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为准确了解每一个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设计调查问卷,主要为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主要因素和对待学习的态度,涉及学生对大学的基本认识、时间分配、目标设置与具体行动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根据 “是否有目标”“是否有行动”“是否能坚持不懈”等情况设计了不同的答题路径和答题内容。
在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将每个学生的选项与其在上一学期的课程成绩、不及格情况进行比对后,进行全面的横向、纵向比较及个体分析。找出影响学生思想波动的因素和规律,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更好地融合。对学生立志过程进行大数据分析,探索规律,促进潜力型学生向能力型学生转变,从而全面推动学生成长。
研究内容、目标
以学生中占比最高的能力型学生和潜力型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第一,能力型学生和潜力型学生的特点及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二,阻碍能力型和潜力型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针对潜力型学生的学业问题找出有利于其发展的对策。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例如意志不坚定、畏难等。探寻思政教育的个性化模式,解决传统思政教育的不足。使能力型学生能充分发掘自身优势潜能,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实现个人更高层次的发展;使潜力型学生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帮助他们参与到第二课堂,促使其向能力型学生转化。
研究过程
观察访谈,在对典型学生的研究中探寻规律
深入观察和访谈了15名潜力型学生代表,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等情况,发现发掘学生成长轨迹,影响学生立志和个人成长发展的主要因素、关键点,兴趣爱好,对周围人事物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对学生进行更贴合其实际需要的引导和帮助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每周、每月根据观察日志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掌握其中部分学生的成长规律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项目组还在挂科超过4门及以上的学生中,筛选出37名因过度玩游戏而挂科的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沉迷游戏、挂科的内在原因,跟踪督促37名学生转变行为习惯,加强专业学习,减少挂科门次,效果显著。
开展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活动,探索更有效的模式
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每个学生大学生涯中重要的第一课,是校生之间的第一次全面接触与互动,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新生入学活动中,是个性化教育的关键。综合运用日常管理、教学实践、课外活动、人文熏陶、氛围营造、制度保障等方式,帮助学生立志,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主动构建目标信念,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建立校园和集体归属感,认识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个人大学生涯。
建立《大学生涯档案》,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制定大学生涯规划,树立志向,明确个人发展的阶段目标。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反思,对目标设立不适当的学生项目组能够及时进行调整。
老生立志教育
对学生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将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实际情况,大致分为学习型的(比如成绩较好的或立志考研的学生)、活动型的(比如在学生会或社团任职的学生)、科研型的(比如参加科研创新团队、发明专利或准备参加国家比赛的)、迷茫型的(比如现在尚未找到自己的方向,学习生活状态欠佳的)等。根据不同学生类型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个性化思政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利用周日晚点评,以专题思政教育的形式引导大二、三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并且继续追踪和干预潜力型学生,对挂科四门及以上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
主题教育
通过“思源工程”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立志教育的经验和主要成果,大力宣传大学生立志成长过程中的典型事迹,通过各类学习交流活动引导学生饮水思源,将优秀的品质,好的传统,使之能够做到薪火相传。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学生潜能
搭建平台,开展各类双创活动,如:科技创新类讲座、创客体验课、创新创业项目评介会、科技园参观走访、优秀创新创业团队风采展示等。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加入创新创业工作室。
对学部潜能培育平台的设计进行优化
结合各年级学生课程进度,划分难度梯度,优化设计。其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参加学习团队,以较低难度的项目作为模拟训练和内部竞赛;二年级的学生可申报学部的基金项目,加入教师的课题组,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高年级学生参加企业真实项目,真题真做,实现潜能的最大化开发。
分层设置可以容纳更多的学生进入到潜能平台进行培养,也能较好地解决学术型、能力型、潜力型三类学生均衡发展,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好地融合,相互补充,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模式。
研究结论与成果
能力型学生思政教育模式
能力型学生占比最高,在学部的组织引导和辅导员的大力推动下,60%左右学生主动参加潜能培育各个平台。通过潜能培育平台,师生相互产生影响,在教学与实践中从普遍立志发展为不断地深化立志。经历了“教师引导学生立志——教师指导学生立志——教师自身立志——教师推动学生深化立志”的过程。
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办法》《大学生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规范管理潜能培育平台各项工作,平衡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实践的热情。对教師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不仅促进学生优势潜能更好地发挥,也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并在学生学习态度发生变化时、学习决心产生动摇时、学习能力遭遇瓶颈时,及时发挥思政教育个性化模式,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鼓励学生坚持努力。使学生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学相长,教师的教研水平也得以提升。
潜力型学生思政教育方式
在调研中自我判断为潜力型的学生比例为37.5%。经进一步筛查,其中一半以上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均为中等,甚至个别学生成绩名列前茅,说明学生的自我判断明显偏低,且这部分学生中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或行动力不强的问题。思政教育的个性化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积极引导可以促进他们向能力型转化,放任其自流则可能使其偏离真正的潜力型。
思政教育个性化的实施过程中包含了对“目的个性化”“过程个性化”“结果个性化”和“前提个性化”的理解和归纳。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都有区别,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制定帮扶措施。通过辅导员的引导,促进学生寻找并发挥优势潜能,引导假性潜力型向能力型转化。
为准确了解每一个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设计调查问卷,主要为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主要因素和对待学习的态度,涉及学生对大学的基本认识、时间分配、目标设置与具体行动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根据 “是否有目标”“是否有行动”“是否能坚持不懈”等情况设计了不同的答题路径和答题内容。
在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将每个学生的选项与其在上一学期的课程成绩、不及格情况进行比对后,进行全面的横向、纵向比较及个体分析。找出影响学生思想波动的因素和规律,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更好地融合。对学生立志过程进行大数据分析,探索规律,促进潜力型学生向能力型学生转变,从而全面推动学生成长。
研究内容、目标
以学生中占比最高的能力型学生和潜力型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第一,能力型学生和潜力型学生的特点及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二,阻碍能力型和潜力型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针对潜力型学生的学业问题找出有利于其发展的对策。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例如意志不坚定、畏难等。探寻思政教育的个性化模式,解决传统思政教育的不足。使能力型学生能充分发掘自身优势潜能,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实现个人更高层次的发展;使潜力型学生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帮助他们参与到第二课堂,促使其向能力型学生转化。
研究过程
观察访谈,在对典型学生的研究中探寻规律
深入观察和访谈了15名潜力型学生代表,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等情况,发现发掘学生成长轨迹,影响学生立志和个人成长发展的主要因素、关键点,兴趣爱好,对周围人事物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对学生进行更贴合其实际需要的引导和帮助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每周、每月根据观察日志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掌握其中部分学生的成长规律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项目组还在挂科超过4门及以上的学生中,筛选出37名因过度玩游戏而挂科的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沉迷游戏、挂科的内在原因,跟踪督促37名学生转变行为习惯,加强专业学习,减少挂科门次,效果显著。
开展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活动,探索更有效的模式
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每个学生大学生涯中重要的第一课,是校生之间的第一次全面接触与互动,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新生入学活动中,是个性化教育的关键。综合运用日常管理、教学实践、课外活动、人文熏陶、氛围营造、制度保障等方式,帮助学生立志,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主动构建目标信念,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建立校园和集体归属感,认识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个人大学生涯。
建立《大学生涯档案》,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制定大学生涯规划,树立志向,明确个人发展的阶段目标。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反思,对目标设立不适当的学生项目组能够及时进行调整。
老生立志教育
对学生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将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实际情况,大致分为学习型的(比如成绩较好的或立志考研的学生)、活动型的(比如在学生会或社团任职的学生)、科研型的(比如参加科研创新团队、发明专利或准备参加国家比赛的)、迷茫型的(比如现在尚未找到自己的方向,学习生活状态欠佳的)等。根据不同学生类型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个性化思政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利用周日晚点评,以专题思政教育的形式引导大二、三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并且继续追踪和干预潜力型学生,对挂科四门及以上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
主题教育
通过“思源工程”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立志教育的经验和主要成果,大力宣传大学生立志成长过程中的典型事迹,通过各类学习交流活动引导学生饮水思源,将优秀的品质,好的传统,使之能够做到薪火相传。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学生潜能
搭建平台,开展各类双创活动,如:科技创新类讲座、创客体验课、创新创业项目评介会、科技园参观走访、优秀创新创业团队风采展示等。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加入创新创业工作室。
对学部潜能培育平台的设计进行优化
结合各年级学生课程进度,划分难度梯度,优化设计。其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参加学习团队,以较低难度的项目作为模拟训练和内部竞赛;二年级的学生可申报学部的基金项目,加入教师的课题组,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高年级学生参加企业真实项目,真题真做,实现潜能的最大化开发。
分层设置可以容纳更多的学生进入到潜能平台进行培养,也能较好地解决学术型、能力型、潜力型三类学生均衡发展,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好地融合,相互补充,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模式。
研究结论与成果
能力型学生思政教育模式
能力型学生占比最高,在学部的组织引导和辅导员的大力推动下,60%左右学生主动参加潜能培育各个平台。通过潜能培育平台,师生相互产生影响,在教学与实践中从普遍立志发展为不断地深化立志。经历了“教师引导学生立志——教师指导学生立志——教师自身立志——教师推动学生深化立志”的过程。
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办法》《大学生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规范管理潜能培育平台各项工作,平衡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实践的热情。对教師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不仅促进学生优势潜能更好地发挥,也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并在学生学习态度发生变化时、学习决心产生动摇时、学习能力遭遇瓶颈时,及时发挥思政教育个性化模式,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鼓励学生坚持努力。使学生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学相长,教师的教研水平也得以提升。
潜力型学生思政教育方式
在调研中自我判断为潜力型的学生比例为37.5%。经进一步筛查,其中一半以上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均为中等,甚至个别学生成绩名列前茅,说明学生的自我判断明显偏低,且这部分学生中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或行动力不强的问题。思政教育的个性化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积极引导可以促进他们向能力型转化,放任其自流则可能使其偏离真正的潜力型。
思政教育个性化的实施过程中包含了对“目的个性化”“过程个性化”“结果个性化”和“前提个性化”的理解和归纳。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都有区别,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制定帮扶措施。通过辅导员的引导,促进学生寻找并发挥优势潜能,引导假性潜力型向能力型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