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关系“言”为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8964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的语言交流是课堂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对于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引导学生乐于利用学业求助这一有效的学习策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教师的语言交流水平,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入手进行探究:一是言语交流技巧;二是态势语交流技巧。
  【关键词】 教师语言 言语交流 态势语交流 学业求助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一名教师教得好不好,对学生有没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师生感情如何,关键还得看课堂上教师的表现怎么样。因此,改善师生关系,可从课堂师生交往的改变开始,而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因此可从改善教师的课堂语言开始。
  
  一、言语表达的交流技巧
  
  师生交往分为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正式交往主要是指课堂交往,而言语表达是课堂上师生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言谈在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交往中如何说话,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呢?教师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态度真诚,积极对待学生。学生的心灵是稚嫩的、脆弱的,如果教师总是用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对待学生,那么就不可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业有困难时就不敢轻易向教师求助。赫尔巴特要求教师“自始至终用温和的感情、耐心的嘱咐,同时还要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十分关切地对待青少年内在的精神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意见),要以平等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理解、信任、宽容、鼓励学生,必须注意自己和学生的民主平等关系的确立。再就是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积极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激励、陶冶和教育的作用,只有把教师的积极期望告诉学生,相信学生,才能与学生取得良好的沟通,从而实现情感交流的目的。如果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言语中饱含深情厚谊,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学”。这样,学生会更有安全感,更信任教师,从而乐于向教师求助。
  第二,用词文明、准确、生动,有文采。在课堂中,教师的表达一定要符合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不能说粗口,不轻易使用市井俚语。有些教师为了逗乐,爱讲些庸俗的笑料,带些粗鄙的口头禅,这是应当避免的。教师说话要讲究准确,有逻辑性。讲到知识点的时候要尽可能使用科学规范的表达方式,夸奖的时候不言过其实,批评的时候不尖酸刻薄,更切忌婆婆妈妈、啰啰嗦嗦。教师还要学会用恰当的修辞方式使自己表达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说明语言是应当有文采的,教师要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努力做到具有“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事实上,教师的言语准确、生动、形象、风趣,学生听课也会有滋有味、入神入境。这样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品德高尚、才华横溢,自然就愿意向老师求助了。
  第三,多运用鼓励性语言。学生处于成长时期,由于未成年,更盼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他们自尊心很强,也特别敏感。面对这样的谈话对象,教师必须爱护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时时鼓励他们积极上进。教师的语言最忌“冷”、“硬”、“辣”。传授知识时,要忌讳“笨”、“傻”之类的埋怨;启发诱导时,要忌讳“呆”、“木”之类的挖苦;指责骄傲时,要忌讳“真行”、“真了不起”之类的冷嘲;批评错误时,要忌讳“没救了”、“看透了”之类的断言。教师对学生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即使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教师要多几分耐心,多几分爱心,教师的语言应该像“雪中炭”、“三春雨”、“六月风”。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宽容的爱心、欣赏的眼光,试问,谁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第四,和个别学生交流时,不但要用语言温暖人心,而且要能够解决实质性问题。教师应善于揣测学生的心理状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应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语言形式,鼓励他们由回避求助到敢于求助,再逐步变为乐于向老师求助。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时,要使双方在空间上保持较近而又不过于近的距离。这样,既不让人产生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又使对方有安全感。这一点在和异性交往时更要注意。
  
  二、运用态势语交流的技巧
  
  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目光和笑容往往起着比言语还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正确运用目光、笑容等态势语言。教师面对全班几十个学生,如何使自己的目光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如何用自己的微笑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呢?
  第一,通过目光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存在和学习。如果一个学生长久得不到教师目光有意识的暂留,就会产生被忽视和被抛弃的感觉,自然就和教师疏远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在意老师眼睛注意的方向——是不是只关心某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是不是总游移不定;他们还注意老师眼睛里的温度——温和还是热烈,光明还是黯淡,等等。学生怕的是老师一天都不去看他、注意他。因此教师首先要保持目光的上下左右转移。转移目光的时候,一是注意速度适当,既不过快也不过慢。太快给人以盛气凌人或缺乏和善之感,太慢则让人以为没有生气,空洞、漂移;二是中途可以停顿,比如对某个学生给予特别的赞许、鼓励、批评或者不满的信息,但是不要让其他同学明显感到,否则就会把全班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个同学身上,造成教学中断和这个学生的尴尬。做到上面几点,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目中有我”,“心中有我”,自然就和老师亲近了。
  第二,不同的教学环节要正确使用不同的目光。向学生提问时,目光要柔和,充满信任和鼓励的信息,切忌在提问时使用趾高气扬的语气或用挑衅的眼光去看学生。在学生站起来的时候,目光里要有所等待,而不要有看“戏”的意味,当学生说话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看着他的眼睛,这样会使他感到慌乱。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不要马上叫学生坐下,可以用目光告诉他“再想想,再试试”,学生回答完毕,可以颔首并用赞许的目光示意坐下,如果回答错误,千万不要轻易用失望的眼光回应学生。和学生个别地进行讨论和交流时,目光应落在对方眼睛或嘴巴的“三角区”,标准注视时间为交谈时间的30%~60%,这称为“社交注视”。注视时间过长,会使学生感到局促不安;注视时间过短,学生会觉得老师和他说话心不在焉,有被轻视和被打击的感觉。
  第三,在课堂交往中,教师的目光运用有一些特殊的禁忌。最大的禁忌是冷漠和鄙夷的目光。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这两种目光都应该避免出现。一个教师可以愤怒,可以偶尔挖苦,但是再没有比冷漠和鄙夷的目光更加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了。其次,与学生说话时看似在听,但是目光却留在别处,这会使学生倍感气馁。
   第四,用微笑感染学生。在课堂上正确利用笑容,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笑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积极的信息。首先就是表明教师心态良好,一切正常,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轻松愉快起来。其次,表明教师对学生真诚友善,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在一起对教师来说不是苦差事,而是快乐的事情。试想,学生怎么会不喜欢一个笑容甜美的老师呢?
   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不满、愤怒、伤心的表情。有时,教师可以明确地用表情告诉学生不满意的地方,促进学生知错就改,当学生屡教不改时,教师的愤怒未免不是一剂良药。谈到那些不幸的事情时,教师也可以适当流露自己的伤心。总之,教师用真情对待学生,以心换心,就能化解学生与教师的心理隔膜,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交往中掌握一些语言交流技巧,可以使课堂气氛更轻松、更愉快,可以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那么,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而无法自己解决时,会更倾向于学业求助,也会乐于向教师求助。希望教师们在进行学业求助的教育干预时,把优化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作为一种措施,进行一些探讨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1992
  [2]韩立福.新课程教师礼仪规范与指导.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3]张放.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初中语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5)
  [4]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2001(6)
  [5]胡洪伟.课堂师生交往及其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责编 黄 晓)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情景,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德育教育:立足科学教材,提炼出教材德育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科学中的合作实践活动,关注活动的道德细节;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德育和智育的连接点。  【关键词】 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德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德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讲授与德育的
作文教学历来是令教师头痛的事情。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两怕:一怕指导,二怕批改;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或者是有话也不知该如何说。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一、重视素材积累,解决“无米之炊”    从大量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缺少新鲜的素材,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为刚步入中学的学生,必须学会“找米下锅”。也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教学实践。  所谓“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教师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模式。该类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
【摘 要】 本文从思想品德课的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与歌曲本身特性的相通之处,从导入、衔接与结尾等三个方面进一步举例阐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歌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品德 音乐 歌曲 导入 衔接 结尾    认知是人智能的认识活动,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心理体验。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始终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不仅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依赖于物质等唯物主义思想;而且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同时意识又能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
班主任是崇高的,他的崇高就在于奉献和牺牲,虽然有太多辛酸苦辣,但却可以绽放出桃李满园的馨香。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除了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更要有一颗爱心。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注重用“爱”、用“心”去管理,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一、爱心,温暖心灵的阳光    勃朗宁说过:“把爱拿走,地球就是一座坟墓。”是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开启人们心扉的一把钥匙,情到之处,金石为开。爱心是一粒种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实施有效教学就是要摆脱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负效教学。那么怎样在音乐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创设“美”的情境,感染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学生所喜爱的美是直观的、外露的、最易引起主观心灵感应的。因此在创设“美”的情境时要注意投其所好,学生们喜欢什么,教师就给他们创设什么。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
在许多复习资料中都有下面这道不定项选择题:  一件衣服=15千克大米。这个等式说明( )  A.它们的使用价值相等  B.它们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相等  C.它们的价值量相等  D.它们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有些资料给出的参考答案为C、D。笔者认为D项不能入选。选D项是一个理论误区,其原因在于没有准确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基本含义。  我们知道,“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为提高学习主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后劲,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习惯入手,笔者进行了一次探索和实践。其方法和途径可以概括为:引导—关注—思考。其基本过程:引导是通过引导者(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激发思维主体对所学材料发生兴趣并引起关注(学会关心),同时结合实际进行理性思考获得结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习惯,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
任何改革都是在不断规范中完善和发展的。近几年来,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尚待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只有规范才能发展,才能为思品学科课程改革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使思品课改进一步扬帆远航。    一、规范的行为——课改扬帆远航的重要前提    思想产生行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新的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理念见于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