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初探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a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程标准》)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这个领域的内容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低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在科学知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比较弱,因此,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下面以《制作指南针》一课为例,介绍我对低年级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的一些探索。
  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制作指南针》是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制作指南针》的第2课。本单元一共设计了3课,分别是第10课《认识指南针》,第11课《制作指南针》,第12课《设计与改进》。
  本课内容对应《课程标准》第18个大概念: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本课对应的学习目标是:能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本单元3课内容相辅相成,逐层递进,概念关系图如图1。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综合所学知识,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工具。
  2.能用口述、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设计。
  3.能用水浮法或悬吊法完成简易指南针的制作任务。
  按照问题解决模式设计教学
  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主要运用的是工程思维方式。工程思维是工程实践中形成的思维,其核心是问题解决能力,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强调设计、实践和建造的作用。为了体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特点,《制作指南针》一课按照问题解决模式设计教学,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准备材料和工具—根据材料进行设计—根据设计动手制作—展示与评议—改进作品”的过程(主要教学流程如图2)。
  按照问题解决模式教学时,总的原则是学生先尝试,教师后指导。当学生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给他们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当他们确实感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指导,确保他们的设计与制作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搭建脚手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专注力不能持久、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弱的特点设置教学情境,搭建一定的脚手架,帮助学生聚焦任务,降低学习难度。
  1.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明确任务
  首先,设计一个野外考察的生活情境:为了确保野外考察不迷失方向,需要制作一个指南针。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他们见过的指南针,再结合指南针的图片认识指南针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制作一个简易指南针。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明确任务——制作简易指南针。任务的基本要求是:制作的指南针能够指示南北方向;具有稳定的结构;方便携带和使用。
  2.针对具体材料设计指南针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离开具体的材料进行设计,往往導致设计和制作脱节,制作任务无法落到实处。为了降低设计的难度,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制作指南针的材料,方便他们选择、设计和制作。在学生设计指南针时,利用投影仪播放各种各样的指南针的图片,引导他们发散思维,进行设计。这样,利用具体的材料并结合指南针的图片进行引导,将抽象的绘制设计图变成具体的根据材料进行设计的活动,鼓励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完成自己的设计。
  3.提供必要的技术辅导
  在制作指南针的过程中,磁针的磁化、指南针支架的制作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磁化技术需要教师手把手地辅导学生,让缝衣针沿着一定的方向摩擦磁铁(如图3)。在用悬吊法制作指南针的时候,需要学生把细线的一端系在缝衣针上,一端固定在支架上,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却是个难题。系扣技术虽然不是本课研究的重点,但是制作指南针的过程中会用到它。因此,我设计了免系扣的细线(如图4):细线的一端穿上泡沫球,学生可以把针直接插在小球上,另一端留下活扣,拉动线头就可以使线绳收紧。总之,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学生遇到一些制约他们操作的技术问题,需要教师给予指导或帮助,为他们的设计和制作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目前,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350.7万。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服务在呵护生命、维护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發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呵护生命的天使也会受到伤害。有调查显示,约79%的护士在工作中遭受过利器损伤,约51.2%遭遇过心理创伤。今天,请给他们一个微笑,你的理解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大支持。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认知及行为背后的心智处理的心理学,研究内容包括人的注意、知觉、表象、记忆、创造性、问题解决、言语和思维等。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脑科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很多研究成果对于人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科学学习影响巨大,已经成为科学学习的重要理论。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写,以培养学
为了让学生概念建构的思考过程外显化,我们编制量表,实时记录教师的课堂行为,分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概念学习时运用的方法是否得当,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学习情况,过程是否有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从而为课堂的有效改进提供依据。  主要评价指向  1.科学概念建构方式的合理性  使用科学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过程,呈现教师在引导学生科学建构的过程中教学环节设计的合理性,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深度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可以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有趣,化浅表为深度,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充满乐
《鱼》一课涵盖的学习内容较多,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上。  首先,我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鱼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鱼。接着,我给各小组准备了一个玻璃鱼缸、水和常见的鲫鱼,让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在学生充分认识了鱼的外形特点之后,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正确认识鱼的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背鳍。  当学生沉浸在观察的乐趣之中时,我趁机提出一个问题:看着这些在水中游来游去
科学概念的形成通常以对事物或现象充分观察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小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需要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共同参与。小學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显性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通过观察与体验,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之后,再进行理性分析,建构科学概念。  当前课堂中,许多教师存在重理性、轻感性的倾向,这导致学生建构的科学概念未能有效融入认知体系,成为根基不稳
近年来STEM教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影响着一些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其中,STEM教育中的工程越来越成为科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2013年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中首次强调将工程教育整合进科学课程,将工程设计与技术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示了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2017年我国已把“工程”纳入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中,将工程设计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18个主要概念之一,明确提出了“技术
每日接诊几十位患者,对待患者犹如家人一般……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罗健三十年如一日,始终牢记“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誓言,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用执着的敬业精神践行“生命卫士”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癌症的高发和高死亡率让大众在生活中谈“癌”色变,恶性肿瘤已然成为死亡的代名词。我们在谈“癌”色变的时候,可能是出于对恶性肿瘤的排斥,不愿面对。尽管如此,人们与它的斗争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我们
罗马世锦赛张琳创造了一个奇迹——在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7分32秒12获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赛前,所有人都看好张琳。张琳登上了罗马世锦赛的最高领奖台,是张琳给教练陈映红的感谢,陈映红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2009年,中国游泳男选手张琳在罗马游泳世锦赛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在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他以7分32秒12获得冠军,并将原来由澳大利亚名将哈克特保持的世界纪录一下子提高了6.
学习目标  科学(S):探索伯努利原理在风筝中的应用,能想办法使风筝结构更稳定,体会不同材料的性能与用途的关系。  技术(T):能够具有基本的设计能力和工程绘图能力,能够用身边的材料完成风筝的工程設计。  工程(E):能够完整地按照设计图纸完成风筝的制作,并在制作研究过程中针对遇到的问题调整改进,能够在制作完成后正确测试风筝的飞行效果。  数学(M):认识到风筝面与地面夹角与风筝升力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