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在聚焦什么?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ain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2015)观后,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关于一束光的意象。Spotlight,聚光灯,一片黑暗中被点亮的区域。光线微弱,却足以自知。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新闻工作者采访、调查、披露大波士顿教区神父性侵儿童的恶行的故事。叙事风格冷静、克制,一切内心的波澜都是收束的,舒缓的背景音乐贯穿全片——因为真实事件本身太过沉重,禁不起轰轰烈烈的渲染。

真实事件与“再现”的意义


  《聚焦》改编自2001—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聚焦”栏目组的一次深度调查。2001年,聚焦小组开始重新关注十几年前吉根神父的性侵案件,因为有知情人士指出,在吉根性侵了自己所处教区的儿童后,教会高层人员并没有革除他的神职,而是将他从一个教区调往另一个教区,然而在新的教区,吉根再一次性侵了当地的儿童。曾经为吉根神父性侵的受害者辩护的律师盖尔·比迪恩表示,他有证据证明教会主教对吉根神父的性侵丑闻知情却不作为,但是由于教会的权力之大,文件被法院封存。《波士顿环球报》向法院提起动议查看这些文件,而这种行为在当时无异于起诉教会。聚焦小组沿着另一条线索采访了另一次性侵案件中为受害者辩护的律师麦克利什,却得知教会利用自身权力扣押了受害者的诉讼,并通过调解让受害者获得一定赔偿金后便草草了事。与此同时,通过查阅以前的剪报,聚焦小组发现了性侵幸存者协会的存在,协会负责人告诉他们,存在性侵行为的神父不止已被曝光的吉根等,涉案神父的数量之大、覆盖范围之广远超出他们的想象……2002年1月6日,聚焦小组发表第一篇调查文章,在掌握了主教不作为的证据后,他们通过吉根一案质疑整个教会体制。随后的一年中,他们发表了6600篇关于教会性侵丑闻的文章,披露了更大范围的性侵案件,涉及的神职人员多达259人,直指教会体制的丑恶。这一系列报道对于将“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印于货币上、拥有着浓厚基督教传统的美国来说,掀起了当时社会舆论界的轩然大波。神性与人性,信仰与法律,沉默与罪恶,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力量足以撼动所有人坚固的信仰体系。
《聚焦》电影海报

  为什么在事件过去了十多年以后的2015年,美国电影人还要将它搬上荧幕,再现这令人震惊、愤怒、痛苦的往事呢?
  对于《聚焦》来说,电影给予了新闻调查故事更多的可能。观众不再仅仅从报纸上的铅字了解到“神父性侵儿童”的新闻本身,查找资料、寻访受害人、与不同立场的知情人交锋以及记者自身感情的变化,都通过电影多视角的镜头语言展现出来,使得一篇新闻报道拥有了超越其自身的更多意义。记者忙碌的背影与伏案翻阅资料的疲倦,“I am just doing my job”(“我只不过在做我该做的事情”)的坦诚与调查过程中逐渐投入的情感,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工作场景,都让人看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影片并没有将记者塑造成完美无缺的正义英雄:他们会担心自己的报道被别的媒体抢先发现;他们调查的初衷在某种程度上掺杂着功利的成分——吸引更多的读者;他们多年前曾忽略了知情人寄到报社的证据。当罗比去找教会内线、律师吉姆确定神父名单时,吉姆怒气冲冲地质问道:“What takes you so long· ”(“你早干吗去了?”)其实在2002年前就不止《波士顿环球报》一家报社对神父性侵案进行过断断续续、心不在焉的表面报道,这意味着,早在几十年前就有受害人、心存良知的律师和线人曝出消息,并不断努力争取媒体关注,但波士顿封闭的天主教信仰环境、人际关系稠密复杂的传统社交圈,让人们选择了忽视和遗忘、明哲保身。面对范围如此之大的性侵丑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说和自己毫无关系。麦克利什律师曾向报社爆料却无人回应,于是心灰意冷地帮助教会调解性侵案件——当一个人孤独地坚守职业良知却没有人呼应时,到底是放弃还是坚持?葡萄牙裔记者迈克、阿美尼亚的律师盖尔·比迪恩和新上任的犹太裔主编,他们作为局外人却不断地推进大波士顿教区性侵丑闻的调查——跳出思维桎梏与从众心理,鼓起勇气承认真相;罗比同代表不同阶级与权力的吉姆、皮特交锋时,后者往往以教会对这座城市做出的贡献为借口,希望罗比不要毁坏此时的宁静……但是,沉默不能维护信仰,只会造就集体的失语与沉沦。
  电影对原纸媒新闻调查的刷新,就在于它借助巨大的故事网络蕴藏了更丰富的意义。在极端事件的背景下,“再现”了十几年前新闻报道所无法展现的复杂人性和利益对峙。

聚焦与反聚焦


  电影的叙事结构仿佛一条有着许多分支的树干,主干是性侵調查,分支是每个人物独立的故事线。叙事的视角并没有聚焦于一人身上,相反,整个故事像是完成了一次极端事件影响下的群像塑造。通过不同人物的塑造,导演建立起“对话”关系。叙事视角的屡次切换避免了单一人物立场对观众过多的影响,从而使观众在全面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对影片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进行思考。这样的群像塑造与导演的“去英雄化”的反聚焦是吻合的。对于一部纪实主义影片来说,群像塑造聚焦新闻工作者真实的工作状态,表明真相的揭示不是一位正义英雄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一群人通过实打实的采访、查阅资料、制定并不断修改方案来实现的。
  全片克制、冷静的风格体现了“去表面情绪化”的反聚焦。长达两小时的影片,其中关于涉案神父的镜头却只有一个,而这唯一的镜头下,神父的脸庞是在百叶窗后若隐若现的。没有过于强烈的戏剧冲突,只有记者们奔忙的背影和一次又一次的访谈与查阅资料,绝大多数镜头移动沉稳。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聚焦小组与研究恋童癖的前神父赛普通话的场景:电话调至免提状态放置于桌子中央,赛普的声音从电话近景中徐徐传来,没有一个人的脸进入镜头内;随着赛普不断深入的剖析,镜头缓慢拉远,记者疑惑、吃惊的脸庞依次出现在画面里。记者们用已经掌握的数据——13个涉案神父,向赛普进行确认,却得知此项数据不够准确。此时背景音乐微弱地响起,随着90位神父猥亵过儿童的可能性被赛普证实,为之震惊的记者们沉默了,音乐慢慢推至高潮,镜头定格于画面中央的电话,它就像一个焦点将四位记者牢牢吸引住。对话中蕴含的信息量十分庞大,也是整个影片的第二个转折点,但导演并没有使用人脸的近景来渲染强烈的感情,镜头的缓慢移动和画面的逐渐开阔暗示着真相的一点点清晰。一切都是克制,而静谧的力量足以震撼人心。   影片中唯一一场带有强烈情感的戏,也是缓慢推进的。迈克拿着法院封存的证据赶回报社,在出租车上他亢奋地和罗比分享着自己拿到的受害者写给主教的信。画面中,出租车在街道上行驶,而迈克亢奋的诉说则使用了画外音,随着迈克的话语和情绪越来越激愤,悲伤舒缓的背景音乐渐渐响起,传递出一种揭开真相后淡淡的悲凉。迈克带着证据回到办公室,却被告知这些证据将推迟发布,等到所有涉案神父的证据齐全之后再一并公之于众,以求扳倒整个教会体制。然而,迈克在调查过程中逐渐堆积的情感和不断增强的责任感却让他无法接受这种推迟,他觉得如果不把证据立即公之于众,将会有更多的儿童受到侵害。
  直到97分钟时,影片才将记者们在采访、调查过程中不断积压的悲痛、惊讶、愤怒宣泄出来。试想,如果影片从一开始就采用情绪化的镜头语言,故事背后丰富的人性探讨和对社会、对自我的反思便会被情绪所掩盖,丧失掉“再现”的深刻意义。
  影片情节主要通过对话推进,在数不清的对话里,近景或中景的人物面部表情大多是较为克制的——真实的克制,不夸张,不雕琢,因为事件本身就是真实的、现实的,所有的丑恶、沉默、懦弱、妥协种种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聚焦“群像”,而不是“个人”,聚焦事件背后沉重的思考,而不是表面的情绪,聚焦故事的“真实感”,而不是“虚拟性”。影片所有的聚焦与反聚焦都是为了尽量贴近真实与客观,揭示内心与人性。

一束光


  与 《聚焦》题材相似的影片《华盛顿邮报》讲述了该报披露政府关于越战秘密文件的故事,但叙事风格与《聚焦》完全不同,针锋相对的矛盾、暗藏于冲突背后的女权主义,都使得该片的情感表达更为直接。而上述差异主要源于美国对于政府和宗教截然不同的态度。早在独立战争以前,托马斯·潘恩就曾在广泛流传的小册子《常识》中说道:“政府是用来弥补人性的漏洞的。”他认为每个人只要恪尽职守,不需要政府也能维持一个社会的稳定,政府的存在不过是为了弥补人性中的恶对社会的影响。《常识》的这种政治态度后被《独立宣言》所继承,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美国人对政府的不信任。但宗教不同,美国作为殖民地之时,第一批移民便是为了逃离欧洲国家迫害的清教徒,他们坚定的宗教信仰在当时荒凉的北美成为其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不论是在政治还是文化领域,宗教都是不可动摇的精神与信仰的基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美国人对宗教题材故事的处理无法做到如政治题材般尖锐与强硬,毕竟剖析自己的信仰正如剖析最隐秘的内心一样,需要莫大的勇气,也需要克服更多的顾虑。
《聚焦》电影剧照

  影片的结尾,办公室里的电话接连响起,罗比快速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看着组员们不断地记下受害者的名字和遭遇,他愣了一下,拿起话筒,低沉而有力地说道:“Spotlight.”罗比说完这句话,我的脑海中闪过一束光。
  黑暗中沾染的污点,终于暴露在光芒之下,“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黑暗中摸爬滚打。突然间灯亮之后,每个人多少都要面对一些责难” 。但我们庆幸的是,无论如何,我们始终没有被黑夜吞没。
  自知,自省,一束光。
其他文献
2015年7月,津巴布韦。  狮王塞西尔身中数箭逃亡40小时,最终倒在美国牙医的枪下。塞西尔因帅气的黑色鬃毛且不惧人类,被大家称为“狮王”。狮王那标志性的头颅被割下。  2016年6月,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发布了《竞相杀戮——全球战利品狩猎贸易分析》报告。该报告深度解析了战利品狩猎产业的范围和规模,及全球最大的几个动物战利品进口国。  需求驱动的产业  IFAW北美区总代表杰夫·弗洛肯表
当我们踏上去高考之路,回想我们那十二年的坚持,打开我们通往大学的门。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我们的脚步,也可以让我们走向世界。而我们此时需要一把钥匙,那就是坚持。  柏拉图曾经说过:“耐心是一切智慧和财富的基础。”我对这句话有另一种理解,坚持是一把万能钥匙,它能打开所有我们需要的。  白岩松说:“痛苦,并快乐着。”我说:“坚持,并努力着。”他是一个被命运折磨的人
今年我省高考语文卷出现了一种新的仿写题型——“汉字拆拼”题,用此种方式来考查司空见惯的“仿写”,更能体现同学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彰显汉字的独特魅力。    (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1】墨:大地滋养出的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例2】鸿:江边盘旋的那只
晚清出使日记中,驻外公使的记载固然价值更高,例如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曾纪泽的《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张荫桓的《三洲日记》,但参赞、翻译的日记亦不可小视,例如吴宗濂《随轺笔记》就是一部史料价值极高的出使日记。  晚清中国有两部书名为《随轺笔记》。一部为高从望所著,手稿,原件藏南京图书馆,是唯一一部记录了巴黎公社起义的中国日记。另一部即吴宗濂所撰。  吴宗濂(1856—1933),字挹清,号景周
No matter what you do, doesn’t it seem like there are not enough hours in the day? That’s where I was a few years ago. I used to pull all-nighters, and was working 7 days a week to finish all my task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语文味”使不少同学“傻了眼”,有人抱怨题目太难;有人心里没底,纠结自己到底答对了没……2011年高考在即,语文卷会有什么变化?备考时又该做足哪些功课?请看本期特稿——    朱昌元  浙江省特级教师  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程继伍  浙江省特级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盛臣康  中学高级教师  舟山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今年还发去年花: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不得套作、抄袭。  思 痛  每个人都可
500本,3000本,近10000本……编辑部隔一段时间就会统计一下爱心书籍的数量,结果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海盐元济高级中学、杭州旅游职业学校、萧山中学、嘉兴市第一中学,2012年12月底至2013年4月,公益讲座校园行活动已成功举办四次。  2013年5月,在父母的支持下,来自杭州的周之浩同学和自己的表兄妹拿出压岁钱,为贵州山区的加勉小学捐建了一对篮球架。  “爱心接力,只是一本书的距离”书
高考久违了的半命题作文(《梦回》)赫然出现在09调研卷中。与2008年高考类似的是,该作文题也有情境式语言材料,融合了材料作文的特点。当然这还不足以说明2009年高考将以半命题材料作文为考题,考场作文的三大样式——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以及由它们派生或融合的样式都应该在备考范围之内。  下面对考场作文的主流样式作一梳理。    一、命题作文    最近几年,考场命题作文往往在作文题目前增加了
表示动词词义或指事物的“神”时,用“采”;指事物的“形”时,用“彩”。  “兴高采烈”和“兴高彩烈”,“丰富多彩”和“丰富多采”,到底哪个是对的?  “采”字上“爪”下“木”,原本表示“用手采摘树上的果实”,由此引申出一系列动词词义,比如“采取”“采访”“开采”等。  “采”还有一层意思,表示精神、神色。所以,凡是指事物的“神”,都用“采”,比如“文采”“风采”“神采飞扬”“兴高采烈”等。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