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修教学与高考衔接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行走在必修的路上,我们的步履还一度坚实,那么选修课的增设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诸多严峻的课题。选修课容量比较大,但课时非常有限,如何建构高效课堂,如何有效与高考衔接,一直是我们的困惑所在。教材改革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探索目标与效率如何完美结合的机会,我们既要漫步在云中,更要贴着地面行走。
  下面我们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来谈谈选修教学与高考诗歌鉴赏的密切关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对诗歌的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已经有了方向的指引,我们所需的就是实际的方法论了。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探索,摸索出一个适宜的方法:围绕诗歌后面的“探究·讨论”部分的最有价值的习题设计学案,事半功倍,把课后习题巧妙地贯穿在高考诗歌的鉴赏之中。
  我们来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蜀相》的课后“探究·讨论”部分第二题。
  第二小问:找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试说明原因。这考查的就是炼字的作用。自生自灭的春草和无人问津的啼鸟让诗人感到祠庙的寂寥冷清,这两句情景交融,通过“自”“空”两字自然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落寞之情。
  05年高考全国卷《春行即兴》一诗中“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自、空”二字的用法,和杜诗是相同的。09年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一题:请谈谈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015年广东卷《早过大通驿》第一题: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第二题: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2015年山东卷《卜算子》第一题: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2015年重庆卷《好事近》第一题:开头两句中“插”字有何表达效果?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第二题:赏析“荒”“瘦”二字的妙处。由此可见,炼字题成了近年来最热门的命题,利用好选修教材的课后题,设计相应的专项训练,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衔接高考。
  《蜀相》的课后“探究·讨论”部分第三题。
  第三题是要求比较《武侯庙》与《蜀相》两首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两首诗都称赞了诸葛亮的至德伟业,但《武侯庙》表现较为直接,重在说理而少含蓄。杜诗则要含蓄蕴藉一些,有沉郁之风。
  近年来,高考中两首诗的比较阅读越来越常见,成为诗歌命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06年湖南卷用《红楼梦》第37回诗两首《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比较阅读。07年辽宁卷王维的《春夜独坐》和宋代周弼的《夜深》比较阅读。2015年课标1卷《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阅读。2015年北京卷宋词《醉翁操》与宋文《醉翁亭记》比较阅读。2015年浙江卷《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与《琵琶行》比较阅读。2015年湖南卷《邺都引》与《春江花月夜》(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比较阅读。
  本单元《书愤》一诗的课后习题也是如此,涉及到与《蜀相》情感抒发和表现手法的比较,也有同陆游的另一首诗《临安春雨初霁》在内容和诗歌风格上的比较。《菩萨蛮》《登岳阳楼》《夜归鹿门歌》等课后的习题也如出一辙。《登岳阳楼》课后习题设置:请把《登岳阳楼》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投向05年福建省高考卷,具体了解高考题对李白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做了哪些内容的考查,它涉及了两个问题: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一小题看似是开放性试题,考查的其实是炼字和知人论世。要弄清楚“引”与“别”这两个字哪个更有表现力。原诗这一句使用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人的特性,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因此,“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具灵动之感,更富感情色彩,且更新颖别致。第二个问题更为具体,涉及了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此题,需要熟练地辨别出诗句中使用的表现手法,明确其作用,还要求不能抛开诗人的生平、创作风格。李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等表现手法来宣泄情感、突出形象,取得一种惊世骇俗的美感效果。“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便是诗人的瑰丽想象,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也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形。
  由此可见,选修课本中这首诗的习题侧重于整体把握,而福建省高考题则侧重于具体分析。其实,殊途同归,它们都是对高考知识点的一种体现。
  从对以上诗歌课后习题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有对单元目标的呼应,更有对高考诗歌考查点的呼应。显然,选修教材在扩展学生知识广度的同时,还是紧紧围绕着《考纲》在予以深度开发。如果理解了选修课的意义并掌握了它提供给我们走进选修课堂的钥匙,选修课给我们的就不再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茫了。只要我们在课后习题中觅出高考的真谛,发掘其价值,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连接选修教材与高考试题的桥梁,既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又能使之成为高考的“助力器”。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河科大附中。
其他文献
据胡裕树所述,关联词语是分句与分句之间联系的语法手段之一,还可以连接词、词组、句子,甚至段落。比较各种文本后,我认为,关联词语更是议论文中重要的逻辑思维标记。从思维入手掌握关联词语的使用技术是驾驭议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这一基本功既是思维的,也是语言的。下面,我们对议论文行文中如何用关联词语标记思维过程进行分类概说。  一、平面思维  这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思维模式,也是最平实的论述展开方式,这种思维方
《说书人》是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里的一篇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篇文章乍一看仿佛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却是一篇小说。师陀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将散文手法融合进小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当我们细细研读此文之时,我们除了在文风上为它叹服之外,还会为师陀对梦想与现实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叹服。  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听说书”一事,而在后
控制——价值理论认为,环境、控制及价值相关的认知评估、学业情绪、学业成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因果循环系统。语文教育环境的好坏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活动、家长的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控制学习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胜任感和价值判断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学业情绪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学业成就的好差和学习模式的形成对学生的控制感、主观价值感及学业情绪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
羊年岁末,我以“陇原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在天水师院礼堂,聆听了韩军老师对《背影》的另一种解读。  我接触《背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拣记忆,主题除父子之情外,老师也没再说什么。执教后,我一直教高中语文,对初中教材很少关注,自然也就不去想着《背影》是否会有另一种解读。今日,听了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将与《背影》时隔三十年的我,又一次引入了文本。  示范课上,韩军老师为了引导初中同学理解他所解读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以往那种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式已渐渐被大多数人摈弃,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课堂教学的主体逐渐向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转变,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角色的转换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百花齐放、百生争鸣的课堂局面不断涌现。因此,课堂上教学意外的出现也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对语文阅读
中学教材所选鲁迅先生的作品篇幅较长,艰深难懂,常常是读起来缺趣,讲起来乏味,收效甚微。教学中以理解语句内涵为抓手,以明白作者感情为纽带,以把握课文主旨为重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探究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去归结,方能给枯燥无味的文本阅读带来一些生机。  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去触动学生的情绪,用问题讨论打开他们的思维通道,唤起
韦伯斯特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 双手 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极具潜力的高手,齐心协力,力量是无穷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字词积累  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的《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很多娱乐节目。这个节目的出现,让很多人开始反省,随着电脑的普及,除了学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少年成长”为主题,编排了《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小说。相对来说,《故乡》的主旨更广、更深远。尤其是小说末三段,矛盾重重,有对现世生活的不满;有对“希望”的想象,期待“新的生活”;但又开始害怕,这所谓的“希望”是不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最终通过“路”的比喻求得一个令自己心安的结果:“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初中课堂上讨论鲁迅复
湘君心怀赤诚,满载爱意,热情地向我走来。他心潮澎湃,热情似火,像一座缄默多年的火山,感情的熔岩喷薄而出,融化了千年冰峰,柔软了万年雪山。将他的痴情形象定格在永远的北渚.  闻“帝子降兮北渚”,湘君便在秋风扬起,落叶纷纷的水边频频遥望,“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骋望”,“荒忽兮远望”。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紧张。从愁绪满怀,到望着流水发呆,湘君的内心焦灼如火,心烦意乱,以至于视觉产生了错乱——
【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一、二段写景,美点纷呈,学生容易品味领悟;三、四段写痛和悲,对“生死”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困惑,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本课以“读”来构建整个课堂,在“品、思、悟”中,将“文言”“文章”和“文化”的教学用活动的形式有机结合,注重创新设计,将诵读涵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