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善于合作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w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合作的缘由
  
  所谓合作,是指“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1]提倡教师合作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1.时代的要求
  全球化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越来越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人想要孤立都是不现实的,他必定被卷入各种各样的交往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扩大深化,知识更新加速,对教师而言,还停留在以往的角色势必被淘汰。多元化的客观现实使人们趋向于承认各种文化的平等性,即各种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理解、尊重、掌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合作,就是最好的途径,教师的合作就是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最快捷的方式。只有学会合作、善于合作,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2.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在新世纪,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指参与社会运行与创造的各类主体,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淘汰陈旧与落后,保持开放与进取的社会动力。[2]简言之,学习型社会就是指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均能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建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的那种“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观点已不复存在,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学习型社会中,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具有合作意识则成为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一个学习型社会成员的必备素质。
  3.新课程的要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以前的课程体系偏向于模仿、借鉴苏联的课程模式,课程计划较为强调课程的分科性,在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层面上考虑得较充分,导致了学科门类过多,相互较为独立的局面,教师也被描写成了“孤独”的职业,一味追求独立、独干,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动机和愿望。针对此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纠正,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着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教师与他人的有效合作就成为实现课程综合化的前提和途径。
  
  教师合作的层面
  
  合作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合作范畴具有多层面性。
  1.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在任何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处于核心地位,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支柱,教师与学生合作具有必然性。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两个主体,其主体性也说明了他们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教师与学生只有进行有效合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传统教育观念往往把教师作为知识上的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只能全盘接受,完全不能质疑,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性的激励了。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也即意味着改变上述的这些对教师和学生的狭隘看法。把教师与学生视作完全平等的两个个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学生应该对教师充满爱戴和尊敬,但不是畏惧和臣服。在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学生与教师应交流、应合作,学生可以质疑,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其次,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为了教学合作顺利开展,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特点等,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教师还应该课前多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的思路,激起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还应包括情感上的合作,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做到精神饱满、高昂,对学生的合作充满期待。这样,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才不是徒具形式,而是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合作中,促进学生进步的同时,教师也打开了思路,拓宽了思维,以学生的独特视角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查漏补缺,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教学相长”。
  2.教师与教师的合作
  传统课程体系对分科性的强调导致了教师之间的孤立;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残酷竞争导致了教师之间不愿意互相交流教学心得、教学成果,即使迫于上级的命令,在各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上,也只是泛泛而谈,大多“留了一手”;由于中国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文人相轻”思想导致了教师之间互相敌视对方,“老死不相往来”,保守性非常强。这些状况对教师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学生的影响更是弊大于利:导致了学生知识孤立、分化,思维死板、僵化。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教师集体的改革。由于教师集体劳动的特殊性,各个教师具有共同的教书育人目的,具有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他们之间的合作是可行的。而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从对学生的影响来看,成效都是巨大的。
  首先,同科教师的合作。同一科目的教师具有共同的具体教学目标,合作的意义最大,合作的效果最突出。同一科目的内容相同,教师们的理解相近,合作的可能性最强。但又由于他们的个性差异,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上,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学评价的实施上,同科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应该进行坦诚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从学科整体出发,为了学科的发展,在促进“大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小我”的发展。
  其次,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课程综合化的要求需要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发展,跨学科教师的合作就是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多种途径,较为流行的是组建跨学科教学小组。跨学科教学小组是指教同一批学生的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小组,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定期设计跨学科课程单元,围绕共同的主题开展教学。[3] 跨学科教学小组的组建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能够弥补各自学科中的不足,了解其他学科的动态,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完善本学科,在合作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取缔学科界限,真正做到课程的综合化。
  第三,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作为学校中的一员,其发展要依托和附属并受制于学校,教师只有与教育管理者进行合作,支持管理者的治校方略,遵守制度规章,才能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又由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理应受到教育管理者的关注,教育管理者也只有寻求与教师的合作,在工作与生活上对教师进行关心,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好的环境条件、设施设备,得到教师的理解,争取团结教师,才能顺利地开展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四,教师与教育专家的合作。这里的教育专家是指与亲临教学一线的教师相对应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主要包括教育科研人员、师范大学里的教授等等。新课程要求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要求教师具有研究能力,变教师只是课程的机械执行者为课程的开发者与设计者,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与教育专家进行合作,在教育专家的帮助下,对自身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把教学实践上升到教育理论,进行反思与推广,并与他人交流经验成果。
  3.教师与社会的合作
  传统的教师自命清高,居于“象牙塔”的学校,寻求与外界社会的隔绝,根本谈不上与社会展开合作。出于对传统教师权威的认同,外界自然也不愿意插手学校内部的事情,并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理所当然的职责,不用自己操心。现今社会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日益认识到了这种看法的错误,教育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社会(包括家庭)的通力合作,共同教育孩子,于是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围墙推倒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主动地关心孩子的教育。教师寻求与社会的合作就成为必然,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在各种社会力量中,家长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类,教师要特别注意与家长的合作。家长较之其他人更关心教育,心理上有与教师接触的愿望,这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准备了条件。以往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一般限于召开家长会,教师直到发生了比较严重的事件才会想到与家长联系,在这种交往形式中,教师一般是权威、是主动者,家长是被动者。有效的合作要求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与家长是以学生为中介而建立的伙伴关系,没有孰优孰劣的偏见,他们要定期进行交流,就他们所关心的学生在家与在校的情况相互交流信息、意见和建议;他们要定期见面,建立稳定持续的长期合作关系,不要“临时抱佛脚”。在有效的合作机制中,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孩子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4]
  其次,教师与社区的合作。学校、家庭、社区是教育上的联合整体,缺了任何一方的协作都会使教育产生负效果。在与社区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深入社区,融入了社区,能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教育真正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使教育服务社区,更使教育成为改造社区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辞海(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912.
  [2]韩振峰. 建设学习型社会奔小康[N].中国教育报,2003-03-01(2).
  [3]上海师大教科所/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课程综合化”课题组.课程综合化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1996(9).
  [4]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3).
其他文献
情感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对人的社会交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音信号不仅传达文字符号信息,还包含了说话人的情感信息,从语音信号中提取情感信息已成为模式识别领域的
前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入学率持续提高的同时,凸显出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以及教育质量不同程度的下降。高校试读生数量和比例的节节攀升正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写照[1]。    试读生的由来及现实状况    1.试读生制度的由来  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包括教育部,并没有对“试读生”概念有确切表述,甚至都
在世纪之交,我国的高等学校经过了一轮新的扩招和整合之后,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素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应对这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方面,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尤为突出,而这种竞争主要就体现在以教师为载体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竞争上。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和调动每名高校教师的潜能和工作热情,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实现高等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只
未知环境下移动机器人的同时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Mapping—SLAM)是自主探索领域的核心问题,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者也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
呼伦贝尔草原地区草畜双承包责任制①实施以后形成了定居定牧的居住生活②方式,由于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被动改变,传统草原社区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继而引发牧民居住生活、传
空间生产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再生产,也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对全面改造村落后村民与租户两类社会群体的空间活动与社会交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引入空间测
如何对校园进行人性化的规划与设计进而实现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引起了规划设计学界的广泛关注.从空间认知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校园人性化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实
前言    多年来,高等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一直是以培养专门化人才为目的。“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主题”的办学观念牢固地树立在高校教师心目中。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人才是高校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任务。因此,高等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才这一中心进行的。打开任何一所高校的网页,查看关于某一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
教师人格是高素质教师的灵魂。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断言:“教师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高品位的教师人格极具审美价值,他们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无处不在,其言行、思维方式等等都会久远地萦绕在学生的心中,影响着受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条码由于其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过程控制的需要,射频卡由于其方便性、耐用性、且可高速通信等特点,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研制射频卡的读写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