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行走在必修的路上,我们的步履还一度坚实,那么选修课的增设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诸多严峻的课题。选修课容量比较大,但课时非常有限,如何建构高效课堂,如何有效与高考衔接,一直是我们的困惑所在。教材改革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探索目标与效率如何完美结合的机会,我们既要漫步在云中,更要贴着地面行走。
下面我们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来谈谈选修教学与高考诗歌鉴赏的密切关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对诗歌的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已经有了方向的指引,我们所需的就是实际的方法论了。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探索,摸索出一个适宜的方法:围绕诗歌后面的“探究·讨论”部分的最有价值的习题设计学案,事半功倍,把课后习题巧妙地贯穿在高考诗歌的鉴赏之中。
我们来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蜀相》的课后“探究·讨论”部分第二题。
第二小问:找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试说明原因。这考查的就是炼字的作用。自生自灭的春草和无人问津的啼鸟让诗人感到祠庙的寂寥冷清,这两句情景交融,通过“自”“空”两字自然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落寞之情。
05年高考全国卷《春行即兴》一诗中“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自、空”二字的用法,和杜诗是相同的。09年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一题:请谈谈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015年广东卷《早过大通驿》第一题: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第二题: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2015年山东卷《卜算子》第一题: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2015年重庆卷《好事近》第一题:开头两句中“插”字有何表达效果?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第二题:赏析“荒”“瘦”二字的妙处。由此可见,炼字题成了近年来最热门的命题,利用好选修教材的课后题,设计相应的专项训练,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衔接高考。
《蜀相》的课后“探究·讨论”部分第三题。
第三题是要求比较《武侯庙》与《蜀相》两首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两首诗都称赞了诸葛亮的至德伟业,但《武侯庙》表现较为直接,重在说理而少含蓄。杜诗则要含蓄蕴藉一些,有沉郁之风。
近年来,高考中两首诗的比较阅读越来越常见,成为诗歌命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06年湖南卷用《红楼梦》第37回诗两首《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比较阅读。07年辽宁卷王维的《春夜独坐》和宋代周弼的《夜深》比较阅读。2015年课标1卷《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阅读。2015年北京卷宋词《醉翁操》与宋文《醉翁亭记》比较阅读。2015年浙江卷《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与《琵琶行》比较阅读。2015年湖南卷《邺都引》与《春江花月夜》(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比较阅读。
本单元《书愤》一诗的课后习题也是如此,涉及到与《蜀相》情感抒发和表现手法的比较,也有同陆游的另一首诗《临安春雨初霁》在内容和诗歌风格上的比较。《菩萨蛮》《登岳阳楼》《夜归鹿门歌》等课后的习题也如出一辙。《登岳阳楼》课后习题设置:请把《登岳阳楼》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投向05年福建省高考卷,具体了解高考题对李白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做了哪些内容的考查,它涉及了两个问题: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一小题看似是开放性试题,考查的其实是炼字和知人论世。要弄清楚“引”与“别”这两个字哪个更有表现力。原诗这一句使用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人的特性,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因此,“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具灵动之感,更富感情色彩,且更新颖别致。第二个问题更为具体,涉及了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此题,需要熟练地辨别出诗句中使用的表现手法,明确其作用,还要求不能抛开诗人的生平、创作风格。李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等表现手法来宣泄情感、突出形象,取得一种惊世骇俗的美感效果。“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便是诗人的瑰丽想象,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也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形。
由此可见,选修课本中这首诗的习题侧重于整体把握,而福建省高考题则侧重于具体分析。其实,殊途同归,它们都是对高考知识点的一种体现。
从对以上诗歌课后习题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有对单元目标的呼应,更有对高考诗歌考查点的呼应。显然,选修教材在扩展学生知识广度的同时,还是紧紧围绕着《考纲》在予以深度开发。如果理解了选修课的意义并掌握了它提供给我们走进选修课堂的钥匙,选修课给我们的就不再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茫了。只要我们在课后习题中觅出高考的真谛,发掘其价值,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连接选修教材与高考试题的桥梁,既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又能使之成为高考的“助力器”。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河科大附中。
下面我们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来谈谈选修教学与高考诗歌鉴赏的密切关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对诗歌的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已经有了方向的指引,我们所需的就是实际的方法论了。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探索,摸索出一个适宜的方法:围绕诗歌后面的“探究·讨论”部分的最有价值的习题设计学案,事半功倍,把课后习题巧妙地贯穿在高考诗歌的鉴赏之中。
我们来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蜀相》的课后“探究·讨论”部分第二题。
第二小问:找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试说明原因。这考查的就是炼字的作用。自生自灭的春草和无人问津的啼鸟让诗人感到祠庙的寂寥冷清,这两句情景交融,通过“自”“空”两字自然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落寞之情。
05年高考全国卷《春行即兴》一诗中“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自、空”二字的用法,和杜诗是相同的。09年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一题:请谈谈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015年广东卷《早过大通驿》第一题: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第二题: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2015年山东卷《卜算子》第一题: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2015年重庆卷《好事近》第一题:开头两句中“插”字有何表达效果?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第二题:赏析“荒”“瘦”二字的妙处。由此可见,炼字题成了近年来最热门的命题,利用好选修教材的课后题,设计相应的专项训练,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衔接高考。
《蜀相》的课后“探究·讨论”部分第三题。
第三题是要求比较《武侯庙》与《蜀相》两首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两首诗都称赞了诸葛亮的至德伟业,但《武侯庙》表现较为直接,重在说理而少含蓄。杜诗则要含蓄蕴藉一些,有沉郁之风。
近年来,高考中两首诗的比较阅读越来越常见,成为诗歌命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06年湖南卷用《红楼梦》第37回诗两首《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比较阅读。07年辽宁卷王维的《春夜独坐》和宋代周弼的《夜深》比较阅读。2015年课标1卷《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阅读。2015年北京卷宋词《醉翁操》与宋文《醉翁亭记》比较阅读。2015年浙江卷《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与《琵琶行》比较阅读。2015年湖南卷《邺都引》与《春江花月夜》(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比较阅读。
本单元《书愤》一诗的课后习题也是如此,涉及到与《蜀相》情感抒发和表现手法的比较,也有同陆游的另一首诗《临安春雨初霁》在内容和诗歌风格上的比较。《菩萨蛮》《登岳阳楼》《夜归鹿门歌》等课后的习题也如出一辙。《登岳阳楼》课后习题设置:请把《登岳阳楼》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投向05年福建省高考卷,具体了解高考题对李白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做了哪些内容的考查,它涉及了两个问题: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一小题看似是开放性试题,考查的其实是炼字和知人论世。要弄清楚“引”与“别”这两个字哪个更有表现力。原诗这一句使用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人的特性,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因此,“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具灵动之感,更富感情色彩,且更新颖别致。第二个问题更为具体,涉及了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此题,需要熟练地辨别出诗句中使用的表现手法,明确其作用,还要求不能抛开诗人的生平、创作风格。李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等表现手法来宣泄情感、突出形象,取得一种惊世骇俗的美感效果。“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便是诗人的瑰丽想象,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也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形。
由此可见,选修课本中这首诗的习题侧重于整体把握,而福建省高考题则侧重于具体分析。其实,殊途同归,它们都是对高考知识点的一种体现。
从对以上诗歌课后习题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有对单元目标的呼应,更有对高考诗歌考查点的呼应。显然,选修教材在扩展学生知识广度的同时,还是紧紧围绕着《考纲》在予以深度开发。如果理解了选修课的意义并掌握了它提供给我们走进选修课堂的钥匙,选修课给我们的就不再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茫了。只要我们在课后习题中觅出高考的真谛,发掘其价值,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连接选修教材与高考试题的桥梁,既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又能使之成为高考的“助力器”。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河科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