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建立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查阅参考文献、调查课堂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互动探究方式进行评价与反思。具体内容包括互动探究方式的主要优点;互动探究方式易出现的问题;改善课堂师生互动探究的策略。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互动探究 教学模式 思维互动 教学策略
所谓互动探究式教学是指将教师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与学相互促进,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杨振宁说:“过去的学习方法是别人探出来的,而现在的学习方法是自己亲自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同一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中的互动探究包括形式互动、信息互动、思维互动。
一、互动探究方式的主要优点
1.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愿学、乐学、独学。
2.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情趣,培养了探究能力。古人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互动探究教学实施后,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3.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时空。
4.互动探究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使课堂产生了互动,课堂走向了高效。
5.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6.互动探究教学真正做到了以教促学、以教导学,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摒弃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二、互动探究方式易出现的问题
1.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师生互动是一种非对称性互动。教师根据自己的计划作出反应,教师引导和控制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学生是被动的、被引导的。学生对教师采取服从的态度。教学互动中,师生互动多,生生互动少,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学生与教材的互动更少。
2.互动以传授固有的知识为主,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互动教学中,问题互动多,思维互动太少。
4.互动中多表现为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的互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依然未调动起来。
5.教学中,学生人数过多,互动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在教学中,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在所提问题上下工夫。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经思考便可脱口而出,均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改善课堂师生互动探究的策略
1.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课堂教学的改革卓有成效。给我最深刻的启示是:教学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应该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借鉴名校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必然会好转。
在实践中,多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切磋,多与学生交流,相信教学中的点滴思考对教师的教学大有益处。互动探究式教学便是如此,经历了出外参观学习和在本校进行的观摩教学后,感觉自己的教学思路顺畅多了,教学中棘手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对新课改的看法有所改变,并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课改,尝试课改,品尝新模式带来的喜悦。实践出真知,的确如此,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理论的丰富,对自己的教学来讲无异于锦上添花。教师应该及时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修养,完善自身教学。
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新课改顺利实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将新课改落到实处,与学生进行沟通大有必要。在我的调查中,有65℅的学生排斥新课改。认为新课改只是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课堂秩序混乱,最重要的是学不到东西,无法应对高考。学生有这样的反映并不奇怪,在互动探究式教学中,包括新课都是由学生讲授,教师仅是对疑点进行点拨。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接受能力自然有别,吃“夹生饭”的现象不难理解。
最初阶段,互动探究式课堂显得无序、无“质”,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的:1.课前的学案没有认真完成,导致新授课上束手无策。2.大多学生认为学生的讲解“含金量”不高,根本就不听讲。3.认为学生的讲解和课堂中的讨论太浪费时间,不如自己学习。4.对同学的讲解不认真倾听,更谈不上对问题的质疑。我认为一定要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确学习需要主动建构,主动探讨、相互协作。
3.营造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1)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参与。传统的课堂注重教师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师生间是简单的传输知识,学生的参与度从未被提上日程。新课改提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体会成功。
我在实践中改变了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的氛围,启迪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问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学生努力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完后,有两位同学走到了台前,模拟了当时英法两国的谈话:甲说:“法老弟你好”,乙说:“英大哥你好”,甲说:“我国的货物在中国滞销了,肯定是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了,享有的侵华权益太少了,你能不能跟我去跟清政府提一下,要求重新修改一下条约”,乙说:“好呀!没问题”。甲说“如果清政府不答应怎么办?”,乙说“如果不行,咱们就联合发动战争。”两位同学表演完后,掌声不断地响起。课堂活跃了起来,大家学习的热情急剧高涨,情绪饱满,我因势利导,点出材料体现的中心意思。英国货物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①输入中国的商品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例如:钢琴、睡衣、睡帽、刀叉等。②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天然的抵抗力。(根本原因)③中国的老百姓太贫困了。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的老百姓不可能既购买鸦片,又购买商品。”侵略者在为战争找借口,美化其侵略行为。英法是欲壑难填,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随即向中国发动了战争。学生对材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 (2)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促进其积极投入学习。课的质量高低,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与否,而关键是能否“抓住”学生,让学生乐学,主动地学习,其结果可想而知。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努力探究、思考,根据课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例如:讲九·一八事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给大家唱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刚唱一句,还没有提问,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回答,歌曲讲述的是九·一八事变,我因势利导,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九·一八事变。学生被这种新颖、独特的导课吸引了,下面的课上得是既轻松又愉悦。我接着启迪学生的思维,日本为什么要向中国发动战争,为什么在1931年呢?问题抛出后,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分组讨论。有学生回答:“日本侵略中国是必然的,因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制定了大陆政策。”教师:“相当不错,大家掌声鼓励,为第二组加分。”我接着追问:“侵华是日本计划内之事,日本为什么选择在1931年发动呢?”课堂中的互动被推向了制高点,思维互动频率高了起来,课堂的氛围紧张、紧凑了起来,有学生回答:“因为日本是岛国,资源短缺、市场狭小,不向外扩张,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当时我及时给了点评,回答得不错,有这方面的原因,望大家积极思考,选择在1931年的原因是什么?另有学生回答:“我们组一致认为,选在1931年,是因为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觉得很欣慰,感觉学生太棒了,这种互动探究的课堂的确使双方受益匪浅。
(3)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需要套用现成的模式,根据课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新教材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在讲授知识时,有时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讲战争、文化时,直接讲授显得干巴巴的,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相反,利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明显不同。多媒体的视听并举、形象逼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课堂的时效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大有裨益。教学活动中“共鸣点”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随之增强了。
四、学会反思,学会及时修正失误。
1.教师要在教学中定好自己的位置。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不是简单的输送知识。在提问方面,问题应多样化、新颖化,具有启发性。倘若一味提出封闭式问题,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和无趣。没有反思的教学,不能称作上乘的教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反省,才能领悟教学、完善教学、提升教学。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认真分析,严肃对待,努力改进,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有质的飞跃。
2.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采取策略性的反馈。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参与到互动课堂中,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唤起学生足够的自信。在互动探究式教学法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课的进度缓慢,在学生讲解后,教师点拨重难点、疑点,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评价,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在以后的教学中的确应该引起注意。另有,对学生一定要有耐心、爱心,宽容学生的错误和失误,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严厉的批评。评价应该以鼓励性为主,评价手段应该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
3.教学中应注意思考。听了名师的课,我思考了很多,同样的课,别人上出来就有味道、有特色、有亮点。例如:在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不仅点拨了重、难点,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这节课想讲什么?要使我们明白什么道理?他能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俗化,最后一语点破,说我们生活中需要宽容,将历史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感觉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贴近生活。宗教改革的主导思想便是宽容。例如:在讲孔子思想的时候,仁和礼,延伸到今天讲和谐社会。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作为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活化、延伸,使得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快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不能理解为是最理想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化的方式,但可以相互借鉴。互动探究式教学也是如此。互动教学在理论上、实践上的不完善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相信互动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式,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将推动教学改革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宁文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7.
[2]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3:197.
[3]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高亚丽.“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刍议.教学与管理.2005(6):84-85.
[5]由田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内蒙古教育,2005(3):19-21.
[6]李如密,侯会美.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04(8):27-30.
[7]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互动探究 教学模式 思维互动 教学策略
所谓互动探究式教学是指将教师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与学相互促进,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杨振宁说:“过去的学习方法是别人探出来的,而现在的学习方法是自己亲自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同一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中的互动探究包括形式互动、信息互动、思维互动。
一、互动探究方式的主要优点
1.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愿学、乐学、独学。
2.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情趣,培养了探究能力。古人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互动探究教学实施后,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3.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时空。
4.互动探究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使课堂产生了互动,课堂走向了高效。
5.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6.互动探究教学真正做到了以教促学、以教导学,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摒弃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二、互动探究方式易出现的问题
1.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师生互动是一种非对称性互动。教师根据自己的计划作出反应,教师引导和控制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学生是被动的、被引导的。学生对教师采取服从的态度。教学互动中,师生互动多,生生互动少,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学生与教材的互动更少。
2.互动以传授固有的知识为主,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互动教学中,问题互动多,思维互动太少。
4.互动中多表现为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的互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依然未调动起来。
5.教学中,学生人数过多,互动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在教学中,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在所提问题上下工夫。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经思考便可脱口而出,均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改善课堂师生互动探究的策略
1.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课堂教学的改革卓有成效。给我最深刻的启示是:教学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应该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借鉴名校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必然会好转。
在实践中,多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切磋,多与学生交流,相信教学中的点滴思考对教师的教学大有益处。互动探究式教学便是如此,经历了出外参观学习和在本校进行的观摩教学后,感觉自己的教学思路顺畅多了,教学中棘手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对新课改的看法有所改变,并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课改,尝试课改,品尝新模式带来的喜悦。实践出真知,的确如此,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理论的丰富,对自己的教学来讲无异于锦上添花。教师应该及时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修养,完善自身教学。
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新课改顺利实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将新课改落到实处,与学生进行沟通大有必要。在我的调查中,有65℅的学生排斥新课改。认为新课改只是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课堂秩序混乱,最重要的是学不到东西,无法应对高考。学生有这样的反映并不奇怪,在互动探究式教学中,包括新课都是由学生讲授,教师仅是对疑点进行点拨。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接受能力自然有别,吃“夹生饭”的现象不难理解。
最初阶段,互动探究式课堂显得无序、无“质”,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的:1.课前的学案没有认真完成,导致新授课上束手无策。2.大多学生认为学生的讲解“含金量”不高,根本就不听讲。3.认为学生的讲解和课堂中的讨论太浪费时间,不如自己学习。4.对同学的讲解不认真倾听,更谈不上对问题的质疑。我认为一定要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确学习需要主动建构,主动探讨、相互协作。
3.营造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1)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参与。传统的课堂注重教师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师生间是简单的传输知识,学生的参与度从未被提上日程。新课改提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体会成功。
我在实践中改变了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的氛围,启迪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问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学生努力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完后,有两位同学走到了台前,模拟了当时英法两国的谈话:甲说:“法老弟你好”,乙说:“英大哥你好”,甲说:“我国的货物在中国滞销了,肯定是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了,享有的侵华权益太少了,你能不能跟我去跟清政府提一下,要求重新修改一下条约”,乙说:“好呀!没问题”。甲说“如果清政府不答应怎么办?”,乙说“如果不行,咱们就联合发动战争。”两位同学表演完后,掌声不断地响起。课堂活跃了起来,大家学习的热情急剧高涨,情绪饱满,我因势利导,点出材料体现的中心意思。英国货物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①输入中国的商品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例如:钢琴、睡衣、睡帽、刀叉等。②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天然的抵抗力。(根本原因)③中国的老百姓太贫困了。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的老百姓不可能既购买鸦片,又购买商品。”侵略者在为战争找借口,美化其侵略行为。英法是欲壑难填,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随即向中国发动了战争。学生对材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 (2)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促进其积极投入学习。课的质量高低,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与否,而关键是能否“抓住”学生,让学生乐学,主动地学习,其结果可想而知。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努力探究、思考,根据课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例如:讲九·一八事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给大家唱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刚唱一句,还没有提问,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回答,歌曲讲述的是九·一八事变,我因势利导,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九·一八事变。学生被这种新颖、独特的导课吸引了,下面的课上得是既轻松又愉悦。我接着启迪学生的思维,日本为什么要向中国发动战争,为什么在1931年呢?问题抛出后,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分组讨论。有学生回答:“日本侵略中国是必然的,因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制定了大陆政策。”教师:“相当不错,大家掌声鼓励,为第二组加分。”我接着追问:“侵华是日本计划内之事,日本为什么选择在1931年发动呢?”课堂中的互动被推向了制高点,思维互动频率高了起来,课堂的氛围紧张、紧凑了起来,有学生回答:“因为日本是岛国,资源短缺、市场狭小,不向外扩张,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当时我及时给了点评,回答得不错,有这方面的原因,望大家积极思考,选择在1931年的原因是什么?另有学生回答:“我们组一致认为,选在1931年,是因为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觉得很欣慰,感觉学生太棒了,这种互动探究的课堂的确使双方受益匪浅。
(3)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需要套用现成的模式,根据课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新教材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在讲授知识时,有时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讲战争、文化时,直接讲授显得干巴巴的,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相反,利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明显不同。多媒体的视听并举、形象逼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课堂的时效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大有裨益。教学活动中“共鸣点”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随之增强了。
四、学会反思,学会及时修正失误。
1.教师要在教学中定好自己的位置。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不是简单的输送知识。在提问方面,问题应多样化、新颖化,具有启发性。倘若一味提出封闭式问题,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和无趣。没有反思的教学,不能称作上乘的教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反省,才能领悟教学、完善教学、提升教学。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认真分析,严肃对待,努力改进,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有质的飞跃。
2.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采取策略性的反馈。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参与到互动课堂中,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唤起学生足够的自信。在互动探究式教学法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课的进度缓慢,在学生讲解后,教师点拨重难点、疑点,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评价,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在以后的教学中的确应该引起注意。另有,对学生一定要有耐心、爱心,宽容学生的错误和失误,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严厉的批评。评价应该以鼓励性为主,评价手段应该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
3.教学中应注意思考。听了名师的课,我思考了很多,同样的课,别人上出来就有味道、有特色、有亮点。例如:在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不仅点拨了重、难点,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这节课想讲什么?要使我们明白什么道理?他能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俗化,最后一语点破,说我们生活中需要宽容,将历史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感觉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贴近生活。宗教改革的主导思想便是宽容。例如:在讲孔子思想的时候,仁和礼,延伸到今天讲和谐社会。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作为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活化、延伸,使得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快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不能理解为是最理想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化的方式,但可以相互借鉴。互动探究式教学也是如此。互动教学在理论上、实践上的不完善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相信互动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式,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将推动教学改革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宁文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7.
[2]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3:197.
[3]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高亚丽.“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刍议.教学与管理.2005(6):84-85.
[5]由田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内蒙古教育,2005(3):19-21.
[6]李如密,侯会美.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04(8):27-30.
[7]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