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评价话语的语力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隐喻、意象图式解释语篇评价中的级差系统,包括聚焦和语势。评价话语的语力是在语言形式、评价策略和语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说话者根据语境采用评价策略,并进行量级调整,产生一定的语力,最大程度明示话语交际意图,从而产生取效行为。
   关键词:评价 言语行为 语力 认知
  一.引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言语行为。Johnson[1]从“力”意象图式讨论言语行为的施事行为,即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言外之力可以作用于语言形式,因而不同的语言形式具有不同的言外之力,并且语力还有大小程度之分。Marmaridou[2]根据认知体验观提出言语行为是一种行为经验化的结果。根据人类的经验,在物理世界中人们使用某个物体来做事会导致物理世界的某些变化,这种经验映射到言语行为领域中,言语可以实施力量,即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使用语言来做事,也会影响或改变事物的状态。言语行为的这种力量是物理领域中“力”的概念在言语行为领域中的隐喻拓展。这种力量来源于讲话者的话语和社会机构赋予讲话者的角色。由此可见,言外之力既产生于语言本身,也来自于权力、地位等社会文化因素。
  二.评价话语的语力形成机制
  评价话语的语力形成包括语言形式、评价策略和语境因素。根据语言顺应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连续不断语言选择的过程。[3]语言选择既有语言形式的选择也有语言组织策略的选择,并且要遵循社交语用准则和策略,如会话原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等,同时语言选择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目的是实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语言选择不是任意的,一方面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语言选择也会创造语境。因而语言选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协商的过程,这种动态性体现在语言本身的变异性和语境因素的变化。Martin[4]提出评价系统,认为语言具有制造评价意义的潜势,例如激活积极或消极的观点,协商主体间的姿态以及进行态度分级。不同的选择组合形成不同评价风格和语体,例如新闻、广告、科技语体等。同一语体也会出现不同的评价基调,如新闻语体中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所用的评价资源不同,形成不同的评价基调。由此可见,语言选择的前提是语言的变异性,而评价语言的变异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上,还体现在评价语言的可分级性。可分级的语言资源形成级差系统,并体现在态度和介入资源中。级差系统分为聚焦和语势,聚焦可分为锐化和柔化,语势分为强化和量化,强化是对过程、属性和情态的分级,量化是对实体的分级。
  (一)原型范畴
  原型范畴论认为范畴成员具有等级性,可以分为原型、非典型成员以及边缘成员,范畴边界是模糊的,原型范畴是典型、中心成员和好样本,拥有最多的属性特征,是概念形成的认知参照点,具有认知突显性。而边缘成员则具有少量的范畴属性特征,是差样本。[5]由此可见,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本身就具有评价意义。聚焦就是根据原型范畴的特点,通过增强语锐化,模糊语柔化范畴成员。一些非态度性词汇通过聚焦被赋予评价意义,这类词汇通过锐化表示积极意义,通过柔化表示消极意义。不仅实体名词可以聚焦,属性形容词和行为动词都可以通过聚焦表达评价意义。
  例1 a.He is a true friend.
  b. It was an apology of sorts.
  (二)意象图式
  意向图式来自于人们的日常体验,如空间、力、平衡等体验。[6]力图式结构包括主力体和抗力体之间的互动、力的方向、运动路径、源头、目的、强度和结果。如同物理力一样,言语行为涉及交际双方的互动,力的方向和目的表现为交际意图,力的路径和强度表现为各种语用策略,如直接、间接和分级策略。量级图式来源于人们对数量增加、减少和向上、向下方向的相关性的体验。这种图式通过隐喻投射到话语中形成语势。语势体现为量化和强化,实体可进行量化,如数量、规模和分布,而属性、过程和情态都可进行强度分级。语势分为孤立型、注入型和重复型三种方式。孤立型是直接评价,通过显性意义体现,注入型是间接评价,通过隐含意义体现。重复型既可以是直接评价,也可以是间接评价。分布的邻近性、数量的增多和向上的方向更具认知的突显性,因而具有更强的语势。
  三.语境因素和评价话语的语力形成
  交际者在选择评价语言资源的同时要顺应语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做到以言行事,达到交际目的。
  (一)物理世界
  时间和空间作为语境的组成部分,常被认为是作为指称标记,指称话语的时间和空间。在叙事语篇中,时间和空间不仅只是物理世界的再现或用于设置事件发生的背景,即表达概念意义,还可用于传递作者的交际意图以及表达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人际关系,因此,时间和空间都具有评价意义。作者叙述故事一般使用过去时,但转换使用现在时,目的在于产生特定的交际意图和语用效果,体现作者的评价姿态,例如展示作者认为是正确和事实的观点,呈现叙述事件真实形象的画面,让读者参与故事世界。
  空间包括说话场合和空间距离,如面对面交流,说话人遵循礼貌原则,不选择使用直接的负面评价,以免引发人际冲突,而倾向于选择使用间接评价策略。
  同样,在叙事语篇中作者利用空间创造意象,展示人物角色的命运、性格和情感。说话人利用空间因素增强评价语力,例如记者亲临现场的报道比在直播间的报道更具有真实感。除了时空因素外,物理世界的物质也可用来实施评价言语行为,例如在多模态话语中,说话人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方式增强评价语力。
  (二)心智世界
  语言使用中激活的心智世界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说话人做出语言选择时需要评估听话人的个性、情感、愿望、意图等心理状态,这样话语与心智世界相适应,从而实现交际意图。
  例2趙姨娘在旁劝道:“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免些苦,只管舍不得他,这口气不断,他在那世里也受罪不安生。”这些话还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道……(《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例3宝钗笑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傍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儿?纵然有这样的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例2和例3都是运用评价实施了劝说言语行为,却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例1中贾母伤心是因为担心宝玉的病情,赵姨娘意图劝说贾母放弃对宝玉的治疗,因而使用了“不中用了、早些回去、断气,受罪不安生”,这些话语正好戳痛了贾母的心,所以话语不但没有实现交际意图,反而使贾母破口大骂。例2中,王夫人感到自责不安的原因是丫鬟金钏被王夫人责骂投井而死,宝钗宽慰王夫人,将金钏的死归于意外和她本人的行为(不该有这样的大气,糊涂人),不为可惜,从而减轻王夫人的自责感。
  Martin[7]把激发某种情感的现象称为“触发物”,这个触发物是导致情感产生的原因,这种因果关系相当于力图式中的抗力体和主力体的关系。例1中赵姨娘的话并没有消除掉抗力体,反而形成新的抗力体,两种力量叠加,加剧贾母负面情绪的变化,使得贾母既伤心又恼怒。例2中,宝钗的一番话成功地消除掉抗力体,从而缓解王夫人的情绪。
  (三)社交世界
  与语言相互顺应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交际者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如社会阶层、宗教、年龄、职业、性别、价值观等。Gee[8]认为口头或书面话语只有在沟通“谁”和“什么”时才有意义,并指出“谁”是一种社会身份,“什么”是一种话语构成的社会活动。由于语言具有变异性,交际者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构建社会身份的社会活动,但身份和活动的构建不仅限于使用语言,还包括语言之外的其他东西,如恰当的时间、地点、工具、物品以及行动、交流、信念、评价的方式等。只有综合了语言和非语言因素,身份和活动才能被识别。例如就同一个话题,专业论文和科普文章使用不同的语言,显示不同的社会身份,即专业研究人员和科普工作者。科普文章很少使用模糊语,强调话题的重要性和增加观点的确定性,另一方面,使用较多的态度和介入标记语,表明作者的情感反应,鼓励读者与话题互动以及强调知识的可及性和与读者的相关性。
  四.结语
  评价话语的聚焦反映不同程度的原型值,具有不同的评价意义。原型范畴表达肯定的评价意义时,边缘范畴则表达负面的评价意义。评价话语的语势是意象图式中力量图式和量级图式在评价言语行为域中的隐喻映射,来自于人们具体的物质体验。评价主体间性在语篇层面上体现为不同观点和声音的对话,其背后是持有观点的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互动。语篇中不同观点体现为不同力量的对抗与较量,说话人顺应物理、心智和社交语境,选择不同的评价策略,对听话人产生影响,从而实现交际意图。
  参考文献
  [1]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书面正式语体作为现代汉语近百年来发展的一种新语体,汉语学习者的写作和交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17名留学生对嵌偶单音词和合偶双音词的识别情况,以此来反映他们汉语书面正式语体的发展能力。调查结果显示,高级汉语学习者在整体语言能力和书面正式语体能力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现象。以鉴于此,本文试图讨论如何从教材、教师和教法三方面如何开展书面正式语体教学,希望有助于培养高级汉语学
媒体采取不当方式对暴力侵害案件中的受害人进行采访或报道而导致“二次伤害”,是我国新闻传媒界屡见不鲜的现象之一.本文以“湖南凤凰少女被囚禁性侵案”为例,从“二次伤害
表情包传播是读图时代下网络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语境下,超文本结构中的符号竞争和信息比拼,使表情包形成了以外层模因、内层符号及核心意义为要素的传播秩序。
本文记录了对许钧教授的专访.在访谈中,许钧教授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经验,分享了他对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思考.许钧教授提出,翻译过程的形态决定翻译教学的形态,
翻译语言因其独有特征,又被称为“第三语码”.但这个第三语码是否存在,翻译学界尚有争议.本研究试图在依存语法的框架下,从句法层面探究和回答这个问题.通过创建英语翻译文本
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劳动审美观,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达到了以劳增智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确定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只不过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唯分数论、唯成绩论甚嚣尘上,在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淡化和忽视了劳动教育。这种偏重文化课程的教育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上新时代大中小
期刊
摘要:为了让“议程设置”理论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在新媒体语境下得以延伸应用,本文针对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变化提出如何让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语境下依旧得以延伸运用的措施,提出了重视意见领袖,扩大影响范围;重视属性同质,塑造社会共识;利用社交媒介,建设渠道矩阵;关注受众议题,实现议题互动;技术助力传播,提高传播效果等对策,以达到提高传播效果,建立社会共识的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议程设置理
内容摘要:微学习也被称为碎片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有别于系统的课程化学习形式,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现如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热点,各大职业院校也愈发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职业院校势在必行。基于微学习的高职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移动学习平台能够很好地抓住高职学生的特点,把握碎片化时间,帮助高职
期刊
口语交际能力是沟通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以保障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流畅表达。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口语交际是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在小学语文实际教育教学中,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机会成空白状态,教师几乎不会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对孩子口语交际进行培养,这给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带来莫大阻力。现今社会孩子主要通过学校教学接受教育,因此,在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