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品质课堂”之我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_0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再次拜读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3(上旬)中的“专题领跑”,这一专题主要就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作了系列的探讨。本人一直是在教学一线的,读后很受启发。黄厚江老师尤其是其中的骁将、领军人物。在大家都在由讨论到全面提倡“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时候,黄老师已从这阵旋风中抽身而出,冷静思考,质疑“高效课堂”,领头提出“追求课堂的品质或许更加切实可行,也更有意义。”本人对此有自己的看法,现提出与大家商榷。
  一、“有效”的探讨
  黄厚江老师在《“有效”还是“品质”:语文教学的追求选择》一文中说“什么是‘效’呢?一种基本的理解就是‘效率’。有效教学即效率比较明显的教学,高效教学就是教学效率特别显著的教学。”他用一种调侃的方式指出目前有人打着“有效教学”的旗号盲目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盲目加大训练量的错误做法,由此指出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很容易导致简单化的快节奏和大容量的问题。本人觉得黄厚江老师在这里犯了一个逻辑性错误,有人误解了“有效性教学”,打着“有效教学”旗号犯的错误并不等于“有效性教学”就确实存在这样的错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
  什么是真正的“有效教学”?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惟一指标。所以,认为“有效教学”会导致简单化的快节奏和大容量是对“有效教学”的误解,“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不是追求的“快”和“量”,而是“质”,是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既然“有效教学”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那么助长了“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學率的不良之风”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课堂取向更加功利、浮躁”也是妄谈。
  二、也谈课堂评价
  黄厚江老师在文中也认为“有效教学”的说法看起来是较科学合理的,只是不具可行性,因为较难判断衡量。我也认为衡量是件困难的事,尤其是对一节课的衡量更是难上加难。语文学科确实具有模糊性的特性,很多东西很难说清,但这不是否定“有效教学”的依据,否则“课堂评价”这一说就应该不存在。可以这样说,语文不是做科学实验,本来就不能用某个数据作出科学的判断,所谓的课堂评价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模糊性,所谓的相对合理、科学,我认为就看哪种更接近语文的本质特性而已。
  再说追求课堂教学的“品质”,难道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吗?衡量这节课是不是具有课堂教学的“品质”,是不是看它融合了几种传统元素,几种现代元素,还是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讨,几次合作交流?抑或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师的掌控能力,课堂的审美效应有准确的评价数据,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如果不谈课堂评价,那么追求课堂教学的“品质”如何能看出这节课是有“品质”还是没有“品质”的,“品质”的高低又如何分辨?
  再者,追求课堂教学“品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没有目的,没有效果,那么追求的意义何在?
  语文的特质不会改变,课堂评价的难度会一直存在,作为语文人的确需要不断思考如何让课堂评价更加符合语文的本质,但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三、“有效教学”与“品质课堂”不是非此即彼
  黄厚江老师认为: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不如追求课堂教学的“品质”,对语文教学尤其如此。
  我也认为课堂教学要追求“品质”,一节有“品质”的课就像湖北宜都第一中学杨邦俊老师在《语文课堂应该具有的品质——关于语文课程品质的探讨》中说的那样,要融合好的适合时代的传统元素和现代科技元素,倡导生态教学,教师能有效控制精彩的过程,同时能让课堂具有审美效应与艺术追求。
  可是,追求课堂的“品质”,是否一定要否定或放弃“有效教学”?这两者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吗?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效果,它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追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鉴于此,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应该追求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语文学科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质,课堂要有“语文味”;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教学就应有审美性与艺术性。
  由此看来,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与追求课堂教学的“品质”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他们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追求品质的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品质”也是为了更加接近语文本体,为了教学更加有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希望我们语文人不要被一些名词或一些说法所左右,要能透过迷雾抓住本质,万法归宗,能将语文教学推向更高的境界。当然,有时彼此质疑也是促进思考深入的途径。
其他文献
《说书人》是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里的一篇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篇文章乍一看仿佛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却是一篇小说。师陀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将散文手法融合进小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当我们细细研读此文之时,我们除了在文风上为它叹服之外,还会为师陀对梦想与现实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叹服。  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听说书”一事,而在后
控制——价值理论认为,环境、控制及价值相关的认知评估、学业情绪、学业成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因果循环系统。语文教育环境的好坏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活动、家长的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控制学习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胜任感和价值判断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学业情绪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学业成就的好差和学习模式的形成对学生的控制感、主观价值感及学业情绪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
羊年岁末,我以“陇原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在天水师院礼堂,聆听了韩军老师对《背影》的另一种解读。  我接触《背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拣记忆,主题除父子之情外,老师也没再说什么。执教后,我一直教高中语文,对初中教材很少关注,自然也就不去想着《背影》是否会有另一种解读。今日,听了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将与《背影》时隔三十年的我,又一次引入了文本。  示范课上,韩军老师为了引导初中同学理解他所解读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以往那种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式已渐渐被大多数人摈弃,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课堂教学的主体逐渐向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转变,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角色的转换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百花齐放、百生争鸣的课堂局面不断涌现。因此,课堂上教学意外的出现也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对语文阅读
中学教材所选鲁迅先生的作品篇幅较长,艰深难懂,常常是读起来缺趣,讲起来乏味,收效甚微。教学中以理解语句内涵为抓手,以明白作者感情为纽带,以把握课文主旨为重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探究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去归结,方能给枯燥无味的文本阅读带来一些生机。  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去触动学生的情绪,用问题讨论打开他们的思维通道,唤起
韦伯斯特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 双手 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极具潜力的高手,齐心协力,力量是无穷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字词积累  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的《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很多娱乐节目。这个节目的出现,让很多人开始反省,随着电脑的普及,除了学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少年成长”为主题,编排了《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小说。相对来说,《故乡》的主旨更广、更深远。尤其是小说末三段,矛盾重重,有对现世生活的不满;有对“希望”的想象,期待“新的生活”;但又开始害怕,这所谓的“希望”是不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最终通过“路”的比喻求得一个令自己心安的结果:“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初中课堂上讨论鲁迅复
湘君心怀赤诚,满载爱意,热情地向我走来。他心潮澎湃,热情似火,像一座缄默多年的火山,感情的熔岩喷薄而出,融化了千年冰峰,柔软了万年雪山。将他的痴情形象定格在永远的北渚.  闻“帝子降兮北渚”,湘君便在秋风扬起,落叶纷纷的水边频频遥望,“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骋望”,“荒忽兮远望”。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紧张。从愁绪满怀,到望着流水发呆,湘君的内心焦灼如火,心烦意乱,以至于视觉产生了错乱——
【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一、二段写景,美点纷呈,学生容易品味领悟;三、四段写痛和悲,对“生死”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困惑,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本课以“读”来构建整个课堂,在“品、思、悟”中,将“文言”“文章”和“文化”的教学用活动的形式有机结合,注重创新设计,将诵读涵咏
如果说,行走在必修的路上,我们的步履还一度坚实,那么选修课的增设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诸多严峻的课题。选修课容量比较大,但课时非常有限,如何建构高效课堂,如何有效与高考衔接,一直是我们的困惑所在。教材改革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探索目标与效率如何完美结合的机会,我们既要漫步在云中,更要贴着地面行走。  下面我们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来谈谈选修教学与高考诗歌鉴赏的密切关系。  高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