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弹性空间。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笔者尝试采用分类重组的教学方式,将题材、风格、意象相同的篇目放在一起进行整合,以激励学生对唐诗宋词的探究兴趣,进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語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作为选修教材,它给教师提供了二度开发的广阔空间,也尤其需要教师进行二度开发,教师重新组合教材的创造性劳动,一定会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变得别样精彩,一定会让学生的收获远远多于常规教学。在教授本课程时,教师可以采取专题整合的形式,将题材、风格、意象相同的篇目放在一起进行分类重组。
一、按题材重组
诗词可以分出很多题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所选诗词亦是如此,如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羁旅诗、怀古诗、咏物诗、登高诗等。
教师可将教材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这几首诗组合成“怀古诗”专题来组织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对怀古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就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知道怀古诗大都是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心,怀人而伤景,借古而讽今,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感情。
教师可将教材中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李欣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诗整合成“送别诗”专题。虽都是送别诗,但感情和艺术手法却各有千秋。我引导学生以这几首诗为基础,拓展延伸,总结了诗歌中送别诗的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感悟风格手法的多样性。
二、按风格重组
在历史发展中,文学作品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他们具有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写作风格。比如,在进行李白“豪放飘逸”风格专题教学时,先通过《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的赏析让学生明白“豪放飘逸”的特征是什么,再结合学生熟悉的《蜀道难》加以巩固,最后再让学生自主体会《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豪放飘逸”的风格:“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蔑视权贵的傲气,高标出世的洒脱,呼酒买醉的旷达;“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迷人的仙境,皎洁的月亮,奔腾的黄河;“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当然,同一作者也不完全是同一种风格,我们可以分类别进行重组教学。比如东坡词,说到宋词,都认为苏辛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苏东坡更被看作是这一流派的开创者。在黄州期创作的、代表他豪放词最高成就的是必修教材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中却有明显的消沉苍凉之慨叹。词中对赤壁宏伟瑰丽景色的描绘极为宏大豪迈,而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却表达了词人未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的忧伤和无奈。当代苏学研究者朱靖华教授说:“统观苏轼全部词作,仅用‘豪放’二字评价其‘以诗为词’的贡献,似乎远不能概括其全部内容。”《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都属婉约词之类。这类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既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突破和创新。
三、按意象重组
唐诗宋词常借各种意象来表情达意,构成丰富多彩的意境,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意象是诗歌的构成要素,是现实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重要的审美范畴。按意象进行重组,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意象的丰富内涵,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构思。
以“月”为例,除了三首以“月”为情感媒介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其他写“月”的句子归纳出来。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等,当大量写“月”的古诗词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自然就很容易理解“月”在古诗词营造意境时的作用,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在古诗中月亮这个意象的内涵和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更深刻的情感与思想。“月”可以是思念的凭借,“月”可以是美好的代表,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选修课更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知识的深度,这样的重组教学,既能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又能让学生清楚、深刻地了解某位诗人、某种情感、某种风格、某种题材等。分类重组不但能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第二中学。
語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作为选修教材,它给教师提供了二度开发的广阔空间,也尤其需要教师进行二度开发,教师重新组合教材的创造性劳动,一定会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变得别样精彩,一定会让学生的收获远远多于常规教学。在教授本课程时,教师可以采取专题整合的形式,将题材、风格、意象相同的篇目放在一起进行分类重组。
一、按题材重组
诗词可以分出很多题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所选诗词亦是如此,如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羁旅诗、怀古诗、咏物诗、登高诗等。
教师可将教材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这几首诗组合成“怀古诗”专题来组织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对怀古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就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知道怀古诗大都是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心,怀人而伤景,借古而讽今,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感情。
教师可将教材中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李欣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诗整合成“送别诗”专题。虽都是送别诗,但感情和艺术手法却各有千秋。我引导学生以这几首诗为基础,拓展延伸,总结了诗歌中送别诗的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感悟风格手法的多样性。
二、按风格重组
在历史发展中,文学作品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他们具有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写作风格。比如,在进行李白“豪放飘逸”风格专题教学时,先通过《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的赏析让学生明白“豪放飘逸”的特征是什么,再结合学生熟悉的《蜀道难》加以巩固,最后再让学生自主体会《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豪放飘逸”的风格:“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蔑视权贵的傲气,高标出世的洒脱,呼酒买醉的旷达;“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迷人的仙境,皎洁的月亮,奔腾的黄河;“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当然,同一作者也不完全是同一种风格,我们可以分类别进行重组教学。比如东坡词,说到宋词,都认为苏辛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苏东坡更被看作是这一流派的开创者。在黄州期创作的、代表他豪放词最高成就的是必修教材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中却有明显的消沉苍凉之慨叹。词中对赤壁宏伟瑰丽景色的描绘极为宏大豪迈,而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却表达了词人未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的忧伤和无奈。当代苏学研究者朱靖华教授说:“统观苏轼全部词作,仅用‘豪放’二字评价其‘以诗为词’的贡献,似乎远不能概括其全部内容。”《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都属婉约词之类。这类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既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突破和创新。
三、按意象重组
唐诗宋词常借各种意象来表情达意,构成丰富多彩的意境,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意象是诗歌的构成要素,是现实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重要的审美范畴。按意象进行重组,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意象的丰富内涵,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构思。
以“月”为例,除了三首以“月”为情感媒介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其他写“月”的句子归纳出来。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等,当大量写“月”的古诗词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自然就很容易理解“月”在古诗词营造意境时的作用,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在古诗中月亮这个意象的内涵和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更深刻的情感与思想。“月”可以是思念的凭借,“月”可以是美好的代表,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选修课更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知识的深度,这样的重组教学,既能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又能让学生清楚、深刻地了解某位诗人、某种情感、某种风格、某种题材等。分类重组不但能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