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豪宅旁边的9洞高尔夫球场打一个多小时,他会和朋友一起打球。他吃得非常简单,不喜欢应酬,很少喝酒。几个不同的信息源告诉我们,他们分别见到李嘉诚吃只有青菜和鸡蛋的晚餐、秘书买来的工作餐或者热狗,以及私人飞机上的公仔面。谈话时,他认真倾听问题,但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即便回答的内容与问题并不能完全对上。面对敏感问题,助手已经说了不方便回答,但他依然坚持讲完自己的观点。
从他的办公室落地玻璃窗望出去,维多利亚港景色尽览无遗,让人心旷神怡。但几个月前,李嘉诚看到的是楼下密集的示威人群——香港葵涌货柜港口的码头工人正在抗议长期得不到加薪。他的头像被制作成魔鬼样子,有人甚至为他做“招魂”仪式。工人们的诉求看起来找错了对象,他们是外派工人,不是和黄码头集团直接雇佣的对象,但他们依旧认为李嘉诚是一切苦难的制造者,甚至去深水湾李嘉诚私人住宅前抗议。
这种局面显然不是对立双方要看到的,外派制度在香港并不是只有李嘉诚的公司在使用,但他受到的攻击最多。从欧洲到南美,都有和记黄埔的码头业务,但香港的机械化率最低。当传统行业遭遇科技浪潮,这注定了一种无奈的结局。
李嘉诚曾试图去解释,有一次,他和长子、长江实业集团董事总经理李泽钜一起去坐电梯,他想对在外面围堵的记者说点什么,但被李泽钜用手拦了下来,这一幕反复在电视上播放。他的助手解释说,李嘉诚尊重儿子作为集团领导的地位。去年他完成了个人庞大财富的分割,在同辈富豪中堪称典范,他名下的基金会将会得到他全部财产的1/3,更是直接改写了华人富豪财富传承的固定规则。
他不善辞令,内心的丰富很难通过言语交流。他挑选产业的原則是尽量不去碰那些具有争议性的项目。在香港开发房地产,他不愿意参与二手楼重建业务,因为背景复杂。当人们指责香港电灯的垄断电价时,却往往选择性忽视另外一家电力公司的存在和背景。
85岁的李嘉诚每天晚上都要看15到30分钟的BBC电视节目,跟着字幕大声朗读,他依然在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会退步。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各种风浪,他小心游走于各种势力之间,以惊人的审慎经营起一个华人前所未有的商业帝国。
他告诉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质疑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他说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是父亲去世后的那几年“2岁时,日本侵华,我和家人从潮州来到香港,不久因生活关系,我要工作,后来日本入侵香港,母亲带着弟妹回到潮州,我与父亲留在香港。日本统治香港期间,没有什么好日子可以过,13岁时父亲因肺病住进医院,不到一年去世。照顾父亲发现自己也有肺病,接近危险阶段,但我告诉自己不能死,身为大儿子,还要想妈妈、弟弟、妹妹的生活怎么过。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不停抢学问,到旧书摊买旧书看,其中包括老师使用的教科书,跟谋生有关的书,3年零8个月的岁月,知识比得上一个中学毕业生,但是没有英文基础。这段日子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病看过一次医生。”
说起这段痛苦经历时,他的声音依然非常平稳,没有任何激动之处。
当李嘉诚遭遇“李家诚”
这是一个充满了香港特色的悖论——人们开始不喜欢李嘉诚从这片土地上获得财富,但当他卖掉资产时,又引起外界批评,甚至会上升到“爱国爱港”的意识形态争论上。一个企业家的商业决定被人为蒙上了不同面纱。
码头工人抗议之后,李嘉诚旗下公司开始不断出售在香港和大陆的资产。百佳超市是第一个被抛售的项目,拟售价40亿美元,它占据了香港超市份额的三成(后取消)。自此之后,李嘉诚的“长和系”先后卖出上海的写字楼东方汇经OFC (40亿人民币)和广州大型商场西城都荟广场(26亿人民币)。接下来,一直作为公司稳定“现金奶牛”的香港电灯也要被分拆出售,位于香港的嘉湖银座商场,以58.5亿港元出售。就在我们采访的时候,和记黄埔又卖掉了香港两处豪宅物业 (近13亿港元)。
万科董事长王石在微博上发言提醒说:“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房产,这是一个信号,希望投资人小心。”
与此同时,李嘉诚旗下公司在欧洲进行大规模收购,涉及到能源、电讯等多个领域。据《南方周末》报道: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1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868亿港元。这其中,欧洲地区占比高达96.75%。
作为香港乃至华商的标杆性人物,李嘉诚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时值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他的一系列行为被很多人解读为看空大陆和香港市场。
这样的看法在李嘉诚看来非常奇怪,他用了各种数字来说明他并没有要撤资的计划——长和系总毛收入最少为4300亿港元以上,投资海外(新西兰和荷兰)基建项目则是130亿港元 (17亿美元),不过实际动用的资金只有80亿港元 (10亿美元),仅占今年长和系总毛收入的不足2%;同时,今年还在香港的货柜码头项目投资了40亿港元。
今年香港疯传一篇据说是小学生写的作文《李家的城》。文中不无讽刺地说:“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当然,香港传说中的三位一体就是他们: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打工仔遮风避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这都是诚哥的伟大。”
乔·史塔威尔是资深亚洲问题专家、《中国经济季刊》总编辑,6年前他曾经出版《亚洲教父》一书,分析了香港和东南亚超级富豪发迹史和隐秘生活。他告诉我:“香港及东南亚的富豪创造了大量的现金流,他们把这些钱分散投到全球不同市场上。他们不屈从于政府政策引导性产业——那样的指引将使得他们把钱更多投向支持内部经济的发展,他们选择更具有投资价值的产业。如果人们不喜欢李嘉诚所做的,也不应该抱怨李嘉诚,他们应该抱怨他们的政客。”
史塔威尔认为李嘉诚是这些“富豪教父”的代表,他们喜欢港口码头、电信服务、公用事业和物业发展,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都是许可证领域,竞争者很少,容易组建卡特尔获取垄断红利。稳定现金流又能支持他们到新的领域去冒险,对于李嘉诚来说,如果没有稳定的香港业务群,他很难投巨资在欧洲发展3G电讯业务。
许知远是中国最优秀的传媒人之一,曾经参与了李嘉诚传记的写作。在他看来,上世纪80年代回归谈判前,英国人垄断着政治权力,商业几乎是华人自我证明的唯一方法。李嘉诚的崛起是香港主体意识苏醒的象征,所以香港人视他为英雄。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全部秩序开始重建,李嘉诚没变,但整个社会情绪改变了。公众认为官商勾结造成了经济不平等,也是一股巨大的保守力量,阻碍了进步的政治与社会观。这其中既有李嘉诚与其公司自身的问题 (他们自身的巨大规模就已是一种巨大压迫,在很多时候,生意的手法也遭人诟病),但他也经常成为这种无处释放的愤怒的宣泄对象。更根本的原因是,香港尚未找到自己的政治与社会秩序。 史塔威尔在书中对李嘉诚的教父地位并没有太多的认同,他指出6年之后,香港的情况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样的政治环境正是香港富豪此前创富的环境。他和许知远一样,都认为李嘉诚是挑战殖民者经济地位的英雄。但是在后殖民时代,香港人看到垄断与寡头仍在持续,李嘉诚又是这个系统的标杆。香港人的看法已经并正在发生改变,除了回归因素外,香港人获得了更多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而有些来自于香港媒体。在争取消费者利益方面,一些香港媒体已经变得相当激进。
李嘉诚在香港一直是作为某种符号存在,但是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十年前,中央政府与香港签订了CEPA协定,香港的经济得以保障,但与此同时,港人失落的心态却成为集体情感,对内地的感情变得复杂起来。当《狮子山下》难以再凝聚共识时,民粹主义对阶级差距议题的意见变得更加尖锐。
超级富豪的故事和观点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隐匿在他们背后的那张经济和政治的巨幅蓝图却往往被人忽视。
无法复制的“超人”
早上打完高尔夫球,李嘉诚要开始一天的工作。在70层的办公室里,他会收到一份新闻资讯列表,和很多看摘要的领导人不同,他阅读的是标题组合。如果看到感兴趣的题目,他就让手下全文翻译,出现在这份列表的媒体包括《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外交政策》和《名利场》等,一个4人团队专门负责翻译。平板电脑出现后,他已经习惯了用iPad浏览这些资讯。
如果没有商务宴请,他一般会在办公室度过忙碌的一天。他对吃喝没什么讲究,晚上临睡前读书、看英文电视节目,生活非常规律。
很少有人比李嘉诚更能象征香港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演变。他从一个少年难民,变成了世界性的商业领袖,这也是战后香港经济奇迹的缩影,也代表了海外华人社会的成就。比起同代人,李嘉诚也是最具有全球眼光的一位,投资领域遍及各项产业。
末任港督彭定康曾经告诉史塔威尔,李嘉诚是他打过交道的富豪中,唯一一位“明显是天赋异禀 (或者说具有某种天才) 的人”。
1928年,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校长,但因为连年战乱,全家迁移到香港投靠亲友。很不幸,少年李嘉诚早年丧父,被迫放弃教育开始养家糊口。他做过工人和销售,非常清楚一家企业在底层是如何运作的。时至今日,他的生活作风依然保持了早年的简朴特色。与郑裕彤、李兆基、何鸿燊等二战后崛起的香港大亨相比,不论是资源还是教育背景,他都没有什么优势。
让外界啧啧称赞的是李嘉诚创业以来,他个人和公司资产每一年都比上一年增加,同时代的大亨都多少经历过几次生死波折,但他成功避开风险。从来没有一个华人像他那样成功整合了全世界的资源,他的事业版图拓展到52个国家,有26万员工。每一次经济危机来袭,他都成功地活了下来,超越了市场局限与竞争对手,他是一个天才的商人。
1950年,红色中国成立不久,香港的未来还是未知数。22岁的李嘉诚结束打工生涯,开始创办长江塑胶厂,几年后凭借塑胶花业务积攒下第一桶金。1972年,全球经济不景气,李嘉诚凭借长江实业成为上市公司主席,并将业务主营范畴转到房地产业。他的事业进入加速期。1979年,在汇丰银行的帮助下,他接手老牌洋行和记黄埔,开始改变香港经济结构版图。从此,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成为李嘉诚旗下两大旗舰公司。1986年,李嘉诚做出海外业务最重要一笔收购——并购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使他的业务更趋多元化。1999年,出售在欧洲的电讯公司Orange,一举获得1130亿港元的利润,为日后进军欧洲3G领域奠定基础,世界开始意识到LKS (李嘉诚英文缩写) 的力量……
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以前是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赫斯基能源公司总部也在这座城市。他告诉我,在李嘉诚接手后,赫斯基从一家亏损企业迅速成为能源巨头,这让加拿大人非常佩服。在油价高企的今天,凭借之前对油砂技术的投资与积累,赫斯基能源已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466名(2012年)。同样的点金之术在和记黄埔码头事业上也得以体现。
李嘉诚是一个厌恶风险的人,但是会冷静分析风险。他对现金流的掌控和对低负债率的追求让很多大陆企业家钦佩。当中国企业家迅速崛起后面对困境时,来自同样文化背景的李嘉诚显然是他们最好的偶像,这包括了对风险和进取的平衡把握、高超的财务技巧、政商关系的处理。
外界只能从李嘉诚的实践活动中试图总结出一些成功经验,关于他的管理理念,一直没有得到系统总结。在少数的采访中,李嘉诚总是用哲学化的语言进行高度概括,他本来就不是善于言谈的人,他所乐意谈及的是童年往事,他不评价他人,应对如此复杂的权力网络,他不愿意说太多话。
关于对风险的把握,他最知名的一句话是“把90%的时间用来思考未来的事情和失败”。他旗下三大公司均很好地控制了负债率:长江实业4%,和记黄埔21%,赫斯基能源12%。对于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的一个集团,他对我们讲了他的心得——
采用现代西方模式,组织架构完善,也要有良好的监察与制衡(check and balance)制度,但我内心常存很大部分好的儒家思想。
诚信是企业管理者成功的首要元素,要守言诺、重言行,答应过别人的事,明明吃亏都照做,让竞争对手也相信你,那就成功了。
管理之道,首要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
成功的管理者都应是伯乐,要甄选、延揽“比他更聪明的人才”;在高度竞争社会中,高效组织的企业无法负担那些滥竽充数、唯唯诺诺、灰心丧志的员工,同样也难负担光以自我表演为一切出发点,或只会能言善道而无实干能力的明星级“企业大将”,管理者必须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好的管理者真正的艺术在其接受新事物、新思维与新发展的能力。人的认知力由理性和理智交融贯通,我们永远不是也永远不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人”。 管理者也要知己知彼,清楚知道所从事行业的现况,竞争对手想什么和要做什么;即使以数据为业务成绩的依据,亦不能单看绝对数字,也要参考同业情况,作出比较,才能检讨改善公司策略及思考未来发展的路向。
我一直不停吸收与集团业务有关的新知识和新信息,研究世界政治、经济民生发展情况和趋势。
出于华商回报桑梓的传统,李嘉诚很早就在潮汕地区做公益,汕头大学是最大的项目,此外还有医院、中小学等公益事业。但他并没有在大陆改革开放后马上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他极度审慎态度的体现。邓小平在1986和1990年两次单独接见过他,但他直到1992年才开始大规模投资内地。他的一位助手说,邓的南巡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也许正是基于一个更纯粹商人的理性判断和对风险的厌恶,他身上的红色港商色彩并不强烈,也更容易被人攻击。霍英东和何鸿燊在大陆受封锁的年代就进行了“红色走私”,他们和胡应湘等港商都在改革开放初就在广东进行基础建设投资,也享受过后来的“红色红利”。
这并不是说李嘉诚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就更低一些,2008年李嘉诚去观看北京奥运会,让他激动的不是中国运动员如潮的金牌,而只是当他们从他面前走过时,他就已经难以控制情绪。他告诉身边人,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他很难想象中国会有今天的面貌。
许知远观察到李嘉诚身上有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这一代人饱经动荡,对一个富强的中国有着特别的渴望,也对传统文化怀着情感眷恋。大陆对他来说从不仅仅是一个市场,也是一种身份认同、一个可以参与改变的地方。同时,他也是个内心骄傲的人。他可能隐藏自己内心的看法,却不会为了商业利益而放弃内在感受。
许知远说:“他对此刻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情绪,都有自己的看法。他是一个有高度风险意识的人,他特别敏感于一个市场的政治与法治上的不确定性。他与大陆的关系,也多少象征着中国与海外华人社会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发生戏剧性的转变。在改革开放最初时,海外华人是改变中国的重要力量,他们也受到特别的礼遇。如今,情况在发生改变。”
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李嘉诚,超出同辈顶级富豪,很大程度上和他的国际视野有很大关系,他有很多犹太朋友,对犹太人的理念相当认同。旗下维港投资也以善于发现以色列的高科技公司闻名,今年,他要在汕头大学成立“以色列理工学院”。
史塔威尔对李嘉诚有多年观察,在他看来,李嘉诚在选人用人方面,不会基于种族,而仅仅基于他们能为他做什么。虽然李嘉诚为他的华人背景感到骄傲,但他在经商与处理生意上的事情时,从未受限于文化差异。他很好地表现了什么是赚钱机器。
一位采访过他的记者告诉我,李嘉诚手下有两百多名高级职业经理人,可以随时出差去世界各地,处理公司事务。
他平均两个月就要去一家公司,一年要去4次英国。他很早就把两个儿子送到美国留学。
马世民(Simon Murray)是一名参加过法国外籍军团的英国人,1984年,李嘉诚为了让他出任和黄董事总经理,直接收购了他的公司,并让他开始把和黄的触角伸向海外。
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是第一位外籍中国大学校长,他拥有加拿大国籍。2006年,李嘉诚对他说:“顾校长,中国在科技方面和世界还有差距。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掌握好英语,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先进知识。”
李嘉诚甚至意识到汕头大学会有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英文环境不如城市同学,专门追加了一笔资金用于小班教学。
财富的意义
每一年的6月,李嘉诚都会到汕头大学做毕业演讲,这是他雷打不动的一项安排,外界也能从他的演讲内容中了解到他的思想。有一次为了参加毕业典礼,李嘉诚推迟了一笔几十亿美元合同的签订。
在今年的演讲中他分享了作为华人首富的感受:“在过去数十年,别人给我的昵称是‘华人首富’,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滋味。我的一生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历程是好不容易的。常常要有智慧、要有远见、要有创新,怎不令人身心劳累,四方风风雨雨中,我还是不断在学习笑对人生,作为一个人、一个爱自己民族的中国人、一个企业家,我不断在各种责任矛盾中,尽了一切所能服务社会。”
也许是看到香港社会仇富心态的累积,他在演讲中特别提到这一代年轻人面对最大的挑战是社会不平等的恶化。他说:“每人有不同的能力和道德标准,恻隐足以为仁,但仁不止于恻隐。有能力的人,要主动积极,推进社会的幸福、改善和进步,这是我们的任务。不仅是对社会的投资,帮助和激励别人同时能丰盛自己的人生。”
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此前是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机械和制造工程系主任,因为赫斯基能源赞助了该校,他应邀去汕头大学做演讲。李嘉诚基金会董事周凯旋邀请了他,希望他能在这里做一些探索为国家提供经验。类似的话,后来李嘉诚也对他讲了。他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李嘉诚是在校董会上,李嘉诚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坚定了他留下来的信心。
让他意外又感动的是李嘉诚每一次向汕大捐赠的资金都超过学校的申请,但同时李又让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学校财务。
李嘉诚至今每年都只从公司领取5000港元的薪酬,他称这是一种自我激励。在财富的处理上,李嘉诚并不吝啬,在去年的财产分割计划中,他把1/3的财产都捐献给了“第三个儿子”——李嘉诚基金会,现已达到830亿港元。
和西方很多同类型基金会不同,李嘉诚基金会只有一个捐赠者,而且他注入的都是交完税后的资金,基金会将会把八成资金用于大中华地区。 在许知远眼中,李嘉诚和洛克菲勒那一代美国资本家有很大相似性。不管是清教徒还是中国传统,节俭都是一种美德。李这一代人还是老派人物,都具有某种道德上的审慎。况且,炫耀性的消费不能提供他所需要的人生意义,他需要从别的方面来寻找。
李嘉诚依然坚持一周工作5天,尽管安排了财富分割,但他没有退出工作。现在有两百多名长和系的高管可以直接向他汇报。他说:“人要在工作中发现人生,生活就乐趣无穷。”对于他这样一个充满了好奇心的人来说,工作带给他的存在感不是其他事情所能替代的,总会有陌生的事物来刺激他。杰出的企业家与艺术家都是终身的职业。全世界都是如此,默多克也没退休。
我们的采访在一个周五的下午,采访结束后,他要去给孙子们上课。他很享受这个时刻,把自己一生的感悟和对商业的理解早早传递给后代。他曾经亲自打电话,花了一笔不菲代价买到AIG公司的纸质股票。用相框装裱后,他在下面写了一段话:“这曾经是全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AIG的股价在2007年5月11日,每股72.97美元,总市值1895.76亿美元。2008年9月16日,每股1.25美元,总市值167.28亿美元。市值跌幅逾91%,如非美国政府注资1500亿美元急救,早已破产。”
在给4岁孙子的这个教具上,他用加粗字体点评:“以此为鉴,可惕未来。”
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内敛低调,和父亲住在一起,被父亲评价为“比我还不喜欢应酬”,已经被确定为接班人,将接收父亲庞大的公司资产。他的弟弟李泽楷性格外向,和父亲的关系更加微妙,他的前女友是明星梁洛施。他得到了父亲更多现金的支持,这种财产处理在外界看来不偏不倚,而公正对于李嘉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电讯盈科的私有化中,李泽楷拒绝了父亲的主动资助。李嘉诚的一位助手告诉我们,他主动求了他的儿子,虽然被拒绝,但是他依然会尊重儿子的选择。
在这次采访中,他甚至回顾了与张子强的对话。1997年,张子强绑架了他的长子李泽钜,并亲自到家中与他谈判。这起惊天绑案一直被他回避,外界甚至传言李嘉诚劝张子强买自己公司股票。
李嘉诚说:“我没有劝他买,绝对没有。我对他说,一个铜板也不会少给你。但是我错了。他说为什么?我说在香港,我知名度这么高,但是一点防备心也没有。我早上去打球,就只有一个司机。你拿着这笔钱几辈子都花不完,你远走高飞,但是你一定要做好人。有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说李先生,我害怕去赌完,有什么办法可以保险的。我说你居然还会打电话,一条大路在你眼前,你彻底洗心革面吧。有的传媒乱讲我让内地政府抓他。其实他是多次去过内地,最后才被抓的。”
85岁的李嘉诚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华商,在中国的历史上,商人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不佳,过去一个世纪则饱受政治动荡之苦。这些都迫使他们必须与权力合作,必须压抑自己的政治与社会理想。他们也是既有经济结构的承接者,东南亚的华人巨富大多承接的是殖民者离去后留下的真空。
许知远说:“作为一个美国企业家,从洛克菲勒到乔布斯,他们生活在一个可以保护、鼓励他们的政治制度下,这与我们大不相同。洛克菲勒资助芝加哥大学,李嘉诚创办汕头大学,我想所有人都知道,在中国办一所大学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我们的问题清单上最后一个问题是墓志铭,出于礼貌,我们最终没有当着这位老人的面问出来,他一直拒绝回答有关人生总结的问题。他只是说如果人生可以重新开始,他会考虑选择参政。
当我们离开这座大楼后,他以书面形式告诉了我们答案,这也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座右铭: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李嘉诚大事年表
1928年7月29日,生于广东潮州
1940年,移民香港
1943年,父亲李云经病逝。为了家人,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找到了一份茶楼跑堂的工作。此后当过钟表店店员和五金厂推销员
1948年,升任塑料花厂总经理
1950年,创办长江塑胶厂
1957年,将公司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生产塑胶花,并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商
1958年,在北角购入一处地皮,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
1963年,与庄月明结婚
1964年8月,长子李泽钜出生
1966年11月,次子李泽楷出生
1972年,成立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在香港和加拿大温哥华上市,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
1979年,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1年,捐款12亿港元,创办汕头大学
1981年,获委任为太平绅士
1984年,以29.05亿港元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34.9%控制性股权
1985年,出任基本法起草委员。
1986年,进军加拿大,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
1986年5月1日,母亲逝世。
1986年3月25日,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
1986年,被比利时国王封为勋爵
1988年,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对香港肾脏基金、亚洲盲人基金、东华叁院捐资1亿港元
1989年1月,获CBE(高级英帝国勋爵士)勋衔
1989年6月,获加拿大卡加里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89年,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11届亚洲运动会
1990年1月1日,夫人庄月明突发心脏病逝世。
1992年4月28日,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博士。
1996年11月,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
1997年3月10日,长江集团完成大规模重组
1997年,和黄港口赢得巴拿马运河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之经营权
1998年1月,和记电讯拥有Partner Communications的57.5%股权,获得以色列第一个GSM网络的经营牌照,并于下半年开展服务
1999年6月25日,和记黄埔斥资74.2亿港元,合并voiceStream和Omnipoint,建立全美电讯网络
1999年10月22日,和记黄埔出售所持英国Orange的44.8%股权予德国移动电话公司Mannesmann。收购完成后,获利高达175亿美元
1999年,获英国剑桥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2002年,建立长江商学院
2005年5月,向香港大学医学院捐出港币10亿元,医学院命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2008年5月19日,捐款一亿元为5.12汶川大地震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
2009年,长江实业总市值约为10000亿港元。
2009年4月22日,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捐赠人民币1亿元。
2011年9月28日,孔子学院把李嘉诚工夫茶传奇故事搬上国际频道,中英文全球推广
2013年,《福布斯》富豪榜位列第8位
2013年9月30日,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汕头大学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