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
[关键词]主题图 数学插图 图片教学 小学数学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书中色彩斑斓的插图往往很吸引学生。这些主题图画面生动精美,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利用好这些主题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孩子们喜欢教科书,喜欢学习数学。一年舂夏秋冬的孜孜以求,365个日日夜夜的不懈跋涉,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合理有效的用好主题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学生的特点,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
近10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上如果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调动不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教师无论有多大的能力和多高深的学问,最终的教学效果还是失败的。爱因斯坦曾经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教师。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教材的主题图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那么如何使静态教材动态化、趣味化,我觉得方法有以下几点:1、用活动挂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适时适当地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比多少,认识多些、少些”时,就可以把图中的小兔、小猪、木头、方砖、胡萝卜、苹果、小鱼等做成可随意摘取的,喜欢什么就比什么,想比谁就比谁,这正符合儿童心理,既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赋予画面以故事情节,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学习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时,我把主题图母鸡生蛋改为小故事“农场中的争吵”“听!他们在争吵什么:‘我生的蛋多。’另一只母鸡说,‘我生的蛋才多呢’。小朋友们快帮帮他们。”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出两个数28和26,并把比较的方法——呈现出来。此时他们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帮母鸡比较谁生的蛋多这件事中。3、利用多媒体,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止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的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的作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找出教材的不足,灵活的使用主题图
教材虽然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遵循学习规律由专家开发、编写而成的,但新教材受编写时间短的限制和地区差别,有些做法未曾在实践中检验,难免会产生各种操作问题。如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的编排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主题图,先出现两群羊,每群10只,使学生看出有20只羊,继而又来了8群羊,请学生估计有多少只羊。这部分内容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大得多,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老师们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老师们认为开始的主题图,如果10只一群、10只一群地出示,虽然有利于学生估数,但这样学生能很陕地十只、十只地数出羊群的只数是100,学生在后面数100个物体的个数时,就可能会受其影响十个、十个地数。而这样的数法,要比一个—个地数要高—个层次,因为数数的单位由“一”一下子变成了“十”。那么,怎样更有利于让学生把100以内的数逐个数出来,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昵?为此,为此,我在教学中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补充。(老师在课前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口头数到一百多,当然,这个数数只是唱数,要让学生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却有困难,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的数感的层次还比较低。)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请学生数出10个物品,感知10个物品是多大一堆,再数出20个物品,让学生感知20个物品是多大一堆,然后以10个一椎,20个一堆为参照物,估计自己那一袋物品大约是多少。
通过让学生实际数一数,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计的方法及策略,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然后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修改后的主题图:100只走来走去的羊,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只?然后让学生通过数验证估计的准确性,同学们很快发现一个一个数不行,因为羊总是走来走去,于是又想出了把羊赶进羊圈的方法进行数数,呈现了各种各样的数数方法,这样一来,既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培养了数感,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所以,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绝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动驾驭教材,合理调整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在使用教材时,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教材虽然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学的可用之“材”,除“教材”之外,其实还有周围的环境资源以及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我觉得可以结合两者来增删、组合、包装“教材”,使教材更有情趣化、生活化。
总之,要合理有效的用好主题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同时教师就必须反复研究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适应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主题图 数学插图 图片教学 小学数学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书中色彩斑斓的插图往往很吸引学生。这些主题图画面生动精美,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利用好这些主题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孩子们喜欢教科书,喜欢学习数学。一年舂夏秋冬的孜孜以求,365个日日夜夜的不懈跋涉,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合理有效的用好主题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学生的特点,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
近10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上如果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调动不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教师无论有多大的能力和多高深的学问,最终的教学效果还是失败的。爱因斯坦曾经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教师。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教材的主题图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那么如何使静态教材动态化、趣味化,我觉得方法有以下几点:1、用活动挂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适时适当地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比多少,认识多些、少些”时,就可以把图中的小兔、小猪、木头、方砖、胡萝卜、苹果、小鱼等做成可随意摘取的,喜欢什么就比什么,想比谁就比谁,这正符合儿童心理,既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赋予画面以故事情节,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学习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时,我把主题图母鸡生蛋改为小故事“农场中的争吵”“听!他们在争吵什么:‘我生的蛋多。’另一只母鸡说,‘我生的蛋才多呢’。小朋友们快帮帮他们。”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出两个数28和26,并把比较的方法——呈现出来。此时他们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帮母鸡比较谁生的蛋多这件事中。3、利用多媒体,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止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的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的作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找出教材的不足,灵活的使用主题图
教材虽然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遵循学习规律由专家开发、编写而成的,但新教材受编写时间短的限制和地区差别,有些做法未曾在实践中检验,难免会产生各种操作问题。如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的编排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主题图,先出现两群羊,每群10只,使学生看出有20只羊,继而又来了8群羊,请学生估计有多少只羊。这部分内容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大得多,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老师们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老师们认为开始的主题图,如果10只一群、10只一群地出示,虽然有利于学生估数,但这样学生能很陕地十只、十只地数出羊群的只数是100,学生在后面数100个物体的个数时,就可能会受其影响十个、十个地数。而这样的数法,要比一个—个地数要高—个层次,因为数数的单位由“一”一下子变成了“十”。那么,怎样更有利于让学生把100以内的数逐个数出来,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昵?为此,为此,我在教学中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补充。(老师在课前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口头数到一百多,当然,这个数数只是唱数,要让学生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却有困难,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的数感的层次还比较低。)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请学生数出10个物品,感知10个物品是多大一堆,再数出20个物品,让学生感知20个物品是多大一堆,然后以10个一椎,20个一堆为参照物,估计自己那一袋物品大约是多少。
通过让学生实际数一数,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计的方法及策略,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然后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修改后的主题图:100只走来走去的羊,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只?然后让学生通过数验证估计的准确性,同学们很快发现一个一个数不行,因为羊总是走来走去,于是又想出了把羊赶进羊圈的方法进行数数,呈现了各种各样的数数方法,这样一来,既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培养了数感,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所以,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绝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动驾驭教材,合理调整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在使用教材时,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教材虽然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学的可用之“材”,除“教材”之外,其实还有周围的环境资源以及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我觉得可以结合两者来增删、组合、包装“教材”,使教材更有情趣化、生活化。
总之,要合理有效的用好主题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同时教师就必须反复研究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适应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