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知识教学的困境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czsr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和统编《道德与法治》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差异不大,二者的教育价值观都转向学生本位,知识教学呈现对话、动态、开放等特征。但两套教材背后体现的知识教学观,在教学目标、教学空间、知识的开放程度以及教学规律的合理性四个方面,仍存在诸多差异。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知识教学;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碼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10-00-03
  2016年秋季,小学一年级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统一被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取代。两套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都存在差异,体现出教材编写者不同的知识教学观。把握这一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新教材,引领学生走进道德与法治新课堂。以下,笔者以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和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为研究对象,作一比较分析。
  两套教材都试图跳出传统教育价值观的束缚,转向学生本位和对话、动态、开放的知识教学,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差异不大。但在具体的知识教学上存在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空间、知识的开放程度、教学规律的合理性四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往往依据教育目标制定[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可见,符号传递和客观知识的记忆并不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从教学主体性来看,《道德与法治》让学生更有主体代入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主要可以从两套教材中卡通形象的差异看出。在形象上,男孩、女孩比兔子更能让学生有代入感。在动作上,小兔子很多时候是拿着话筒做出采访的姿势,与学生依然有距离感。在语言上,男孩、女孩是用第一人称在思考,如“还有哪些做法可能伤到自己呢?”“我的办法是……”他们代表的是学生自己,而卡通兔子更接近老师的角色,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如“猜猜看,钟姐姐都对小明说了些什么?”“互相查一查,大家看书、写字的姿势正确吗?”相较而言,卡通学生形象更能体现学生在知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教学内容来看,两套教材在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上可能会出现差异。以下册“家人的故事”一课为例,本课旨在增进学生对家人的爱,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品德与生活》为引导学生表达,设置了4个介绍家人的例子,通过小兔子提示道:“这个同学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家人的?你也学着介绍你的家人吧。”学生通过教材能快速学会如何介绍家人,但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才能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爱。《道德与法治》则选用了三个讲述家人故事的案例,并对案例“我的叔叔”进行了展开,可以直接引发孩子对家人的自豪感。但是教材中缺少引导语,可能会不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从教学评价看,《道德与法治》更多采用开放式评价,不再以客观知识的记忆来衡量学习效果。例如,《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填空、填表、画图等学习任务较多,一年级下册第5课“春天来了”中设计了填空任务:“白天渐渐变 了,夜晚渐渐变 了。天气渐渐变 了。小草渐渐 了, 花开了。小燕子 了。”教材侧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品德与生活学习,能简单描述春天的变化即可,更重要的是感受春天的美好。《道德与法治》在一年级下册“我和大自然”中也设置了填空,但采用了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填写“我听到大自然说”。这也许提高了学习难度,但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使知识教学更具开放性。
  二、教学空间的差异
  教学空间即开展教学活动、事件的特殊物质环境,是教学主体借助其他教学要素进行交往的场所。教学空间是师生互动的空间,积极、开放、自由的教学空间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师生产生良好的教学体验,提高知识教学效率。依据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空间的特征,教学空间可分为三类:一是物理空间;二是社会空间;三是师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空间。[2]
  开展教学活动的物理空间有多种类型,在此,笔者以教室内课桌摆放形式为例,对两套教材进行对比。目前,我们了解的教学空间有以下几种:秧田型、马蹄型、圆桌型、研究室和网络空间。[3]《品德与生活》一年级教材使用的课堂教学图片多为秧田型,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则出现了秧田型、马蹄型和圆桌型等空间形式。
  社会空间是指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教学活动和事件,相较而言,《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的活动比《品德与生活》更为丰富。后者的活动主要是讨论、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猜谜语等,《道德与法治》教材则增添了顺口溜、诗歌、走迷宫、讨论、表演、猜谜语、探秘、辨析等活动类型,还采用了许多绘本故事。教师可选择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
  以上两种教学空间的差异会对心理空间产生影响。单一的秧田型桌椅摆放,以及有限的教学活动形式,会束缚师生、生生交往,拉开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课堂上的流动可能会被限制,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会被削弱。而马蹄型和圆桌型的空间形式让学生有了面对面互动的机会,学生无须时刻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教师的距离感减弱,课堂氛围能够更加轻松、自由,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知识与情感传递更加顺畅。
  三、知识开放程度的差异
  传统知识教学的问题之一在于只注重确定性的知识,它暗含着这样一种假设:即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已经确定的知识,这些确定的知识就像真理一样不可改变。[4]因此,传统知识教学为教而教,让学生成为了缺少思想的知识储存器。其实,确定性知识的教授是必需的,但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经验,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
  转型过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为教而教的情况,主要体现为让学生记忆和模仿的内容比较多。如提示语、示例较多,给予学生开放思考和讨论的内容相对较少。以一年级下册第3课“特别的日子,特别的爱”为例,本课旨在让学生能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教材选用的示例是“我要学会……以后可以……”,这种特定句式会局限学生的表达。又如,第5课“春天来了”,让学生说说对春天的感受,小兔子提示说:“春天来了,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一提示有助于引导一年级学生感受春天,但也限制了学生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想象。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开放式提问、开放式讨论和开放式留白。知识的学习不再直截了当,束缚于既定步骤和框架。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探讨和争辩,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设置了大量开放式标题。如一年级上册第3课“我认识您了”第二部分的标题“我还想认识……”就使用了开放式留白。此外,还有许多疑问式标题,如:这样是爱整洁吗?拖拉一下没关系吗?怎样才能不马虎?具体到教学内容,教材也设计了许多开放性问题。如一年级下册“课堂作业认真做”一课,教材展示了一幅图:一组学生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另一组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习唱歌。卡通女生问:“这也是作业吗?”教材没有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课堂作业,而是让学生思考课堂作业指的是什么,包含哪些。这些开放性内容的加入,让知识的学习不再死板。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成为知识的探究者。
  但是,开放性内容对于师生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对开放式问题的探讨和争辩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以及基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一年级儿童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不同步,需要教师有效把控教学节奏,进行适当引导,并对学生观点给予恰当评价。
  四、教学规律的合理性差异
  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强调知识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品德课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修身课程。因此,在知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教学过程与学生道德认知过程的统一性,还要考虑到学生特殊的接受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他道德因素的发展规律,[5]使教学与学生发展相契合。
  对一年级孩子来说,词汇量有限,说话比书写更容易。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尽量让儿童用语言和行为去表达,少用紙笔记忆。《品德与生活》教材中设计的一些填空,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或课堂知识记录在书本上。例如,前面提到“白天渐渐变 了……小燕子 了”,类似的填空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道德与法治》减少了书写任务,或减小了书写难度,如“我一般 点睡觉, 点起床,一天睡 小时”。
  其次,两套教材在编排时考虑了时间顺序,但对学生道德情感和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考虑存在差异。以国庆节为例,两版教材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都设计了爱国教育主题内容。《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祖国妈妈,我爱您”,分为两部分:“我们的国庆节”和“祖国妈妈在我心中”。《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分为四部分内容:我们的校园、校园里的号令、课间十分钟、上课了。其中,在“我们的校园”和“校园里的号令”中加入了爱国教育内容。
  一年级孩子对国家的了解还不是很清晰,情感也不够深厚。爱国教育更重要地是引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两版教材在时间安排上都结合了国庆节,相较而言,通过校园生活自然引入、渗透爱国教育,效果更好。
  知识教学的转型并不容易,两套教材虽然都从学生本位出发作出了努力和尝试,但依然未能彻底走出困境。而这一困境正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由诸多因素共同导致,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道德与法治》的转型建立在《品德与生活》基础之上,体现的知识教学更加接近我们所追求的知识教学观。课程改革正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前人的成果为支撑和助力,逐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毛伟,盛群力.内外结合编写综合教学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6):42-49.
  [2]段兆兵.论教学空间及其创设[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6-29.
  [3]刘云杉.教学空间的塑造[J].教育科学研究,2004(6):10-12.
  [4]周艳.从确定到不确定——传统知识教学的现代转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7(9):66-70.
  [5]陈秉公,刘英莲.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双主体结构”与教学规律[J].教育研究,1998(1):31-3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师爱是内生的。因此,用规定来要求“爱”,远没有用温暖去呵护爱有效。老师也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他们也需要爱的温暖。如果只是一味付出却没有得到关爱,产生职业倦怠乃至出现心理疾病,都是必然的。  在生态体验理论指导下,成都实验区从课题研究者到教育行政管理者,再到具体的学校,通过爱的研究和实践,构建起如海洋一般丰富多样的德育生态。  同样是在生态体验理论指导下,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五幼儿园致
摘 要基于“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德育理念,借助午读演讲、常态演说、语言社团等形式,让学生勇敢开口表达,爱上口才表达活动;将口才培养融入常态化的校园活动,为学生的青春成长“烙印”;整合活动内容,以灵活的评价方式,提供展示口才与自信的舞台,激励师生不断成长。  表达能力;关键能力;口才培养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G41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8)08-00-0
“学习历史在于知道过去的真实和真实的过去。”但由于时间的跨度,历史事件在学生看来往往只是“遥远的传说”,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为解决这一教学疑难,教师须合理地选“点”铺“面”,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下面,笔者借助《春天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选择代表性的事件“点”    《春天的故事》一课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从贫穷走向富强的那段历史,重点讲述了中共中央作出的改
摘 要 以亲缘性和亲情性为特质的家庭教育在三大教育支柱中对儿童成长起着第一影响源的作用;而以专业性和全面性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起到的则是促进学生素质正面、全面与协同发展的作用。然而,在网络文化和智能通讯时代,影响儿童成长的第一影响源却是良莠并存并伴随成长风险性的网络媒介。因此,需要构建同向同力的家校合作共同体,形成具有协同育人特质的“第四教育力”,营造心理相容协同共育的家校教育新模式。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教材包含许多丰富的内容,大致分为虚实两部分:实处是指教材中呈现的文字、插图,如提示语、关键词、情境图、小资料、故事屋、诗歌、小广播、快乐谷等;虚处是指需要学生自己感悟,动手、动脑完成的部分,它们给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资源。翻看每一本品德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处处是真善美的痕迹,它们是情的海洋,美的矿藏。但是,许多老师却本末倒置,课件呈现大量的补充图片或资料,未给学生任何阅读课本的机
“人的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如果以明天的幸福为诱饵,来剥夺孩子今天的快乐,这不是骗子的行为就是无知的行为。孩子的名字不仅仅是明天,更是今天。孩子每分每秒都在生长,一刻也不能等待。因此,每一个真正有爱心的父母,都应当以捍卫自己孩子的童年为己任。”当我在人民教育网上读到《父母要做童年的捍卫者》中的这段话时,我的心灵颇受震撼。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
【背景】  升入初三,备战中考的硝烟早已弥漫开来,学生学习紧张,生活单调。在元旦主题活动中改变以往“吃喝玩乐做游戏”的套路,意在赋予新年新的内涵,激励学生在新年取得新的进步,并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迎接中考的信心。  【实录】  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2012年的最后一天,明天我们将跨入新的一年——2013年。和大家一样,回顾2012年,我的内心充满了留恋和不舍。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三年时光,你
摘 要 中学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史学前沿发展,并不断将其内化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新的理解视角,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教材,转变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教学;史学研究成果;社会转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3  历史教学不仅是历史
摘 要  班主任实现专业成长,需让“师爱”从本能到理性,“经验”从技巧到策略,“理念”从“治病”到“树人”,从而实现专业能力的改变和提升。  关 键 词班主任;专业成长;师爱;经验;理念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2-0061-02  如何实现乃至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是每一位班主任日思夜想不断追求的问题。近期,笔者主持召开了所在地区的班主任论坛交流活动。
摘 要家校合作场域下的学校特色课程创建须梳理学校自身的文化脉络,围绕“悦群”核心理念,扎根“行知文化”土壤,吸纳“新教育”理念,构建特色课程文化图谱,在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有效互动中,共享“悦群”美好生活。  关 键 词家校合作;特色课程建设;行知思想;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3-00-03  燕子矶中心小学坐落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