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课程在中者中的分数值较低,同学们及家长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加之由于在中考升学压力之下学校对于语数外等学科的政策倾向。很多同学在历史课堂上看课外书,写别的学科作业。学生不爱学历史学科确实也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历史教师来讲,既然选择了历史教学这个职业,就要想办法把学生拉回课堂上来。就要培养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高效地上好一堂课,上一堂课要质量,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兴趣性。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下是笔者从教以来的一点心得。
一、导入语一开启殿堂的大门的钥匙
导八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语有着很大的关系,成功的导语。如同深深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精美的乐章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谈谈如下几点体会:
置疑法。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出问题,探究其由来。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句形式,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置疑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自觉的学习意识。讲授《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新课,教师这样引入:同学们,秦始皇吃过葡萄鸣?学生一听便开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说吃过,有的说没有吃过。教师便说要想了解这些情况,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完本课后请同学们告诉我。
倒叙法。倒叙场景,扣人心弦。教师采用倒叙方法,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一个历史片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造成悬念,从而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讲授《北方民族的汇聚》可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开头。”公元494年的一天,有个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了一个妇女坐在车中,作鲜卑打扮,就在朝会上责备城王,说他奉行命令不力,督察不严那个城王辩解说,那只是少数人的打扮。这个皇帝就尖锐地反问道:”难道要全部那样打扮才算督察不严吗?这简直是一言丧邦!”,他又转向史官说:”应该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这个皇帝就是孝文帝,他为什么这样严厉不让鲜卑妇女作鲜卑打扮7我们今天就要讲到这个问题。
设置情景法。教师设置一个情景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秦帝国的兴亡》时,教师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画在黑板上,然后问同学们,如果你就是秦王赢政面对其他六国,你应该先消灭哪国呢,学生们一时兴起又参与到教学中来。当然,导八法还有很多,如;复习法、故事法、猜谜法、热门话题导八法、诗词导入法等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二、兴趣一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唯一动力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新时期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比如,表演昭君出塞、讲(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作口耳相传的游戏可以请同学们表演舞蹈等教师从过去当“主演”变成当“导演”。
活动探究课的开展。在讲《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时采用活动的形式,让同学们开展争做水利小专家活动。利用有关材料开展对都江堰的讨论。教师可以首先介绍岷江中游地形,之后让学生以水利小专家的身份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地修筑怎样的水利工程才能解决灌溉、防洪、航运等多种问题”,学生充分讨论后以小组形式发言,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态演示李冰设计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将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变成一种思维创新过程,使学生得到锻炼。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讲七年级下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北师大版)中我以一个老财主及四个女婿的故事来贯穿全文,讲了宋代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内容及乡村节日和城市概况。让整节课学生都在故事中寻找信息。在讲维新变法中让同学们开展辩论会,来评价戊戌六君子。通过展开自由辩论,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思辩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认识上的冲突达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课的一些做法和心得。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总之,如何让学生回到课堂上来,只能靠历史老师“自救”,只要老师们多想办法,多交流,这门课一定能使学生备感兴趣。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这样才能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完成新时期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导入语一开启殿堂的大门的钥匙
导八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语有着很大的关系,成功的导语。如同深深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精美的乐章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谈谈如下几点体会:
置疑法。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出问题,探究其由来。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句形式,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置疑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自觉的学习意识。讲授《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新课,教师这样引入:同学们,秦始皇吃过葡萄鸣?学生一听便开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说吃过,有的说没有吃过。教师便说要想了解这些情况,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完本课后请同学们告诉我。
倒叙法。倒叙场景,扣人心弦。教师采用倒叙方法,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一个历史片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造成悬念,从而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讲授《北方民族的汇聚》可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开头。”公元494年的一天,有个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了一个妇女坐在车中,作鲜卑打扮,就在朝会上责备城王,说他奉行命令不力,督察不严那个城王辩解说,那只是少数人的打扮。这个皇帝就尖锐地反问道:”难道要全部那样打扮才算督察不严吗?这简直是一言丧邦!”,他又转向史官说:”应该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这个皇帝就是孝文帝,他为什么这样严厉不让鲜卑妇女作鲜卑打扮7我们今天就要讲到这个问题。
设置情景法。教师设置一个情景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秦帝国的兴亡》时,教师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画在黑板上,然后问同学们,如果你就是秦王赢政面对其他六国,你应该先消灭哪国呢,学生们一时兴起又参与到教学中来。当然,导八法还有很多,如;复习法、故事法、猜谜法、热门话题导八法、诗词导入法等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二、兴趣一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唯一动力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新时期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比如,表演昭君出塞、讲(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作口耳相传的游戏可以请同学们表演舞蹈等教师从过去当“主演”变成当“导演”。
活动探究课的开展。在讲《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时采用活动的形式,让同学们开展争做水利小专家活动。利用有关材料开展对都江堰的讨论。教师可以首先介绍岷江中游地形,之后让学生以水利小专家的身份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地修筑怎样的水利工程才能解决灌溉、防洪、航运等多种问题”,学生充分讨论后以小组形式发言,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态演示李冰设计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将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变成一种思维创新过程,使学生得到锻炼。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讲七年级下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北师大版)中我以一个老财主及四个女婿的故事来贯穿全文,讲了宋代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内容及乡村节日和城市概况。让整节课学生都在故事中寻找信息。在讲维新变法中让同学们开展辩论会,来评价戊戌六君子。通过展开自由辩论,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思辩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认识上的冲突达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课的一些做法和心得。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总之,如何让学生回到课堂上来,只能靠历史老师“自救”,只要老师们多想办法,多交流,这门课一定能使学生备感兴趣。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这样才能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完成新时期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