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递进重指导,步步为营学选材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育学生的习作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肩上的重任,因为习作是检验学生语文文字运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可是很多学生却深深害怕习作,原因之一是学生常常感到“无米可炊”。那么是真的“无米”还是不知如何“选米”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我们教师很多时候在“无米”上颇下功夫——指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可是在“选米”上却用心不多。其实选材是学生习作中要着重思考和学习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习作质量的高低,也是体现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核心要素。下面以习作指导课《我熟悉的人》为例,谈谈教师要怎样想方设法寻求各种策略,拓展学生的选材思路,为下笔打下基础。
  一、课前谈话
  师:老师第一次来到百泉小学,第一次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你猜老师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很高兴。
  生:很紧张。
  生:老师一定和我们一样很兴奋。
  师:你们说的这些心情,老师的确有。那种紧张、兴奋的心情犹如面对一次“相亲”。
  (大多数学生惊疑地望着教师,一部分学生忍不住偷偷笑出声来)
  师:你刚才听了老师的话,在偷笑。为什么?
  生:相亲是大人的事情,老师不可能跟我们小孩子相亲的啊!
  生:老师的意思是说,跟我们认识就像相亲一样。
  师:老师的想法跟你一样,我们到这里来和你们第一次见面,认识了许多大朋友、小朋友,就好像是一场“相友会”。而你们用这样灿烂的笑容迎接今天所有的客人,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一种见到亲人的感觉,那何尝不是一种特别的“相亲”呢?
  师:现在请你赶快转过头去看看台下的老师,你一冲眼看过去,哪一位老师让你有一种熟悉的亲切的感觉?
  (学生现场和听课老师自由认识、交流)
  (评析:这个课前交流出于两点考虑:其一,对于一群从未见过面的师生来讲,要进行融洽生动的课堂交流,前提是必须尽快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其二,巧妙的课前交流不是随意轻率的插科打诨,而是暗含了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意图或思考。本次习作课是写“熟悉的人”,这个熟悉的人很可能只是作者本人熟悉的,而不是读者熟悉的。对于读者来说,读一篇文章就是认识一个人。作者表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读者对这个“人”的熟悉程度。故而,在这里展示了教师对写人作文的思考——每一次习作都是认识他人、熟悉他人的特殊过程。)
  二、照片导入
  师:好,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几位朋友,你们认识吗?
  (课件依次出示该班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照,生纷纷欣喜地叫出了老师、同学的名字)
  师:这些都是你们认识的朋友,我们也很想认识。能不能用一两句很简单的话介绍你的老师或者同学?
  生:做事很严格又很爽快的杨老师。
  生:欣儒是踢毽子小能手。
  生:爱撒娇的潇潇。
  生:美若天仙的朱老师。(众生哄笑)
  生:吃货金老师。
  ……
  师:看来我们身边的老师、同学都各具特色,可谓各型各款啊!
  (评析:借助照片把教师、学生平时生活中不太见到的一面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一方面迅速勾起了学生的生活记忆,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立体地去了解身边熟悉的人,同时也帮助学生打开选材的视角。特别是当平时正襟危坐的教师生活化的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学习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这也是一种“读者意识”的体现。这样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兴致,通过图片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朋友的突出特点,语言幽默、趣味横生,使学生明白习作材料的选择标准,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学习效果。)
  三、选择典型
  师:刚才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朋友,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我的朋友,这个人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课件出示朋友的4个素材:① 一次,叔叔读了一本故事书,他能一字不落地记下来。②又一次,他能轻松说出我五年前穿过的一件衣服的颜色。③ 另一次,叔叔記住了我昨天说过的一句话。④有一幅地图,叔叔只看了一遍,就能一点儿不差地画下来。)
  生:叔叔有超强的记忆力。
  生:记性超好。
  师:从这四件事情中,我们感受到了叔叔的记忆力超群。现在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要做做数学中的减法题:若是请你删掉一件不是那么说明叔叔记忆力超群的事,你觉得可以删哪件?谈谈理由。
  生:我觉得可以删掉第三件,昨天说过的一句话,一般的人都会记住。
  生:我也会记住昨天的一句话,这不是很难的事情。
  师:有道理,记住一个人说的某一句话并不是太难。好,那我们就把这件事去掉。(课件动画删除第三件事)
  师:现在请大家继续做减法题,如果再删除一件事,你还会选哪一件?
  生:我觉得第二件可以删去,因为回忆衣服的颜色并不很难,如果这件衣服的颜色很特别就更容易记住了。
  生:我也能回忆起上个星期我们班主任老师穿了哪些颜色的衣服。(生哄笑)
  师:是呀,如果是这种鹅黄、嫩青的颜色就很好辨认。(课件动画删去第二件事)
  师:刚才的“删除”,我们不是随便进行的,这说明你们“选择”什么留下、什么删除,是有标准的,那标准是什么呢?(板书:选择)
  生:独特的。
  生:特点突出的。
  生:有特色的。
  (师顺势板书:特别的、突出的)
  (评析:高段学生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典型的材料一直是个重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选择合适的典型材料的思维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突破的教学难点。教师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策略,通过在“语文课中做数学题”这一陌生化的教学策略,在减一减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在相互比较中,选择突出的、特别的材料是我们选材的重要思考点。)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完成的习作导图,先独立思考,看看自己的材料有哪些是可以删去的。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汇报,向组员们说说删除这几件事例的理由。
  (学生合作学习:对每位成员的“删除”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全班交流: 教师借助投影仪讲评一学生的导图)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的导图,看看他删除了哪两件事情,选择留下了什么。
  生:我写的是我们班的辛宇宸,他的特点是顽皮淘气。我选取的事例是抓虾时被虾钳了一下、爬树淘鸟蛋摔了个四脚朝天、在树林里“桃园三结义”、钓鱼的时候鱼钩被咬走了。我删掉的是1、3两件事。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钓虾、“桃园三结义”是我们男同学经常做的事情。我就把这两件事删掉了。
  师:哦,同学们有没有听明白,潘天扬同学把哪类事情删掉了?把哪类事情保留下来了?
  生:把我们经常做的事情删掉了,把不太发生的又很特别的事情保留下来了。
  生:把好玩的事情留下来了。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得出了做这道“减法题”的秘诀就是:把不太发生的事情留下。
  师: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桃园三结义”这件事情中辛宇宸同学跟树林中的哪棵大树结义? 跟树林中的哪只小动物结义? 同学们觉得这件事减还是留?
  生: 我觉得应该留下。这件事很好玩啊!
  生:我也觉得应该留下,这样的事情很特别又很好玩。
  师:看样子我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并非是随便选的,而是要选特别的事例留下。
  (评析:教师设置思维导图,先让学生前置性选材,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做减法”的方式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材料。通过“初次选材”帮助学生领悟选材的基本要诀:选择不太一样的材料。更妙的是教师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材料“桃园三结义”,引导学生感受材料的特殊性,让学生再一次领悟:材料比较特别的、不太一般的,将是我们选材时优先考虑的。在这样删减、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逐步体会“选材”的奥妙,教学策略可谓精妙,点拨可谓精巧。尤其是前置性作业设计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既简洁又有效,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思考过程。)
  四、例文拓展
  师:刚才我们从四件事情中选出了两件更加合适的。 接下来快速读读《我的朋友容容》,这个故事讲了关于容容的哪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我们看出了容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先独立快速读故事,3分钟后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填写导图。
  (生合作讨论填写导图)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填写的表格,故事中写了哪两件事情?
  (生匯报:故事写了容容送报纸没有送成哭了和给叔叔寄信两个故事)
  师:同学们对发生在容容身上的两件事情都看法一致。但是老师发现对“容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大家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有的小组写“助人为乐”,有的小组写“忠于职守,有两个小组写了“天真可爱”。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写“助人为乐”,因为容容去帮忙送报。
  师:嗯,有道理。关于这一点我们大家都没有意见。但是为什么有两个小组认为是“天真可爱”呢?我们请这个小组来说说意见。
  生:我们小组觉得容容寄信的时候寄了一封树叶信,很可爱。
  师:同样的材料同样的人物,你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老师相信你们都有各自的道理。让我们来看看文章的作者——作家任大霖先生自己是怎么想的。 (出示补充材料)
  师:看了作者自己的看法,你们认为容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生:很可爱啊。
  师:同样是这两件事,在三岁的容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三岁孩子的天真可爱。如果这两件事情发生在老师身上,你们会怎么看?
  生:可笑,因为这样子感觉你很幼稚。
  生:我会觉得老师这样子很傻。
  师:那么你们发现,在选择写作素材的时候,还有什么秘诀呢?(板书:年龄、身份、性格、脾气)
  (评析:“选材”是决定习作优劣的关键因素,也是现在很多孩子习作过程中一直困扰的问题,为了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深刻思考选材的方法,教师推出一篇补充材料,让学生再一次感受“选材”时的思考过程:材料是否典型还应结合人物的年龄特征、身份等因素。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种选材的方法,教师同样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先让学生梳理材料,再适时根据课堂生成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在学生辩驳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引用原文中作者的一段话,触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第三次感受选材的奥妙:同样的材料在不同年龄的人的身上,体现的特点不一样。也就是说选材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人物的特殊性。这一流程中,教师不同于上个环节中的“减法”,而是采用“冲突法”传授选材的秘诀,设计可谓别具匠心。)
  五、修改练笔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看看你的事例,如果原来的事例不合适,试着重新选择,并且思考一下,如何处理你最感兴趣的那件事,并补充修改思维导图中的方框。
  (生自主修改)
  师:请同学们看看修改后的素材有什么不同,下节课我们将根据修改后的思维导图写一写这些故事。
  (评析: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一以贯之地采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处理材料。选材的精妙之处不是孩子一眼就能看出的,需要教师步步推进,逐步深化教学。)
  习作之选材犹如做衣之选料,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做什么衣服选什么料子”,更要善于帮助学生领悟“巧妙选料”的奥妙。在本课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加减法这些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习作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四选二”到“二选精”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习作材料不在于内容之高大上,而在于选择之小和真、用法之妙和巧,由此走进精妙选材的大门。
  (浙江省杭州维翰学校 310000)
其他文献
【教材解读】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绘以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之间的纯美动人的故事。全文构思活泼生趣,情节发展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文章起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单句成段,言语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这棵小柳树和小枣树
【摘 要】问题是触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利用探问课题、追问秘妙、叩问思辨等策略,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提问—解决—追问—再解决”的循环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关键词】提问能力;学习活动;策略  问题是触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杨再隋教授说过:“发现问题比解答问题更有价值!”然而,课堂上常常呈
【设计意图】  对于小学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任务要求主要有:一是寻找信息,学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二是解释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阅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三是思考文本的内容,要求阅读者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相联系,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即怎
【背景分析】  《海底世界》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10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介绍海底知识为主的科学小品文,被选入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以“总分”的构段方式,抓住海底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生动有趣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图,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示范性教学。  学习这种特殊的文体,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初
所谓“节点”,是指通信传送网络中的交叉连接点,业务分插交汇点,网络管理系统的切八点,信号功率的放大点和传输中数字信号的再生点。有了节点,网络才可运营管理,对用户的服务也是通过节点进行的,盈利是通过节点获得的,节点的经济性能将直接影响到网络的经济性能,而新技术的开发一般体现在新的节点设备的开发和应用上。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也好比通信网络,有教学板块的连接、师生情感的交汇、重难点破解的切入、知识技能价值
【摘 要】要改变习作教学现状,可借鉴运动软件“咕咚”的运营策略:调整要求,降低门槛;搭建平台,分层练习;有效激励,加强反馈。这些措施能减轻师生负担,使学生真正爱上习作。  【关键词】习作教学 门槛 平台 标杆  “咕咚”是一款运动软件。笔者使用“咕咚”近一年,效果显著。是什么让懒于锻炼的人爱上运动?我们能不能学习它的策略,让害怕习作的学生也爱上习作?经过尝试,答案是肯定的。  一、习作要求:降门槛
【摘 要】传统蒙学通过诵读韵文帮助儿童识字,这对如今的识字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教学部编本教材中的韵文识字课文时,教师可汲取传统蒙学的经验,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定向积累词语,借助想象入境,通过联想识字,巧用生成拓展,并引入自编教材,利用词串、字族和成语,延续学生的识字热情。  【关键词】蒙学 韵文 识字教学  传统蒙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教育的统称,其主要的识字方法是读书识字(
学期期末,我区五年级语文期末测验里有一道关于《将相和》的课内阅读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文中的这个细节写得如何?说说你的意见与理由。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学生的回答大致分成两派。绝大多数是“赞成派”:这个细节写得好,写出了蔺相如的动作;细节描写得详细,说明蔺相如拼了命也要保护好璧,也写出了蔺相如为国效力的决心。“反对派”势单力薄,他们认为细节写得不好,写得太简单,字数少
【设计意图】  五年级上册的《我的心爱之物》,要求学生围绕心爱之物,就其样子、来历及心爱缘由展开描写,并能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学生的“心爱”,就其认知而言,会等同于“喜欢”,所以,对“心爱”内涵的解读和擦亮,需要进一步深挖和唤醒。比如那些背后的来历和故事,比如那些温暖的回忆和情感,比如自己表达心爱的行动和方式,这是心爱之物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所在。本课教学试图依托“素材支架”,适度打开学生对
在苏教版教材中,五年级上册《习作7》中有一个习作题目是《有趣的一次实验》,要求写出“有趣”;六年级下册《习作4》中也提出写“有趣的一次实验”,要求既写出趣味,又写出实验经过、结果。两篇作文都是“趣”字当先,极好地诠释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念。有了“趣”,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全神贯注,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状态,个中妙趣才会在笔下恣意流淌。  笔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