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提一些与课文内容毫无关联、甚至是低级庸俗的问题。那么,如何建构学生提问的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想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过程。
教师不妨在平时讲一些有关名人爱提问的故事。如,爱迪生从小就特别爱问“为什么”,喜欢对一个问题追根到底地问个明白。有一次老师讲一位数的加法,同学们都认真听讲,爱迪生突然举手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爱迪生由于好问,长大后成了发明家;牛顿在苹果树下闲坐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为此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飞到天上去呢?后来经过牛顿反反复复的研究与实验,终于得出了结论——地球存在地心引力。学生们都有极强的向善性,听了名人爱动脑提问题的故事,自然会产生效仿的愿望,并会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实践。
“可疑处而不曾疑,不曾学”,学生不是天生就会提问的,尤其是提有—定深度的问题,当发现学生提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赞扬之声,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必会有进步。
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提问
教师让学生提问题时,可先确定提问的方向,让学生提问有的放矢,让学生思维定位在解决课文的实质性问题上。如,本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哪些语言最优美,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等等,这样提问可以避免提问漫无目的,问不到点子上。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老人与海鸥》一课时,让学生思考: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呢?作者怎样写老人与海鸥感情深厚的?在翠湖边喂海鸥的人那么多,这位老人有什么不同?想象老人是怎样喂海鸥的?
三、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问方法有很多。我教给学生的方法主要有:
(1)针对文章题目提问。如《海豚救人》一课的提问:海豚怎样救人?为什么能救人?
(2)对文中矛盾处提问。如《草原》中写: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无动何有靜,无静又何有动?先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有动的生机。
(3)对特别标点提问。如《老人与海鸥》一课,老人的语言中大量出现了“……”,这是为什么?是表达什么意思?
(4)时间的安排。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出示课题后提问;可以让学生在教学环节过渡时提问;也可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再让学生提问。
教师在刚开始训练学生提问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切不可一开始就期望过高,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利用课上的时间也好,课后的时间也罢,都必须让学生得到回应。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提问的乐趣,乐此不疲。提问的方法远不止这些,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万种,皆起源于问。”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需要教师耐心地去开发,为国家培养更多善于质疑、善于解疑、善于创新的人才。
(责编杜华)
一、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想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过程。
教师不妨在平时讲一些有关名人爱提问的故事。如,爱迪生从小就特别爱问“为什么”,喜欢对一个问题追根到底地问个明白。有一次老师讲一位数的加法,同学们都认真听讲,爱迪生突然举手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爱迪生由于好问,长大后成了发明家;牛顿在苹果树下闲坐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为此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飞到天上去呢?后来经过牛顿反反复复的研究与实验,终于得出了结论——地球存在地心引力。学生们都有极强的向善性,听了名人爱动脑提问题的故事,自然会产生效仿的愿望,并会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实践。
“可疑处而不曾疑,不曾学”,学生不是天生就会提问的,尤其是提有—定深度的问题,当发现学生提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赞扬之声,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必会有进步。
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提问
教师让学生提问题时,可先确定提问的方向,让学生提问有的放矢,让学生思维定位在解决课文的实质性问题上。如,本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哪些语言最优美,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等等,这样提问可以避免提问漫无目的,问不到点子上。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老人与海鸥》一课时,让学生思考: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呢?作者怎样写老人与海鸥感情深厚的?在翠湖边喂海鸥的人那么多,这位老人有什么不同?想象老人是怎样喂海鸥的?
三、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问方法有很多。我教给学生的方法主要有:
(1)针对文章题目提问。如《海豚救人》一课的提问:海豚怎样救人?为什么能救人?
(2)对文中矛盾处提问。如《草原》中写: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无动何有靜,无静又何有动?先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有动的生机。
(3)对特别标点提问。如《老人与海鸥》一课,老人的语言中大量出现了“……”,这是为什么?是表达什么意思?
(4)时间的安排。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出示课题后提问;可以让学生在教学环节过渡时提问;也可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再让学生提问。
教师在刚开始训练学生提问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切不可一开始就期望过高,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利用课上的时间也好,课后的时间也罢,都必须让学生得到回应。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提问的乐趣,乐此不疲。提问的方法远不止这些,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万种,皆起源于问。”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需要教师耐心地去开发,为国家培养更多善于质疑、善于解疑、善于创新的人才。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