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山,于我不啻是一部书,生活、工作在山区县的我读它读了近50年。
1964年10月,作为南昌市上山下乡知青中的一员,我被安置在资溪县的一个国营垦殖场(后为林场)。20余年问,除后期做过教师外,我干过营林工。种了些树苗,也当过伐木工。弱劳力的我,也亲手伐倒过数十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巨松和数百棵粗细不一的杉树与杂树(阔叶树)。栽树和砍树,对我来说,都是为了生活。说白一点,我“吃”的就是木头!
其实,那时全县“吃”木头饭的又何止是我们林业岗位上的人?
1987年,我被调入县史志办修县志,从林业分志史料中获悉:直到1980年,资溪每年的县乡财政和干群生活收入,90%以上源自于林业中的原木销售和极少量的林产加工。那时,我们这个省重点林业县,木材内销、外调和百姓烧柴等方面的林木消耗,每年都在10余万立方米以上。那个年代也造林,至今还遗留了几处当年所造的人工林,但据屡次的资源调查数据得知。那时历年来全县林木的生长量远远小于消耗量,森林覆盖率仅60%,且呈逐年下降之势。垦殖场(含林场)主要靠卖木头来勉强维持,曾被人揶揄为“啃吃场”。也难怪,刻板单一是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经营模式的通病,山区林业县的资溪,不“吃”木头又能吃什么呢?
峰回路转,青山有幸。1978年冬,改革开放启幕,资溪跟上共和国前进步伐,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全县人都在思索:靠山吃山的我们,还能继续像以前那样走专“吃”木头饭这一着棋吗?
可以自豪地說,30多年来,资溪人以大胆的探索和不懈的实践,交上了一份高分的答卷。
上世纪80年代初,不少资溪山里人走出大山,进城经商、务工,开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试水”。1987年,两位退伍军人在鹰潭开了一爿面包店,掘到第一桶金,于是各乡各村的农民们纷纷效仿,几年功夫全县12万人口中就有3万多人在全国乃至周边的俄、缅、越、泰等邻国开了数千家面包店,圆了不“吃”木头也能挣大钱的美梦。2007年,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还把资溪的农民面包师请去做客央视《小崔会客》。世代“吃”木头饭的资溪人昂扬地向世人宣告:不再“吃”祖宗留下的木头,我们活得更风光!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观念一新的资溪人大胆地利用世行低息贷款,大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林,将以往“吃”木头饭“后遗症”所致的数十万亩荒山秃岭全披上了绿装。近年在全县推行的林权制度改革,更是让广大林农吃了定心丸。他们放下伐木斧头,扛上造林锄头,一门心思地经营着完全属于自己的山林,踌躇满志地操持着自家的“绿色银行”。由此,资溪的林木蓄积量奇迹般地逐年增长,开始呈现出生长量大大超过消耗量的良性循环局面。
2002年,资溪县委、县政府认真审视县情,从保护、发展和利用本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出发。确立“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是年,资溪县断然地关闭了一大批消耗林木资源的企业,大幅度削减林木采伐量和袋装香菇产业。资溪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如今高达87.2%,雄居全省榜首。大力招商引资。引来海南、浙江、台湾等地客商来县兴办生态旅游产业。经过8年的努力,资溪的生态旅游日益兴旺。这种产业不冒烟,不污染,还给开发商以及县里的宾馆、餐饮、山货等诸多行业带来滚滚财源。游客带走的是开心和满足。却不带走资溪的一草一木。同时,资溪白茶、有机大米等生态农业也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资溪特有的生态优势正日益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资溪泸溪河乃信江源头,也即鄱阳湖上游。在全省兴起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热潮的今天,我再读青山,犹有余味在心头。
今日的资溪山更青,凝绿叠翠;水更绿,流碧滚玉。资溪人正是用科学发展观,赋予“靠山吃山”这句俗话全新的诠释。
责编 余扬
1964年10月,作为南昌市上山下乡知青中的一员,我被安置在资溪县的一个国营垦殖场(后为林场)。20余年问,除后期做过教师外,我干过营林工。种了些树苗,也当过伐木工。弱劳力的我,也亲手伐倒过数十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巨松和数百棵粗细不一的杉树与杂树(阔叶树)。栽树和砍树,对我来说,都是为了生活。说白一点,我“吃”的就是木头!
其实,那时全县“吃”木头饭的又何止是我们林业岗位上的人?
1987年,我被调入县史志办修县志,从林业分志史料中获悉:直到1980年,资溪每年的县乡财政和干群生活收入,90%以上源自于林业中的原木销售和极少量的林产加工。那时,我们这个省重点林业县,木材内销、外调和百姓烧柴等方面的林木消耗,每年都在10余万立方米以上。那个年代也造林,至今还遗留了几处当年所造的人工林,但据屡次的资源调查数据得知。那时历年来全县林木的生长量远远小于消耗量,森林覆盖率仅60%,且呈逐年下降之势。垦殖场(含林场)主要靠卖木头来勉强维持,曾被人揶揄为“啃吃场”。也难怪,刻板单一是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经营模式的通病,山区林业县的资溪,不“吃”木头又能吃什么呢?
峰回路转,青山有幸。1978年冬,改革开放启幕,资溪跟上共和国前进步伐,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全县人都在思索:靠山吃山的我们,还能继续像以前那样走专“吃”木头饭这一着棋吗?
可以自豪地說,30多年来,资溪人以大胆的探索和不懈的实践,交上了一份高分的答卷。
上世纪80年代初,不少资溪山里人走出大山,进城经商、务工,开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试水”。1987年,两位退伍军人在鹰潭开了一爿面包店,掘到第一桶金,于是各乡各村的农民们纷纷效仿,几年功夫全县12万人口中就有3万多人在全国乃至周边的俄、缅、越、泰等邻国开了数千家面包店,圆了不“吃”木头也能挣大钱的美梦。2007年,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还把资溪的农民面包师请去做客央视《小崔会客》。世代“吃”木头饭的资溪人昂扬地向世人宣告:不再“吃”祖宗留下的木头,我们活得更风光!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观念一新的资溪人大胆地利用世行低息贷款,大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林,将以往“吃”木头饭“后遗症”所致的数十万亩荒山秃岭全披上了绿装。近年在全县推行的林权制度改革,更是让广大林农吃了定心丸。他们放下伐木斧头,扛上造林锄头,一门心思地经营着完全属于自己的山林,踌躇满志地操持着自家的“绿色银行”。由此,资溪的林木蓄积量奇迹般地逐年增长,开始呈现出生长量大大超过消耗量的良性循环局面。
2002年,资溪县委、县政府认真审视县情,从保护、发展和利用本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出发。确立“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是年,资溪县断然地关闭了一大批消耗林木资源的企业,大幅度削减林木采伐量和袋装香菇产业。资溪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如今高达87.2%,雄居全省榜首。大力招商引资。引来海南、浙江、台湾等地客商来县兴办生态旅游产业。经过8年的努力,资溪的生态旅游日益兴旺。这种产业不冒烟,不污染,还给开发商以及县里的宾馆、餐饮、山货等诸多行业带来滚滚财源。游客带走的是开心和满足。却不带走资溪的一草一木。同时,资溪白茶、有机大米等生态农业也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资溪特有的生态优势正日益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资溪泸溪河乃信江源头,也即鄱阳湖上游。在全省兴起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热潮的今天,我再读青山,犹有余味在心头。
今日的资溪山更青,凝绿叠翠;水更绿,流碧滚玉。资溪人正是用科学发展观,赋予“靠山吃山”这句俗话全新的诠释。
责编 余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