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品课改在规范中扬帆远航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uaig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改革都是在不断规范中完善和发展的。近几年来,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尚待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只有规范才能发展,才能为思品学科课程改革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使思品课改进一步扬帆远航。
  
  一、规范的行为——课改扬帆远航的重要前提
  
  思想产生行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新的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理念见于文件、响于口头、免于行为的现象还大大存在。尤其在思想品德学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尚待进一步规范的职能部门行为
  有关职能部门是新课改的领导者、组织者、监督者,对新课改的精神能否落到实处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多种原因,当今的教育仍然受许多传统观念的支配,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阻碍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经过几年的课改得知:一些职能部门和学校虽然也承认新课程改革是首要任务,思想品德学科在课程改革和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方面所起的作用,但在具体对学校、教师进行评估时,又往往以升学率和学生学科成绩的好坏为主要依据和量化标准。这样必然导致学校和教师片面追求本校的升学率和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放松了对思品学科应有的重视,也必然导致学生只重成绩而忽视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使“思想好无用,成绩好吃香”的论调,在广大教师和学生中广为盛行。这些不规范的做法、行为严重制约了思品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深化。所以,进一步规范有关职能部门的实际做法和行为是思品课改扬帆远航的重要前提之一。
  2.尚待进一步规范的教师行为
  教师是课改的直接实施者,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但在大力推行课改的今天,有部分教师仍抱着“应试教育”不放,他们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能让学生学好的老师便是好老师。这种片面的“学生观”致使这些老师课堂上重知识讲解、轻思想教育、视“分”为命。有的思品老师编了这样的顺口溜,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思想好不好,实在不重要;思品得高分,照样不用教;背上几道题,再把课文抄;学生成绩好,我们考核高;奖金领不少,群众威信高。”这些行为与思品学科“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做负责任的公民”的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背道而驰,如任其发展下去势必要严重制约思品课改的顺利进行。
  
  二、规范的制度——课改扬帆远航的重要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的制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没有规范严谨的制度保障,我们的课程改革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但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规范的各种制度,已严重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1.尚待进一步规范的教师配备制度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教师数量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败。在目前的大部分地区实行的“只有数量,没有学科差别”的教师配备制度下,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出现了思品教师严重缺编的现象。根据调查了解得知,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思品学科专业教师奇缺,任教思品学科的教师大多是所谓的兼职。由于这些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的侧重点倾向于所谓的“主课”上,使该科目的课程常常被语、数、外等学科占用,思品学科的学科设置和日常教学形同虚设(以小学和七、八年级为甚)。并且在大部分地区思品学科为开卷考试,其分值比重在中考总分中远远低于语、数、外等学科。这就使部分思品教师教无心、教无法,学生学无趣、学无获。即使有的教师想认真施教,但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考评制度等因素的限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也不得不随波逐流,不了了之。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素质偏低,使思品课改举步维艰,难以真正做到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2.尚待进一步规范的教研活动制度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是教师学习研究、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教研活动应该在一定的规范下,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开展。如组织教师钻研教材,进行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验,组织教师互相听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计划地开展专题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进行业务理论学习等。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高效轻负”,使课改扬帆远航的目的。但综观现在的教研活动,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的教研活动,大多数是各自为政,“目的差、计划差、过程差、效果差”的四差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规范的教研活动,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对教师高素质要求的需要。建立规范的教研活动制度,开展规范的教研活动,不但是提高教师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规范的课堂——课改扬帆远航的关键
  
  1.尚待进一步规范的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课改的大部分内容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能否切实地减轻学生负担,做到高效轻负。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主导,学生的学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能否在40多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关键在于规范的课堂结构。但在目前的思品教学中,课堂教学结构不尽合理,无教案、无结构,即兴而讲、随意而做,如天马行空,不知所云(以兼职老师为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种不规范的课堂教学又怎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情感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培养;又怎能使思品学科的课程改革扬帆远航呢?!
  2.尚待进一步规范的教学方法
  规范的教学方法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会自觉地、积极地去学习,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以规范灵活的教法,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的学习欲望,才能使学生在新鲜、变化的教学方法中积极参与、主动获知、提升情感、培养能力。但由于受教师自身素质、硬件设置、考评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这些教育教学方法只被某一部分教师所掌握,仅见于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和各种评比课上。而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老师还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说说、划划和背背”。教师使用的极不规范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思品课改的进行和深入,使思品课程改革只是表面繁荣,进一步深化举步维艰。
  
  四、规范的评价——课改扬帆远航的重要动力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激励,评价体系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改革。规范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能否扬帆远航的重要动力。
  1.尚待进一步规范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导向、激励、推动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说明建立规范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地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为适应新课程改革都建立了一套对教师评价的制度和体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的细则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规范性。如:在评价目的上主要还是为了加强教师管理,推动学校的工作;在评价内容上主要还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及效果;在评价主体上主要还是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上主要还是教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缺乏评价者与教师积极有效的沟通;在评价结果上主要还是与教师的聘任、晋级、奖励等挂钩。这种教师评价制度对学校管理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它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远远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广大教师之中广为流传的一则顺口溜则是对目前教师评价体系和操作不规范的明证:“课程改革真是好,评价制度跟着跑,如何评价谁知道,领导说好谁就好。”在如此不规范的评价制度下,加上中考等因素的制约,思品教师更处于劣势,以至使部分思品教师产生了前途渺茫、得过且过的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品改革的进行和深化,使思品课程改革有其名,无其实,难以扬帆远航。
  2.尚待进一步规范的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规范科学的学生评价制度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能够扬帆远航的重要动力。要让思品评价的指挥棒真正发挥作用,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的确定上,应注重基础性、整体性、发展性、实践性、差异性,以反映学生真实的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应准确、客观、实事求是,以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在评价方法的确定上,应注重自评与他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定期评价与日常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结果的呈现上应注意激励性、可续性,以及时地捕捉学生日常生活的闪光点,触及学生内心深处,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提高。但在实际的对学生评价的操作过程中,与上述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还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最主要的标准。众所周知,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是不能用单纯的分数来量化的。如此的评价又怎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怎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怎能促进思品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又怎能突显思品学科的德育功能,又怎能使思品学科的课改扬帆远航呢?!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改革都是一个在规范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规范中改革,在改革中规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只要我们努力着、探求着、前进着,我们的课改定能在规范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责编 袁 妮)
其他文献
课题:《哲学常识》(上)第84页第2题的讲评(原题见“附一”)。  [教学设计]  借用电视歌手大奖赛的形式,抽取一部分同学的答案为评判对象,让另外一部分同学根据给定标准打分,最后由教师总结,以期达到以下目的:1.使学生以评判者的新视角观察自己写出的答案,从而切身了解自己做主观题时的各种缺陷。2.通过共同评判、打分,对做主观题的要求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师:课后作业[试试]第2题,大家
【摘 要】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情景,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德育教育:立足科学教材,提炼出教材德育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科学中的合作实践活动,关注活动的道德细节;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德育和智育的连接点。  【关键词】 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德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德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讲授与德育的
作文教学历来是令教师头痛的事情。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两怕:一怕指导,二怕批改;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或者是有话也不知该如何说。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一、重视素材积累,解决“无米之炊”    从大量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缺少新鲜的素材,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为刚步入中学的学生,必须学会“找米下锅”。也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教学实践。  所谓“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教师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模式。该类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
【摘 要】 本文从思想品德课的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与歌曲本身特性的相通之处,从导入、衔接与结尾等三个方面进一步举例阐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歌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品德 音乐 歌曲 导入 衔接 结尾    认知是人智能的认识活动,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心理体验。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始终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不仅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依赖于物质等唯物主义思想;而且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同时意识又能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
班主任是崇高的,他的崇高就在于奉献和牺牲,虽然有太多辛酸苦辣,但却可以绽放出桃李满园的馨香。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除了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更要有一颗爱心。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注重用“爱”、用“心”去管理,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一、爱心,温暖心灵的阳光    勃朗宁说过:“把爱拿走,地球就是一座坟墓。”是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开启人们心扉的一把钥匙,情到之处,金石为开。爱心是一粒种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实施有效教学就是要摆脱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负效教学。那么怎样在音乐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创设“美”的情境,感染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学生所喜爱的美是直观的、外露的、最易引起主观心灵感应的。因此在创设“美”的情境时要注意投其所好,学生们喜欢什么,教师就给他们创设什么。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
在许多复习资料中都有下面这道不定项选择题:  一件衣服=15千克大米。这个等式说明( )  A.它们的使用价值相等  B.它们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相等  C.它们的价值量相等  D.它们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有些资料给出的参考答案为C、D。笔者认为D项不能入选。选D项是一个理论误区,其原因在于没有准确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基本含义。  我们知道,“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为提高学习主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后劲,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习惯入手,笔者进行了一次探索和实践。其方法和途径可以概括为:引导—关注—思考。其基本过程:引导是通过引导者(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激发思维主体对所学材料发生兴趣并引起关注(学会关心),同时结合实际进行理性思考获得结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习惯,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