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会文明地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努力用语言去打动别人”,“尊重对方、理解对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体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目标的表述,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通俗的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途径。四者的原则是相辅相成,有机和谐。四者相较,说、写为重;听、读次之。这是因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而听、读只是为说与写储备丰富材料。而说与写相较,说又重于写先于写。这是因为生活中“说”需要交际能力的需要“远远大于“写”。人,随时随地都要用“说”来表达意思,而“写”,只是那些需要用书面语表达的内容才使用之。这是其一。其二,人人都需要“会说”,但不一定人人都需要“会写”;其三,只要“会说”,那就是说明“肚里”有东西,有词汇。具备一定的文化,加之一定的写作训练,那就一定能“写”出来。而不会“说”,至少可以说明“肚”里没东西与词汇贫乏,那么让其“写”,能“写”出什么来呢?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鼓励登台,初期“练胆”
初次登台,面对众人,难免有些胆怯,这也是人之常情,一是无话可说,二是不知怎样来说,三是担心别人嘲笑。所以,第一阶段主要是给学生第一次登台的机会,让他们敢于登台,敢于说,所以称之为“练胆”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材,只要是内容健康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一“说”。这阶段要求不要过高,学生只要敢登台能登台,能把“说”的内容进行完,拿着稿子读也可以。关键是能不能大胆地走上讲台。一開始,学生们确实很害羞,没有一个人敢登上讲台,更不用说态度大方了,这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做好鼓励工作,“大胆点儿,没人会笑的!”“老师初次登台时,也和你们一样,这不是都走过来了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那今天第一个登台的也同样令人钦佩!”经过一番鼓励,终于有学生敢登台了。虽然由于紧张,语不成句,还时常出错,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经过两个星期的启动,学生们终于放开了,还自己编订了顺序。这样初期“练胆”阶段就顺利进行下来。
二、语音矫正,正确演说
在初期阶段的基础上,学生胆量已有,但在正确流利用普通话的“说”上还刚刚起步。因此,这一阶段就要求学生“说”的时候准确、流利、条理清楚地用普通话来“说”。这时可设定一些专题:如名人名言篇、美文篇、哲理篇等,这时要求学生在演说前一天到教师那儿去审稿定音,教师通过后才能登台。并且在学生演说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演说后要让学生评价得失,以便更好地指导下次演说,这不仅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并且这种做法还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知识,为写作做了很好的储备,可谓“一石三鸟”。
三、情为文牵、动情朗诵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敢“说”,并且能用普通话流利地“说”了,但还不能完全脱离稿子。严格意义上将还不是“说”。若止于此,学生的“说”也只能停留在“读”的水平。人所共知,高水平的“说”是需要感情的,且在许多情况下,感情的有无浓淡对“说”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使学生“更上一层楼”,我让学生进入“朗诵”阶段。这一阶段在操作中较费时费力,首先要准备稿子,要求是适合朗诵的诗歌、哲理性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甚至小小说。其次要求演说的学生提前到教师那儿请教。老师要对其进行“单兵训练”,从登台前的感情酝酿,到登台初几秒钟的眼神运用,再到“起腔”、语速、高潮、结束……总之,每一步都要悉心指导。
感情的来源主要依靠文意,而不能光靠音高音低,抑扬顿挫,更不能“硬挤”。因此,这就要求老师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所选材料中的感情,并指导学生以最佳的方式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在课堂实施中,可用竞争计分制,给优秀学生以物质奖励,这就使活动本身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便于深入展开。这一阶段的训练,除了能让学生在“说”的水平上更上层次外,还让学生锻炼了表演能力。
四、随感随说,即兴演说
在前三个阶段训练后,可安排更高层次的训练——即兴演讲。这一阶段的训练是在练习“说”的技巧以后,对“能说会道”的深入实质的训练。以往的训练多半是有稿进行或有稿作依托;而这个阶段是无稿进行:给学生一个题目或场景,让学生思考三分钟,然后让其切中要害地去“说”。虽然难度增大了,但是它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时学生需打开思路,方能进行独到的、精辟的论述才能切合题意。这一训练在初期阶段会遇到一些问题,比方说“卡壳”、“半途而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确有提高。这种训练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并能用普通话、语句连贯、条理清楚地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这一系列训练活动在操作上还有个时间问题。一般第一到第三阶段可放在七、八年级三个学期进行,八年级下学期可进行第四个阶段的训练,甚至扩展到九年级上学期。这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掌握。再一个就是每一次演说时间以五分钟为宜,长了会影响语文教学。
课前演说的另一个作用还在于对坐在台下的学生的倾听、评价能力能起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因为演讲结束后,学生要对演讲者的演讲做积极点评,可以从演讲者本身的演讲素质,也可以就演讲内容谈感悟和启示,在这种相互评价中,学生的听、说、评等能力在相互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虚心接纳不同声音的宽广胸怀,感受来自班集体的温暖,悦纳别人的同时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力!
总之,课前演说这一训练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同时还兼顾了学生读、听、写的提高,符合听、说、读、写的同步规律和互补规律;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上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可谓德育与智育并举。这一活动的贯彻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师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途径。四者的原则是相辅相成,有机和谐。四者相较,说、写为重;听、读次之。这是因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而听、读只是为说与写储备丰富材料。而说与写相较,说又重于写先于写。这是因为生活中“说”需要交际能力的需要“远远大于“写”。人,随时随地都要用“说”来表达意思,而“写”,只是那些需要用书面语表达的内容才使用之。这是其一。其二,人人都需要“会说”,但不一定人人都需要“会写”;其三,只要“会说”,那就是说明“肚里”有东西,有词汇。具备一定的文化,加之一定的写作训练,那就一定能“写”出来。而不会“说”,至少可以说明“肚”里没东西与词汇贫乏,那么让其“写”,能“写”出什么来呢?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鼓励登台,初期“练胆”
初次登台,面对众人,难免有些胆怯,这也是人之常情,一是无话可说,二是不知怎样来说,三是担心别人嘲笑。所以,第一阶段主要是给学生第一次登台的机会,让他们敢于登台,敢于说,所以称之为“练胆”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材,只要是内容健康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一“说”。这阶段要求不要过高,学生只要敢登台能登台,能把“说”的内容进行完,拿着稿子读也可以。关键是能不能大胆地走上讲台。一開始,学生们确实很害羞,没有一个人敢登上讲台,更不用说态度大方了,这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做好鼓励工作,“大胆点儿,没人会笑的!”“老师初次登台时,也和你们一样,这不是都走过来了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那今天第一个登台的也同样令人钦佩!”经过一番鼓励,终于有学生敢登台了。虽然由于紧张,语不成句,还时常出错,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经过两个星期的启动,学生们终于放开了,还自己编订了顺序。这样初期“练胆”阶段就顺利进行下来。
二、语音矫正,正确演说
在初期阶段的基础上,学生胆量已有,但在正确流利用普通话的“说”上还刚刚起步。因此,这一阶段就要求学生“说”的时候准确、流利、条理清楚地用普通话来“说”。这时可设定一些专题:如名人名言篇、美文篇、哲理篇等,这时要求学生在演说前一天到教师那儿去审稿定音,教师通过后才能登台。并且在学生演说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演说后要让学生评价得失,以便更好地指导下次演说,这不仅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并且这种做法还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知识,为写作做了很好的储备,可谓“一石三鸟”。
三、情为文牵、动情朗诵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敢“说”,并且能用普通话流利地“说”了,但还不能完全脱离稿子。严格意义上将还不是“说”。若止于此,学生的“说”也只能停留在“读”的水平。人所共知,高水平的“说”是需要感情的,且在许多情况下,感情的有无浓淡对“说”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使学生“更上一层楼”,我让学生进入“朗诵”阶段。这一阶段在操作中较费时费力,首先要准备稿子,要求是适合朗诵的诗歌、哲理性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甚至小小说。其次要求演说的学生提前到教师那儿请教。老师要对其进行“单兵训练”,从登台前的感情酝酿,到登台初几秒钟的眼神运用,再到“起腔”、语速、高潮、结束……总之,每一步都要悉心指导。
感情的来源主要依靠文意,而不能光靠音高音低,抑扬顿挫,更不能“硬挤”。因此,这就要求老师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所选材料中的感情,并指导学生以最佳的方式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在课堂实施中,可用竞争计分制,给优秀学生以物质奖励,这就使活动本身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便于深入展开。这一阶段的训练,除了能让学生在“说”的水平上更上层次外,还让学生锻炼了表演能力。
四、随感随说,即兴演说
在前三个阶段训练后,可安排更高层次的训练——即兴演讲。这一阶段的训练是在练习“说”的技巧以后,对“能说会道”的深入实质的训练。以往的训练多半是有稿进行或有稿作依托;而这个阶段是无稿进行:给学生一个题目或场景,让学生思考三分钟,然后让其切中要害地去“说”。虽然难度增大了,但是它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时学生需打开思路,方能进行独到的、精辟的论述才能切合题意。这一训练在初期阶段会遇到一些问题,比方说“卡壳”、“半途而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确有提高。这种训练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并能用普通话、语句连贯、条理清楚地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这一系列训练活动在操作上还有个时间问题。一般第一到第三阶段可放在七、八年级三个学期进行,八年级下学期可进行第四个阶段的训练,甚至扩展到九年级上学期。这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掌握。再一个就是每一次演说时间以五分钟为宜,长了会影响语文教学。
课前演说的另一个作用还在于对坐在台下的学生的倾听、评价能力能起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因为演讲结束后,学生要对演讲者的演讲做积极点评,可以从演讲者本身的演讲素质,也可以就演讲内容谈感悟和启示,在这种相互评价中,学生的听、说、评等能力在相互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虚心接纳不同声音的宽广胸怀,感受来自班集体的温暖,悦纳别人的同时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力!
总之,课前演说这一训练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同时还兼顾了学生读、听、写的提高,符合听、说、读、写的同步规律和互补规律;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上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可谓德育与智育并举。这一活动的贯彻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师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