出版,影响巨大,《文汇报》连载时的原貌往往被忽略,为呈现其文献价值,给研究者提供方便,特把《文汇报》连载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收入《梅兰芳全集》,编为第六卷。为尽量保持原貌,章节顺序按照连载的时间来编排,譬如《梅杨初次合作》一分为二,因为发表时中间插入了《汉皋之行》。为简单明了,内容有所合并,譬如《养鸽》分为《养鸽》(1)、《养鸽》(2)、《养鸽》(3)三个部分,我们合并为一个标题《养鸽》,并在此节后标明“《文汇报》1950年11月20日、11月21日、11月22日连载”,类似问题都这样处理。《文汇报》连载时所有戏名都是双引号,为照顾读者的需要和习惯,我们全部改为书名号,因为《舞台生活四十年》是谈话体,本就有大量双引号,不能全部替换,只能一个个修改,因为文中戏名非常多,因此单是这一项工作就花费了许多精力。
第七卷收录《梅兰芳游俄记》《东游记》《我的电影生活》和附录《梅兰芳游美日记》。《东游记》1956年连载于《新观察》,1957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我的电影生活》1959—1960年连载于《电影艺术》,1962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成书后的《东游记》和《我的电影生活》影响较大,但与连载时的原貌稍有出入,本次编写把不同之处也一一注出,以便于研究者使用。
有时数据库错误、缩微胶卷模糊、扫描不清、拍摄不全、原文报章杂志因年代久远而缺损等等问题数不胜数,我们都想办法一一消灭。有时为了几个字,就再跑一趟图书馆,如《文汇报》连载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三个阔问官”一节是成书后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没有收入的,其中有一段话数据库下载后是这样的:
“田先生的胡琴”,梅先生说,“有些外界朋友,批评他是拉一根弦的琴师。其实他们是不明白他的用意。逢到演员在使一个长跟,他故意把弦子声音敢敛得很细,为的是使唱的人好发挥他的嗓子的亮音,这也是一种托腔的方法。”
“长跟”和“敢敛”怎么读都不通,李小红在国图核对《文汇报》原文时,发现“长跟”原来是“长腔”,不幸的是国图保存的《文汇报》已经发黄掉渣,恰好我们需要的另外几行字缺损了。马健羚又去了一趟上海图书馆拍回了此节全文,原来“敢敛”是“收敛”之误。
马健羚在《戏曲艺术》2014年第4期上发表了《〈梅兰芳艺术年谱〉1949年后部分勘误》,辑录出65条错误,详细纠正了年谱的一些错讹,这也是在编撰《梅兰芳全集》过程中详细比对、细致校勘的成果之一。
所有全部稿件都由李小红、赵建新逐字逐句校对数遍之后交出版社,并多次和出版社一起往返校对,历时近一年时间。
当然,我们也有不足之处,譬如梅兰芳信函散落在不同的收信人手中,我们勉力为之,也无法穷尽,实为憾事。
总之,我们投入专门的人力、大量的时间,尽最大努力编撰《梅兰芳全集》,争取对得起梅兰芳先生的盛名。如果这套书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是得益于傅谨先生独特的学术眼光和严谨的学术要求,但即便如此,由于每位编撰者水平有限,学识浅薄,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还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特别应该感谢的是梅兰芳艺术研究会会长吴迎先生、梅兰芳艺术纪念馆秦华生馆长、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刘建业先生、浙江大学徐连经教授、人民大学谷曙光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馗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他们为我们搜集资料提供了不少帮助。另外,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也为我们查找资料提供了许多便利,在此一并致谢!
《梅兰芳全集》是集体智慧、团结协作的成果,搜集资料时专家学者们之所以无私奉献,编撰过程中我们之所以乐此不疲,既缘于梅兰芳先生的魅力吸引,也缘于傅谨先生的巨大感召力。
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出版这套《梅兰芳全集》,也是梅兰芳先生之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生前最大的心愿。2015年年底,梅葆玖先生亲自为本书撰写序言,在序言中他写道:“今天,中国戏曲学院傅谨教授率他的团队,花费多年心血做成了这件功在千秋的大事,算是‘中国梦’中的一瞬间,精彩的瞬间小梦。”4月25日,葆玖先生驾鹤西去,生前没有看到此套全集的出版,这让我们几位编纂者颇引以为憾。如今,全集即将正式出版,可以告慰葆玖先生的在天之灵了。
作为戏曲理论界的领军人物,傅谨先生学术眼光极其敏锐,认为“梅兰芳生前文献搜集、整理及《梅兰芳全集》的编纂”应是梅兰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对当代京剧学学科建设乃至整个戏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戏曲文化上升为国家行为之际,此项基础性工作也成为顺应潮流之举,继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之后,又列入北京市哲社规划办重大委托项目。
在傅谨先生的带领下为梅兰芳先生编撰全集,我们感到无比荣幸,同时又丝毫不敢懈怠,生怕有些微疏漏,贻笑大方。现就全集编撰过程中的想法、做法向学界同人做一汇报,以期就正于方家。本次编写《梅兰芳全集》希望能做到几个字:全、新、广、博、明、细。
既然是全集,我们尽量做到“全”,争取无遗漏。历来编撰的各种各样的“全集”难免会发生挂一漏万或者挂万漏一的事情,要想真正做到一网打尽,是难之又难的事。这次编撰的《梅兰芳全集》,内容涉及署名梅兰芳的著述、文章、发言、诗词、对联、函电、信件、日记、自传、入党申请书、祭文、题词等等,甚至包括专访和侧记。虽然限于时间、人力、精力等主观和客观条件,但在我们编纂集体目之所及的范围内,基本做到了全面系统的搜集。在本项目结项鉴定会上,诸多专家普遍认为,仅就资料搜集之全而言,或许很难再有人超越此部《梅兰芳全集》。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我们集中精力全面搜集资料,2014年7月开始一边甄别、录入,一边由李小红、赵建新整理、校注,同时由马健羚继续不断搜集资料。2015年4月开始把八卷本《梅兰芳全集》交给出版社,之后我们和出版社之间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往返校对,每卷校对均在10次以上,但资料搜集工作依然没有间断,尤其是一些零星的资料。譬如《舞台生活四十年》俄文版序言是2013年11月傅谨教授在英国利兹大学期间找到的;《祖国戏剧界在为国家建设服务》是马健羚2014年冬天翻阅印度尼西亚《〈生活报〉十周年纪念特刊》时发现的;《中国戏曲之盛衰及其技艺之变迁》是2015年1月李小红在日本探亲期间在日本刊物《改造》上找到的;《梅兰芳游美日记》是2015年7月梅兰芳纪念馆提供给我们的;《赴日演剧前的临别赠言》是谷曙光2015年10月发现的梅兰芳赴日宣传散页;《中央日报》1935年9月4日第3版登载的《梅兰芳昨晚赴沪》虽为专访,但价值非凡,乃是2015年12月傅谨先生在美国期间提供的,而此时《梅兰芳全集》八卷本清样已经全部出来;《在哈尔飞戏院开幕仪式上的演说》则是谷曙光在2016年3月新发现的资料。可以说搜集资料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全集出版前夕。
“新”,即本次编纂的《梅兰芳全集》大多资料是新颖而罕见的。全书共300多万字,单是前三卷署名梅兰芳的单篇文章就有250余篇,专访侧记50余篇,内容是之前出版的《梅兰芳戏剧散论》《梅兰芳文集》的6倍。其中《〈梅母陈太君八十寿言〉序》《赴日演剧前的临别赠言》《中国戏曲之盛衰及其技艺之变迁》《剧舞笔记》《旦角的化装术》《在杭州义演镜湖茶话会上的致辞》等都是极有价值的珍贵资料。《穆桂英》一文最初发表时明确标明副标题“《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连载”,诸多版本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均没有收入,我们这次编纂恢复了它在第三集第一章的位置。
《文汇报》连载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也以原貌结集出版,具有一定的版本和文献价值。《游俄记》和《梅兰芳游美日记》均为第一次结集出版,这对重新认识梅兰芳赴美、赴苏演出具有重大意义,《梅兰芳游美日记》有原始稿和整理稿,尤其是原始稿价值更大,它提供给我们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活生生的梅兰芳。第八卷我们辑录了梅兰芳的诗词对联50余首,书信函电100余封,这些资料散落在各处,大都长期不为人知,搜集极其艰难。
我们所说的“新”还体现在我们做了大量的校注工作(后文还有详述,此处从略)。
“广”,即搜集面广。要做到全,必须做到“广”,为寻找线索,我们阅读了几乎所有有关梅兰芳的研究论文和论著;我们的足迹遍及东京、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地;跑过的图书馆有东京国立图书馆、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中国戏曲学院图书馆、中国戏剧出版社书库、梅兰芳纪念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搜罗过的报纸有《申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解放日报》《经济日报》《参考消息》《甘肃日报》《西安日报》《山西日报》《郑州晚报》《杭州日报》等等,甚至全部新华社电文以及日本的《中央新闻》《国民新闻》《都新闻》《大阪朝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改造》;翻阅的报章杂志有《北洋画报》《北京画报》《天津画报》《三六九画报》《星期六画报》《艺文画报》《国剧画报》《戏剧丛刊》《戏剧月刊》《戏剧旬刊》《半月戏剧》《十月戏剧》《戏剧报》《文史资料选编》等等;利用的数据库有《大成老旧期刊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翰堂近代报刊全文数据库》《Artbase图片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读秀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我们还经常关注上海朵云轩、北京百赏雅集、北京盘古、亚洲容海、西泠印社等拍卖会以及博宝艺术网、雅昌艺术网、华夏收藏网、淘宝网、孔夫子网等,以期广泛搜索梅兰芳诗词、书画、信函拍品。
“博”,即内容广博。除《舞台生活四十年》《东游记》《我的电影生活》这些比较集中、影响较大的内容外,单是前三卷中就既有对泰戈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程砚秋、王凤卿、王少卿、许姬传父母等人的追悼和祭奠,也有《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梅兰芳歌曲谱》《程砚秋文集》《徐兰沅操琴生活》《谭鑫培唱腔集》《川剧旦角表演艺术》《学戏和演戏》《文成公主》《中国人民的戏剧》《郝寿臣脸谱集》等书的序言;既有看《十五贯》《百里奚认妻》《二度梅》《绿原红旗》《秦娘美》《武松打店》等戏的观后感,也有梅兰芳自己演出《霸王别姬》《穆桂英》《游园惊梦》等戏的经验和体会,更有对青年演员方方面面的谆谆教诲;既有对新中国戏曲成就的总结和肯定,也有对中苏、中日艺术友好交流的记录;既有当时对英法帝国主义者的警告,也有对美帝霸权主义的揭露和批判……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四十年戏剧生活》《缀玉轩回忆录》《缀玉轩杂感》分别写于1941年、1943年、1947年,这些文章就其内容而言已经是《舞台生活四十年》的梗概和前奏了;专访、侧记虽不是梅兰芳的著述,但其中有梅兰芳的发言和观点,较有价值,编入第三卷附录。第七卷中的《梅兰芳游俄记》为梅兰芳遗稿,1986年由许姬传发表于《文史资料选编》第二十七辑;《梅兰芳游美日记》原始稿和整理稿更是第一次整理排印,这两种资料均为梅兰芳访美、访苏的第一手资料,极其珍贵。第八卷中既有梅兰芳为自己祖母、郑章成、张春霖、萧长华等人祝寿的寿联,也有为罗!、陈德霖、徐志摩、刘天华、余叔岩等人写的挽联;既有为酒店写的《赠北京烤肉苑》《题峨嵋酒家》,也有《双清图》《牵牛蜜蜂》《牡丹》《山禽水草》等题画诗;既有回忆泰戈尔、张謇等人友谊的篇章,也有十数首《访日杂诗》;既有《歌刘三姐》,又有《晋祠颂》……在信件、函电中,有梅兰芳第一次去上海给祖母汇报演出情况和归期的家信,也有去香港演出时叮嘱儿子葆琪好好读书的明信片;有他访苏前后给戈公振、吴南如、郭泰祺、汪精卫、刘文岛等人的函电,更有不同时期写给国际友人守田勘弥、远山孝、左团次、片山哲等人的信函;既可以领略他与冯耿光、齐如山、许姬传、许源来、萧长华等人的深厚情谊,也可以了解他对李世芳、杨畹农等弟子的谆谆教诲以及他们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既可知道民国时期与杜月笙、周作民、褚民谊等闻人的交往,也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与上海市长陈毅、甘肃省长邓宝珊党政要员的交流;既有给胡适、茅盾、赵景深等文化名人的私人信函,也有给外交部、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上海社会局、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市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等单位的公函……丰富的诗词对联和信件函电内容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梅兰芳。 “明”,即明确、明晰。全集明确分为八卷,前三卷为署名梅兰芳的单篇文章和部分专访侧记,四、五卷为《舞台生活四十年》,第六卷为文汇报连载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七卷为《东游记》《我的电影生活》《梅兰芳游俄记》《梅兰芳游美日记》,第八卷为《梅兰芳诗词对联题词、书信函电》。如此纷繁广博的内容,如何编排也是一个问题,我们把署名梅兰芳的单篇文章编为全集前一、二、三卷,是明确告诉读者,这三卷是我们花费时间最长、耗费精力最多因此也是最有价值、最具分量、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梅兰芳最有意义的部分;把诗词、对联、题词和书信、函电一分为二编为第八卷,不但内容分类明确,也明确告诉大家此卷是搜集最难、甄别不易,因此也是完成最晚的一卷。
为了明晰地呈现梅兰芳的生平思想,客观、系统地认识梅兰芳的行迹,全集一、二、三卷,我们不按内容分类而是基本按照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署名梅兰芳的文章既有写作时间也有发表时间的按实际写作时间编排;梅兰芳的专访、侧记按照梅兰芳实际谈话时间或发表时间编排;全集第八卷既按诗词对联、书信函电分为两大类,每类也尽量按照时间前后顺序编排。为了使读者阅读时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全集前三卷目录中我们也做了大致的时间分段;第八卷后面还附录了《梅兰芳年谱》,以期读者对梅兰芳的生平、思想及著述有更明晰的认识。
第四卷包含《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集和第二集的前三章《时装新戏的初试》《第二次到上海》《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总字数25万字。第四卷包含《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的四、五、六、七章和第三集的全部内容,总字数也为25万字,不但考虑到字数的均衡,也照顾到章节的明晰。
“细”,即细致,主要体现在比勘校注和校对上。《全集》前三卷,有些文章在不同地方多次发表,我们一般采用最早、最全或者最权威的版本,其他版本出处、各个版本内容不同之处或者我们略加编辑的地方均采用“编者注”一一注明。
如第一卷中《在国剧传习所开学仪式上的讲话》一文的注释“1932年5月12日下午三点国剧传习所开学仪式在国剧学会召开,《国剧画报》1932年5月27日发表了题为《国剧传习所开学详志》的报道,本讲话节选自此报道,原文没有小标题,小标题为编者所加。———编者注。”标明了梅兰芳实际讲话时间、文章发表时间和我们略加编辑的地方。
《四十年戏剧生活》一文我们采用最早发表的《华文每日半月刊》1941年第9卷第9期上的内容,并加注释:
此文多家刊物发表,先后有《华文每日半月刊》1941年第9卷第9期,内容为第一部分“坐科习艺时期”;《华文大阪每日》1942年第9卷第10、12期连载,内容为第一、二部分“坐科习艺时期”和“搭班演唱时代”;《影剧》1943年第8期转载,题为《戏剧生活》,只有第一部分,结尾处仅到“是一个很好的净角人才,因为学的不对工,他学的却是青衣,在这种情形下,将来学习所得,总不能达到成功之目的”;《时海》1946年第1卷第2期有第一部分“坐科习艺时期”,题为《四十年戏剧生活》;《大国民》1946年1、2期连载,题为《我的戏剧生活》,内容为第一、二部分“坐科习艺时期”和“搭班演唱时代”;《艺文画报》1948年第2卷第8期,题为《我的戏剧生活》,内容也为第一、二部分,文前增加引言:“梅兰芳博士,今年三月又在上海‘天蟾舞台’登台。他的色艺,始终不衰,不知风靡了多少听众,内地的人们甚至有专程来沪欣赏他的演技的。本文曾载于编者主编的《大国民周刊》(已停刊)。梅博士一向爱护《艺文画报》,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出版《梅博士专号》,以飨海内外读者。”———编者注
这条注释不仅标明了《四十年戏剧生活》先后发表的几个刊物,而且比对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类似这样的注释在全集前三卷里随处可见。
又如,全集四、五卷为多次出版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次出全三集,乃是1980—198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因此我们采用这个版本为底本,对照了1952—1954年平明出版社、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和198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个版本之间的异同。《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书之前一、二集1950—1951年连载于《文汇报》;第三集中的《穆桂英》《奇双会》《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童女斩蛇》1958—1962年连载于《戏剧报》,《与杨小楼合作时期》(上)、《与杨小楼合作时期》(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出版时改为《〈霸王别姬〉的编演》)1980年连载于《戏剧艺术论丛》第二、三辑,《我和余叔岩的合作》登载于《戏剧论丛》1981年第1期,198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全三集(不含《穆桂英》)。因此我们也比勘了成书后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与在《文汇报》《戏剧报》《戏剧论丛》《戏剧艺术论丛》等报刊上连载时的异同,并做了详细的注释。凡原文就有的注释,保持原样,凡我们所加注释,均注明“编者注”。如全集第四卷第二章第一节中有按语如下:“秦稚芬小名‘五九’,是演旦角的。精通技击,擅长书法,摹孙过庭书谱,极有功夫。喜欢研究历史,熟读通鉴。与梁任公、罗瘿公、魏铁珊为文字交,为人仗义,有古侠士风。”我们在此出注“此处《文汇报》、平明本、人民文学本均为‘与顺德罗瘿公、山阴魏铁珊为文字交’,中国戏剧出版社本始改。———编者注”
“焚券”与“赎当”是最能说明梅兰芳祖父乐善好施、颇具侠义情怀的典型事例,但因时隔多年,有些细节很多人都记不清楚,以至于《文汇报》连载时和平明出版社出版的本子都出现了错误,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梅兰芳才经过考证做了详细纠正,因此我们出注为:
关于“焚券”与“赎当”,平明出版社本接近于《文汇报》连载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原貌,人民文学出版社本做了较大改动,修正了错误,以后各版本沿用人民文学的本子。平明本为:……
各个版本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中均无《穆桂英》一章,但我们搜集资料时发现此章在《戏剧报》连载时副标题明确标明“《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连载”。因此我们收入全集并出注: 此章最早连载于《戏剧报》1958年第19、20期。连载时有副标题“《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连载”,但成书后各个版本的《舞台生活四十年》都未收入,今收入连载原文,按发表时间排序编为第一章,原第一章《奇双会》改为第二章,依此类推。
另外,此文曾收入1986年出版的《忆艺术大师梅兰芳》一书中,题为“《穆柯寨》到《辕门斩子》是喜剧———穆桂英与杨延昭的表演分析”,文首有许姬传按语:“这篇文章是梅兰芳先生在一九五八年写的。当时,言简斋先生、姜妙香先生、姚玉芙先生参加了讨论,由梅先生口述,我笔记。现在我把有些话作为按语,插入文中,因为都是亲眼目睹的第一手资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连载时无小标题,《忆艺术大师梅兰芳》收入时添加标题,但无序号。为统一体例,添加序号和小标题。———编者注
《忆艺术大师梅兰芳》收入此文时许姬传有所改动并加入许多按语,我们也都一一做了注释。
第六卷为《文汇报》连载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书后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多次出版,影响巨大,《文汇报》连载时的原貌往往被忽略,为呈现其文献价值,给研究者提供方便,特把《文汇报》连载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收入《梅兰芳全集》,编为第六卷。为尽量保持原貌,章节顺序按照连载的时间来编排,譬如《梅杨初次合作》一分为二,因为发表时中间插入了《汉皋之行》。为简单明了,内容有所合并,譬如《养鸽》分为《养鸽》(1)、《养鸽》(2)、《养鸽》(3)三个部分,我们合并为一个标题《养鸽》,并在此节后标明“《文汇报》1950年11月20日、11月21日、11月22日连载”,类似问题都这样处理。《文汇报》连载时所有戏名都是双引号,为照顾读者的需要和习惯,我们全部改为书名号,因为《舞台生活四十年》是谈话体,本就有大量双引号,不能全部替换,只能一个个修改,因为文中戏名非常多,因此单是这一项工作就花费了许多精力。
第七卷收录《梅兰芳游俄记》《东游记》《我的电影生活》和附录《梅兰芳游美日记》。《东游记》1956年连载于《新观察》,1957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我的电影生活》1959—1960年连载于《电影艺术》,1962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成书后的《东游记》和《我的电影生活》影响较大,但与连载时的原貌稍有出入,本次编写把不同之处也一一注出,以便于研究者使用。
有时数据库错误、缩微胶卷模糊、扫描不清、拍摄不全、原文报章杂志因年代久远而缺损等等问题数不胜数,我们都想办法一一消灭。有时为了几个字,就再跑一趟图书馆,如《文汇报》连载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三个阔问官”一节是成书后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没有收入的,其中有一段话数据库下载后是这样的:
“田先生的胡琴”,梅先生说,“有些外界朋友,批评他是拉一根弦的琴师。其实他们是不明白他的用意。逢到演员在使一个长跟,他故意把弦子声音敢敛得很细,为的是使唱的人好发挥他的嗓子的亮音,这也是一种托腔的方法。”
“长跟”和“敢敛”怎么读都不通,李小红在国图核对《文汇报》原文时,发现“长跟”原来是“长腔”,不幸的是国图保存的《文汇报》已经发黄掉渣,恰好我们需要的另外几行字缺损了。马健羚又去了一趟上海图书馆拍回了此节全文,原来“敢敛”是“收敛”之误。
马健羚在《戏曲艺术》2014年第4期上发表了《〈梅兰芳艺术年谱〉1949年后部分勘误》,辑录出65条错误,详细纠正了年谱的一些错讹,这也是在编撰《梅兰芳全集》过程中详细比对、细致校勘的成果之一。
所有全部稿件都由李小红、赵建新逐字逐句校对数遍之后交出版社,并多次和出版社一起往返校对,历时近一年时间。
当然,我们也有不足之处,譬如梅兰芳信函散落在不同的收信人手中,我们勉力为之,也无法穷尽,实为憾事。
总之,我们投入专门的人力、大量的时间,尽最大努力编撰《梅兰芳全集》,争取对得起梅兰芳先生的盛名。如果这套书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是得益于傅谨先生独特的学术眼光和严谨的学术要求,但即便如此,由于每位编撰者水平有限,学识浅薄,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还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特别应该感谢的是梅兰芳艺术研究会会长吴迎先生、梅兰芳艺术纪念馆秦华生馆长、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刘建业先生、浙江大学徐连经教授、人民大学谷曙光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馗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他们为我们搜集资料提供了不少帮助。另外,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也为我们查找资料提供了许多便利,在此一并致谢!
《梅兰芳全集》是集体智慧、团结协作的成果,搜集资料时专家学者们之所以无私奉献,编撰过程中我们之所以乐此不疲,既缘于梅兰芳先生的魅力吸引,也缘于傅谨先生的巨大感召力。
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出版这套《梅兰芳全集》,也是梅兰芳先生之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生前最大的心愿。2015年年底,梅葆玖先生亲自为本书撰写序言,在序言中他写道:“今天,中国戏曲学院傅谨教授率他的团队,花费多年心血做成了这件功在千秋的大事,算是‘中国梦’中的一瞬间,精彩的瞬间小梦。”4月25日,葆玖先生驾鹤西去,生前没有看到此套全集的出版,这让我们几位编纂者颇引以为憾。如今,全集即将正式出版,可以告慰葆玖先生的在天之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