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师生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但当前形式主义的“对话”倾向非常严重。本文从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设计和善抓教学契机等方面谈一些“对话”教学的实践体会,以期点亮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81-1一、优化师生关系,构建人格平等的“对话”基石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教师在进入课堂后总喜欢绷着一张脸,语气中也总带着威严,而学生则在这种或死水般的氛围中,或剑拔弩张的氛围中煎熬着40分钟。整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会怨声载道,身心疲惫,课堂效率极其低下。
其实我们的教师大可不必折磨自己和学生。同样一句话,说得巧妙一点,动听一点,风趣一点,效果就不一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感情才会融洽,思想才会一致,上课就能心心相印,浑然一体。”因此,我们的教师不要总带着一张严肃的脸孔进入教室,不要在课堂上吝啬自己的微笑和激励。只要我们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激励学生学习,这样,他们就会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我们就能构建起这样一种课堂——学生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感受,在学习中总结方法,在充满兴趣的气氛中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感受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感受到课堂不再是一个苦恼的场所,而是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乐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直抒胸臆的勇气与胆量,奠定了语文课堂自由的基调,构建了“对话”的基石,使师生在课堂中能和谐地相处,优等生的才能得以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促进了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了课堂质量,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建立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二、创设对话话题,点燃教学相长的“对话”激情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优化教学环节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目前,在课堂中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我们很多教师都喜欢提问题,甚至以提问贯穿课堂,其实很多问题都是毫无价值的,这样的提问一方面导致学生疲于回答;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对于文本的研读往往只停留于表层。这样的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均极低,无法形成真正的课堂对话。
而“主话题”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进行研读,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主话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激活课堂、创新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主话题”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话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近;还应该具有开放性,让话题与生活相关,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同时话题还应该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愉悦、快乐中投入到对话活动中。
但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对话与生活中的对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是闲聊,它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和载体;其次,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运用口头语言(包括身姿语言)进行的平等的、真诚的交谈行为;第三,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必须讲究效率。那种“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闲侃”,那种口无遮拦、油头滑脑的“耍贫嘴”,都不符合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课堂,点燃激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尊重对话结果,打造以诚见诚的“对话”场域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学习后的感受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对话结果,允许课堂出现异声,善待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妄想”,肯定学生的观点,时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追求多元化的答案。尊重多元的对话结果是语文教学中极有价值的闪光点。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另一方面教师倡导学生在课堂中议论、争辩,在争辩中生成新知,同时教师在多元化答案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点拨引导,又可让文本中的正确价值观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
当然“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必要时,教师要肩负价值澄清与逻辑判断的重任,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与不合理的表达。在探究活动中,可以注意学生自由表达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通过提供相关资料链接,帮助学生达到真正地有深度地解读文本,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师生有更多的思考,通过反思与扩展的提升,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总之,对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师生间的自由对话是师生认知、思想情感的渐进与提升,只有当我们的课堂真正地“对话”,才能重拾课堂激情,才能点亮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81-1一、优化师生关系,构建人格平等的“对话”基石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教师在进入课堂后总喜欢绷着一张脸,语气中也总带着威严,而学生则在这种或死水般的氛围中,或剑拔弩张的氛围中煎熬着40分钟。整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会怨声载道,身心疲惫,课堂效率极其低下。
其实我们的教师大可不必折磨自己和学生。同样一句话,说得巧妙一点,动听一点,风趣一点,效果就不一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感情才会融洽,思想才会一致,上课就能心心相印,浑然一体。”因此,我们的教师不要总带着一张严肃的脸孔进入教室,不要在课堂上吝啬自己的微笑和激励。只要我们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激励学生学习,这样,他们就会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我们就能构建起这样一种课堂——学生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感受,在学习中总结方法,在充满兴趣的气氛中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感受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感受到课堂不再是一个苦恼的场所,而是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乐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直抒胸臆的勇气与胆量,奠定了语文课堂自由的基调,构建了“对话”的基石,使师生在课堂中能和谐地相处,优等生的才能得以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促进了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了课堂质量,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建立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二、创设对话话题,点燃教学相长的“对话”激情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优化教学环节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目前,在课堂中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我们很多教师都喜欢提问题,甚至以提问贯穿课堂,其实很多问题都是毫无价值的,这样的提问一方面导致学生疲于回答;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对于文本的研读往往只停留于表层。这样的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均极低,无法形成真正的课堂对话。
而“主话题”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进行研读,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主话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激活课堂、创新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主话题”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话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近;还应该具有开放性,让话题与生活相关,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同时话题还应该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愉悦、快乐中投入到对话活动中。
但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对话与生活中的对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是闲聊,它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和载体;其次,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运用口头语言(包括身姿语言)进行的平等的、真诚的交谈行为;第三,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必须讲究效率。那种“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闲侃”,那种口无遮拦、油头滑脑的“耍贫嘴”,都不符合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课堂,点燃激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尊重对话结果,打造以诚见诚的“对话”场域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学习后的感受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对话结果,允许课堂出现异声,善待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妄想”,肯定学生的观点,时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追求多元化的答案。尊重多元的对话结果是语文教学中极有价值的闪光点。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另一方面教师倡导学生在课堂中议论、争辩,在争辩中生成新知,同时教师在多元化答案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点拨引导,又可让文本中的正确价值观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
当然“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必要时,教师要肩负价值澄清与逻辑判断的重任,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与不合理的表达。在探究活动中,可以注意学生自由表达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通过提供相关资料链接,帮助学生达到真正地有深度地解读文本,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师生有更多的思考,通过反思与扩展的提升,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总之,对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师生间的自由对话是师生认知、思想情感的渐进与提升,只有当我们的课堂真正地“对话”,才能重拾课堂激情,才能点亮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