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以甘肃省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经过研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促进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
1前言
体育场馆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场馆发展状况不仅事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少数民族健身权益的保障;而且事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所以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一项重要体育事业。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事关甘肃和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的福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国家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甘肃省三个民族自治县即:肃南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的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是本项目的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数理统计法
2.2.3专家访谈法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场馆总体情况
学者石生泰先生的研究成果(《甘肃省公共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表明,截止2008年年底,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体育场馆数是396个,占甘肃省体育场馆数的2.25%,世居地区场馆在占地总面积、建筑总面积和场地面积方面与甘肃省体育场馆相同指标相比,占有的比率均不足0.1%。而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世居地区是6.4个,少于本省2.3个。在人均场地面积方面,世居地区仅为0.30 m2,不足本省相同指标的一半(见表3)。
3.2体育场馆的数量
对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本研究从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场馆数占全省比例这3个指标去考察。总体看,3个民族自治县在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这2项指标上,差距悬殊很大。积石山县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53.03%),居三县之首,场馆数是东乡县的2倍,是肃南县的3倍。肃南县虽人口最少,场地数最少,但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60.16%),排首位,是积石山县的2.5倍,是东乡县的5倍。
3.3体育场馆的质量
本研究主要通过“场馆地面质地情况”和“居民对体育场馆综合指标的态度”两方面去调查。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室内地面质地主要以木质为主,体育场馆室外地面质地以土质和水泥为主。在对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居民进行体育场馆综合指标态度调查时发现,群众对体育场馆的安全、照明质量、噪音控制/音效等指标满意程度较高,而在场馆的环保、节能、方便残疾人士等指标方面,很不满意。
3.4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
据学者石生泰老师的研究成果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校园和乡(镇)村,这种畸形的场馆位置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3.5体育场馆的效益情况
调查发现,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对本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总体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态度的只有33%。说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的体育场馆基本上没有满足群众的健身锻炼需求。
3.6群众去体育场馆的锻炼情况
据相关文献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每周去体育场馆参加锻炼人次仅占本省锻炼人次的1.68%,形势很不乐观。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说明该地区体育场馆资源严重匮乏,并且又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另一方面说明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的健身意识亟需进一步提高。
4对策
4.1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职能定位,建设服务型政府。在体现体育公共服务上多下力气,要在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方面有实际举措,重视体育场馆在推动全面健身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大群体”观念,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用大思路、大协调、大谋划和大调动来推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
4.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注体育场馆发展氛围
对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发展的动力,除了上级部门发布行政指令外,还要通过社会宣传、大赛宣传和媒体宣传等途径,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打破体制壁垒,营造浓郁的全民关注健身场馆发展氛围,使政府、部门和社会意识到体育场馆不仅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健康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场馆发展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形象和群众切身利益,讲求效果,在“实”上下工夫,形成有利于体育场馆发展的外部环境。
4.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场馆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体育健身的新需求,我们要面对新问题,开启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满足新需求,不能墨守成规。进一步提升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民康工程等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场馆数量和规模,积极构建覆盖特有民族世居区的全民健身场馆网络。
4.4不断强化“三纳入”,加大对场馆的经费投入力度
特有民族世居区要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场馆投入经费等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常态化,确保场馆投入经费有保障,有增长。场馆的经费除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外,还要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发展,动员一切力量投资修场建馆,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缺口。
参考文献
[1]曹缔训,李威.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6
[2]赵刚,雷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
[3]郝苏民.丝路走廊的报告: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
[4]杨卫.杨卫局长在2013年全省群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3.4.9.
关键词: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
1前言
体育场馆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场馆发展状况不仅事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少数民族健身权益的保障;而且事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所以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一项重要体育事业。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事关甘肃和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的福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国家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甘肃省三个民族自治县即:肃南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的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是本项目的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数理统计法
2.2.3专家访谈法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场馆总体情况
学者石生泰先生的研究成果(《甘肃省公共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表明,截止2008年年底,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体育场馆数是396个,占甘肃省体育场馆数的2.25%,世居地区场馆在占地总面积、建筑总面积和场地面积方面与甘肃省体育场馆相同指标相比,占有的比率均不足0.1%。而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世居地区是6.4个,少于本省2.3个。在人均场地面积方面,世居地区仅为0.30 m2,不足本省相同指标的一半(见表3)。
3.2体育场馆的数量
对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本研究从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场馆数占全省比例这3个指标去考察。总体看,3个民族自治县在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这2项指标上,差距悬殊很大。积石山县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53.03%),居三县之首,场馆数是东乡县的2倍,是肃南县的3倍。肃南县虽人口最少,场地数最少,但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60.16%),排首位,是积石山县的2.5倍,是东乡县的5倍。
3.3体育场馆的质量
本研究主要通过“场馆地面质地情况”和“居民对体育场馆综合指标的态度”两方面去调查。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室内地面质地主要以木质为主,体育场馆室外地面质地以土质和水泥为主。在对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居民进行体育场馆综合指标态度调查时发现,群众对体育场馆的安全、照明质量、噪音控制/音效等指标满意程度较高,而在场馆的环保、节能、方便残疾人士等指标方面,很不满意。
3.4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
据学者石生泰老师的研究成果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校园和乡(镇)村,这种畸形的场馆位置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3.5体育场馆的效益情况
调查发现,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对本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总体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态度的只有33%。说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的体育场馆基本上没有满足群众的健身锻炼需求。
3.6群众去体育场馆的锻炼情况
据相关文献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每周去体育场馆参加锻炼人次仅占本省锻炼人次的1.68%,形势很不乐观。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说明该地区体育场馆资源严重匮乏,并且又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另一方面说明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的健身意识亟需进一步提高。
4对策
4.1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职能定位,建设服务型政府。在体现体育公共服务上多下力气,要在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方面有实际举措,重视体育场馆在推动全面健身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大群体”观念,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用大思路、大协调、大谋划和大调动来推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
4.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注体育场馆发展氛围
对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发展的动力,除了上级部门发布行政指令外,还要通过社会宣传、大赛宣传和媒体宣传等途径,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打破体制壁垒,营造浓郁的全民关注健身场馆发展氛围,使政府、部门和社会意识到体育场馆不仅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健康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场馆发展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形象和群众切身利益,讲求效果,在“实”上下工夫,形成有利于体育场馆发展的外部环境。
4.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场馆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体育健身的新需求,我们要面对新问题,开启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满足新需求,不能墨守成规。进一步提升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民康工程等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场馆数量和规模,积极构建覆盖特有民族世居区的全民健身场馆网络。
4.4不断强化“三纳入”,加大对场馆的经费投入力度
特有民族世居区要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场馆投入经费等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常态化,确保场馆投入经费有保障,有增长。场馆的经费除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外,还要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发展,动员一切力量投资修场建馆,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缺口。
参考文献
[1]曹缔训,李威.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6
[2]赵刚,雷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
[3]郝苏民.丝路走廊的报告: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
[4]杨卫.杨卫局长在2013年全省群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