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和善于提出教学问题,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本文就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阐述自己的研究和思考。
一、有关提问艺术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1.目的性。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我们备课要备学生,备教材,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精心设计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
2.启发性。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不要提一些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问那些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问题。
3.针对性。课堂教学不仅要针对教材实际,更要针对学生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容易些,还要适当时给以引导和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对女学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学生加以区别。提问有针对性,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4.适度性。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习程度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有助于反馈真实信息,不应满足于表面的师生互动情形,要达到理解掌握的深度。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
二、多样化的提问方式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这里列举几种提问技巧。
1.正问与反问。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就是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强化行为动机,深化主题,打动学生的心灵。
2.直问与曲问。所谓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直问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曲问为老师讲授课文,学生理解课文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认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曲问往往以直问为基础,沿着这条曲径使学生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
3.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在课堂教学中,追问常常表现为一张一弛,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4.设疑与悬念问。所谓设疑,就是有意设置障碍、悬念造成疑惑,创设愤悱情境,激励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最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而激起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
三、有关提问对象上的四个问题
1.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回答课堂提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偏爱使一部分学生渐渐形成了课堂教学与他们无关的心理,这样的课堂组织是失败的。
2.惩罚使提问艺术变形变味。个别老师特别是个别班主任,喜欢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差生”。若回答不出提问,就罚站,罚作业,罚劳动,甚至惩罚株连全班。惩罚破坏了和谐的教学气氛,造成了师生对立,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渐渐对课堂教学产生了畏惧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3.讥讽是提问艺术的大敌。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态度、轻松的气氛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压抑感。学生一时答不出,绝对不要用“这么简单都答不上,真笨”之类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以“不着急,再想想”,“暂时答不出,没关系,坐下再想想”等亲切话语去抚慰学生心灵。对中低下的学生,适宜以鼓励的语气提问,用赞许或肯定的口吻评价。对中等学生要多提理解性、辨析性的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要提识记性、叙述性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要让这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
4.齐答使提问艺术黯然失色。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经常设计出大量让学生很容易答出的问题,如提一些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问题,以让全体学生对课堂提问作出回答。齐答,并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维,反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坏习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堂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好的课应该有“风浪”、有“波折”。齐答会造成课堂气氛活跃的假象,掩盖学生课堂体验的缺陷,反馈信息失真,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矫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正确认识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及实质,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一、有关提问艺术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1.目的性。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我们备课要备学生,备教材,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精心设计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
2.启发性。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不要提一些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问那些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问题。
3.针对性。课堂教学不仅要针对教材实际,更要针对学生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容易些,还要适当时给以引导和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对女学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学生加以区别。提问有针对性,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4.适度性。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习程度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有助于反馈真实信息,不应满足于表面的师生互动情形,要达到理解掌握的深度。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
二、多样化的提问方式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这里列举几种提问技巧。
1.正问与反问。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就是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强化行为动机,深化主题,打动学生的心灵。
2.直问与曲问。所谓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直问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曲问为老师讲授课文,学生理解课文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认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曲问往往以直问为基础,沿着这条曲径使学生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
3.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在课堂教学中,追问常常表现为一张一弛,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4.设疑与悬念问。所谓设疑,就是有意设置障碍、悬念造成疑惑,创设愤悱情境,激励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最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而激起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
三、有关提问对象上的四个问题
1.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回答课堂提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偏爱使一部分学生渐渐形成了课堂教学与他们无关的心理,这样的课堂组织是失败的。
2.惩罚使提问艺术变形变味。个别老师特别是个别班主任,喜欢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差生”。若回答不出提问,就罚站,罚作业,罚劳动,甚至惩罚株连全班。惩罚破坏了和谐的教学气氛,造成了师生对立,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渐渐对课堂教学产生了畏惧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3.讥讽是提问艺术的大敌。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态度、轻松的气氛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压抑感。学生一时答不出,绝对不要用“这么简单都答不上,真笨”之类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以“不着急,再想想”,“暂时答不出,没关系,坐下再想想”等亲切话语去抚慰学生心灵。对中低下的学生,适宜以鼓励的语气提问,用赞许或肯定的口吻评价。对中等学生要多提理解性、辨析性的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要提识记性、叙述性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要让这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
4.齐答使提问艺术黯然失色。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经常设计出大量让学生很容易答出的问题,如提一些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问题,以让全体学生对课堂提问作出回答。齐答,并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维,反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坏习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堂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好的课应该有“风浪”、有“波折”。齐答会造成课堂气氛活跃的假象,掩盖学生课堂体验的缺陷,反馈信息失真,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矫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正确认识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及实质,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