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如何鉴赏和写好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重点就在于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笔者以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简述这两种表现形式。从而以点代面,分析写景抒情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关键词] 散文 以景显情 以情驭景
“散文”这一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今天的散文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指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如何鉴赏和写作好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认为,重点就在于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指出了外界景物对创作的影响。进而他又阐明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一方面,心既随物以宛转;另一方面,物亦与心而徘徊。这种心物的交融就促成了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春夏秋冬,四时审美特性的变化与作者审美情感的变异是互生互动的。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景显情,这是由景及人;二是以情驭景,这是由人及景。然而,无论是以景显情还是以情驭景,都应该是情中有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散文”这一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古代,散文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一切不押韵的文章。而今则不同,“散文”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指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直接抒情,顾名思义,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间接抒情则有叙事抒情、状物抒情和写景抒情之分。
“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如何鉴赏和写作好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认为,重点就在于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指出了外界景物对创作的影响。进而他又阐明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一方面,心既随物以宛转;另一方面,物亦与心而徘徊。这种心物的交融就促成了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春夏秋冬,四时审美特性的变化与作者审美情感的变异是互生互动的。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景显情,这是由景及人;二是以情驭景,这是由人及景。然而,无论是以景显情还是以情驭景,都应该是情中有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笔者以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简述这两种表现形式,从而以点代面,分析写景抒情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一、以景显情
美学家说:“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以景显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首先,我们品读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云烟。这篇文章的题目之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初读完此文,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中彷徨、叹息、思索。作者郁达夫通过“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五幅图画向我们展示了这故都的秋色、秋声。秋色的冷清,秋声的寂静,作者在这样的秋色秋声中会体会到何种“秋味”呢?“悲凉”——只有悲凉。郁达夫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凉,深深地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之中,让我们从美丽中读到眼泪,从眼泪中读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
我们再来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可谓是现代写景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品。写景中,委婉而曲折的表达了朱自清先生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情。文中以景显情是其主要写作特点。出门时——不宁静;在小路上——得到自由,超脱现实;欣赏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聆听荷塘四周的热闹——重归失落;惦记江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走回家门——回到现实。朱自清以饱蘸着感情浆液的彩笔,情景交融地抒写了他特定时期的心情。
二、以情驭景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以情驭景,以作者的情感驾驭所赏的风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眼泪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寂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构成了文章的骨架,使“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
如果说景物是失,那么抒情就是得。鉴赏写景抒情散文时应该有的放矢,把握住景物和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无论是因春而喜,见秋而悲,抑或是寄乐情于夏景,寓寂寥于冬日,情和景都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就像生活中和面一样,只有水和面还不行,还需要把水渗透到面里,二者完全融合,这样才能和出好面,做出美食来。
[关键词] 散文 以景显情 以情驭景
“散文”这一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今天的散文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指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如何鉴赏和写作好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认为,重点就在于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指出了外界景物对创作的影响。进而他又阐明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一方面,心既随物以宛转;另一方面,物亦与心而徘徊。这种心物的交融就促成了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春夏秋冬,四时审美特性的变化与作者审美情感的变异是互生互动的。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景显情,这是由景及人;二是以情驭景,这是由人及景。然而,无论是以景显情还是以情驭景,都应该是情中有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散文”这一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古代,散文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一切不押韵的文章。而今则不同,“散文”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指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直接抒情,顾名思义,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间接抒情则有叙事抒情、状物抒情和写景抒情之分。
“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如何鉴赏和写作好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认为,重点就在于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指出了外界景物对创作的影响。进而他又阐明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一方面,心既随物以宛转;另一方面,物亦与心而徘徊。这种心物的交融就促成了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春夏秋冬,四时审美特性的变化与作者审美情感的变异是互生互动的。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景显情,这是由景及人;二是以情驭景,这是由人及景。然而,无论是以景显情还是以情驭景,都应该是情中有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笔者以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简述这两种表现形式,从而以点代面,分析写景抒情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一、以景显情
美学家说:“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以景显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首先,我们品读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云烟。这篇文章的题目之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初读完此文,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中彷徨、叹息、思索。作者郁达夫通过“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五幅图画向我们展示了这故都的秋色、秋声。秋色的冷清,秋声的寂静,作者在这样的秋色秋声中会体会到何种“秋味”呢?“悲凉”——只有悲凉。郁达夫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凉,深深地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之中,让我们从美丽中读到眼泪,从眼泪中读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
我们再来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可谓是现代写景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品。写景中,委婉而曲折的表达了朱自清先生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情。文中以景显情是其主要写作特点。出门时——不宁静;在小路上——得到自由,超脱现实;欣赏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聆听荷塘四周的热闹——重归失落;惦记江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走回家门——回到现实。朱自清以饱蘸着感情浆液的彩笔,情景交融地抒写了他特定时期的心情。
二、以情驭景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以情驭景,以作者的情感驾驭所赏的风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眼泪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寂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构成了文章的骨架,使“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
如果说景物是失,那么抒情就是得。鉴赏写景抒情散文时应该有的放矢,把握住景物和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无论是因春而喜,见秋而悲,抑或是寄乐情于夏景,寓寂寥于冬日,情和景都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就像生活中和面一样,只有水和面还不行,还需要把水渗透到面里,二者完全融合,这样才能和出好面,做出美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