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自古至今就是文化强国,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就在于中华文化。文化在中国有代宗教的意义,无数文人墨客无不景仰。作者所在的教研组本学期增加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力图让学生走近历史,从常识这个角度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本次课从古代称谓习惯、各年龄段称呼、历法与纪时、学校与书院、科举等方面进行讲解,但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多不解,缺乏兴趣。只有从学生熟知的人和事入手讲解,学生才表露出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分析了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意义,及技校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缺失的原因,并从课堂教学角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技校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兴趣激发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人文精神的塑造离不开教育,尤其是社会历史文化的教育。中央电视台的名嘴——朱军,在做节目的时候曾闹过一个笑话,他在谈话时将对方的父亲称为“家父”。这件事一度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就是因为他没有弄清楚称谓中的敬称和谦称,所以才会犯这样的错误。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好,不但不写“尊敬的某某老师”,甚至连“老师”俩字都不写,直接就是“我今天病了,请假两节课”,然后大笔一挥,在落款处签上他或她的大名,前面也不写“学生”二字。远至名人,近至我们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都是不够的。因此,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并将它作为本校语文课堂教育的补充,是学生在语文基础课业中放松的极好的清凉饮料与滋补剂。
一、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意义
(一)古代文化常识概括了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当积累有助于学习文言文,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也有着重要作用。
(二)读史使人明智,古代文化常识能帮助我们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我们的思想和知识,帮助我们解放思想、增强创新精神,使我们更有智慧。
(三)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得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化常识,如论语、唐诗、宋词或者一些有气节的文人,帮助自己找到方向,培养文明礼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了解古文化常识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古代文化常识是前人长期生活经验的重要总结,涉及面较广,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知识性太强、趣味性不够等原因,学生对于此模块的学习积极性不够,导致古代文化常识缺失的现象更加严重。技校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更是认为,“此模块可学可不学”,态度消极怠慢。
二、对技校生古代文化常识缺失原因的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态度不端正。技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被淘汰出局的学生,甚至有的来自于初中没毕业就在社会上四处打工又被家长揪过来接受“回炉”再教育的学生,他们有的是抱着“到技校长身体,学知识无所谓”的心态来学习的。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混张文凭,好找工作”的思想,对课堂上的学习直接由听不懂变为听不进,进而变成反感。学习缺乏兴趣、态度不端正等给高效课堂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技校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是技校教育发展中的抓手,语文课被划分为基础文化课,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不被重视,甚至提出“基础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好、让好路”的观点,既然从课程设置上看,文化课不被重视,那学生也就顺势不重视了。
(三)一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呈现功利化、现实化的趋势,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性太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大,以致学习和生活脱节,因此,学生积极性不高。
三、完善古代文化常识课的对策
古代文化常识作为语文基础课业中补充的“清凉饮料”与“滋补剂”,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完善古代文化常识课堂,本文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求知欲望,使其真正体会到“好学之乐”。古代文化常识由于知识性太强,对生活的直接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学生都不愿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将所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调动学生求学的积极性。笔者曾在教学“天干地支纪年法”时,以算命先生如何算命来导入,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然后,讲解完再给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计算,这样学生就了解到我们日历中的某某年是怎么推来的。
(二)引进讨论,拓宽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以实现教学目的。古代文化常识由于知识性太强,“满堂灌”、“一言堂”的教法都不利于课堂的高效进行。采用讨论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古代,怎么样才可以当官?让学生进行讨论,明确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为我国选拔人才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联系实际,还原生活。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文化总是倍加亲切,也最熟悉的。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还原古代文化常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如古代的学校与书院和我们今天的学校概念是否一致?课程内容是否相同?让学生了解到,我们能坐在教室学习是多么来之不易,今天学习的课程都是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的,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校企合作和毕业生就业实践中,企业和社会反馈的信息更多地强调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而把技能要求放在第二位。语文课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承载着不小重担,寓教于乐,寓教于人,是我们的追求。古代文化的常识教学要根据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特点,将知识的教学贯穿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化常識,提高自身素质,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德勤.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06).
[2]宋亚利.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J].文教资料,2010(27).
[3]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I].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关键词: 技校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兴趣激发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人文精神的塑造离不开教育,尤其是社会历史文化的教育。中央电视台的名嘴——朱军,在做节目的时候曾闹过一个笑话,他在谈话时将对方的父亲称为“家父”。这件事一度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就是因为他没有弄清楚称谓中的敬称和谦称,所以才会犯这样的错误。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好,不但不写“尊敬的某某老师”,甚至连“老师”俩字都不写,直接就是“我今天病了,请假两节课”,然后大笔一挥,在落款处签上他或她的大名,前面也不写“学生”二字。远至名人,近至我们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都是不够的。因此,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并将它作为本校语文课堂教育的补充,是学生在语文基础课业中放松的极好的清凉饮料与滋补剂。
一、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意义
(一)古代文化常识概括了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当积累有助于学习文言文,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也有着重要作用。
(二)读史使人明智,古代文化常识能帮助我们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我们的思想和知识,帮助我们解放思想、增强创新精神,使我们更有智慧。
(三)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得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化常识,如论语、唐诗、宋词或者一些有气节的文人,帮助自己找到方向,培养文明礼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了解古文化常识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古代文化常识是前人长期生活经验的重要总结,涉及面较广,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知识性太强、趣味性不够等原因,学生对于此模块的学习积极性不够,导致古代文化常识缺失的现象更加严重。技校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更是认为,“此模块可学可不学”,态度消极怠慢。
二、对技校生古代文化常识缺失原因的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态度不端正。技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被淘汰出局的学生,甚至有的来自于初中没毕业就在社会上四处打工又被家长揪过来接受“回炉”再教育的学生,他们有的是抱着“到技校长身体,学知识无所谓”的心态来学习的。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混张文凭,好找工作”的思想,对课堂上的学习直接由听不懂变为听不进,进而变成反感。学习缺乏兴趣、态度不端正等给高效课堂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技校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是技校教育发展中的抓手,语文课被划分为基础文化课,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不被重视,甚至提出“基础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好、让好路”的观点,既然从课程设置上看,文化课不被重视,那学生也就顺势不重视了。
(三)一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呈现功利化、现实化的趋势,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性太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大,以致学习和生活脱节,因此,学生积极性不高。
三、完善古代文化常识课的对策
古代文化常识作为语文基础课业中补充的“清凉饮料”与“滋补剂”,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完善古代文化常识课堂,本文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求知欲望,使其真正体会到“好学之乐”。古代文化常识由于知识性太强,对生活的直接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学生都不愿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将所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调动学生求学的积极性。笔者曾在教学“天干地支纪年法”时,以算命先生如何算命来导入,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然后,讲解完再给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计算,这样学生就了解到我们日历中的某某年是怎么推来的。
(二)引进讨论,拓宽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以实现教学目的。古代文化常识由于知识性太强,“满堂灌”、“一言堂”的教法都不利于课堂的高效进行。采用讨论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古代,怎么样才可以当官?让学生进行讨论,明确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为我国选拔人才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联系实际,还原生活。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文化总是倍加亲切,也最熟悉的。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还原古代文化常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如古代的学校与书院和我们今天的学校概念是否一致?课程内容是否相同?让学生了解到,我们能坐在教室学习是多么来之不易,今天学习的课程都是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的,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校企合作和毕业生就业实践中,企业和社会反馈的信息更多地强调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而把技能要求放在第二位。语文课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承载着不小重担,寓教于乐,寓教于人,是我们的追求。古代文化的常识教学要根据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特点,将知识的教学贯穿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化常識,提高自身素质,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德勤.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06).
[2]宋亚利.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J].文教资料,2010(27).
[3]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I].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