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新課标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现在新课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是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们越来越重视将数学实践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深化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
案例描述:
笔者在执教“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一课中设计的活动是:让学生借助小棒或计数器进行自主探索,然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在比较中提炼出“先算40-30=10,再算10 5=15”的口算方法及步骤。
在第一次执教中,所有学生的活动都是统一跟老师进行,完全由老师引领,先摆小棒再拨计数器最后说算理,这样设计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有利于打基础,但对好一点的学生可能层次就有点低了,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体现分层教学。
在第二次执教中,这一环节就放开了一些,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素材,体现了分层教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
教学片段一:探索45-30的计算方法
1.摆小棒理解算理
①请小朋友们在桌上摆出45根小棒,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②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现在要减去30,也就是要从45里面拿走?
③请小朋友们从桌上的小棒中拿走30(学生操作)。
④先请几个小朋友说说是从哪一部分里拿走30的,又是怎样算的?
2.在计数器上拨珠理解算理
①师:请小朋友在你们的计数器上拨出45,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②想一想,减去30,在计数器上应怎样拨呢?在哪一位上拨去几颗珠子呢?
③谁愿意上来拨给大家看看?告诉大家,你是在哪一位上拨去了几颗珠?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去3颗珠吗?
笔者原以为活动流程跟着老师走,这样老师可以很好地掌控课堂,每一步怎么走都在老师的心中,但是这样的课堂不够放开,薄弱的学生基础打得是很好,但对好一点的学生层次就有点低,没有体现分层教学,并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自然生长。
教学片段二:探索45-30的计算方法
师:小朋友们,我们有小棒和计数器两种不同的教学用具,现在大家可以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学生活动,师巡视,然后反馈。
反馈一:摆小棒理解算理
①首先我们请选择摆小棒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操作)
②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现在要减去30,你是怎么拿走30根的?
反馈二:在计数器上拨珠理解算理
①师: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②减去30,在计数器上你是怎样拨的,你是在哪一位上拨去几颗珠子呢?
③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去3颗珠呢?
④看着计数器拨珠的过程,你能说说怎么算吗?
反馈三: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说算式
在探究45-30的计算方法时,首先让学生借助小棒或计数器进行自主探索,然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在比较并提炼出“先算40-30=10,再算10 5=15”的口算方法及步骤后,借助直观,在对比中体会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减的原理,巩固计算方法。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是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活动,笔者经过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经验:
案例反思:
一、数学实践活动能够支持学生的学习
“新三学”课堂教学研究具体包括三个内容维度的研究,即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低年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如何“支持学生的学习”呢?那就要求我们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基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来设计教学,从而促进低年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来说,经验的积累是有限的,所以执教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老师的引导,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使他们理解了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最后反馈的时候教师先反馈摆小棒再计数器最后算式,这样的设计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算理。
二、根据儿童的需要设计活动
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小学生在操作时,手指尖的触觉引起的刺激能迅速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兴奋的前提下,产生积极思维的欲望。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不是做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活动适合所有的学生,更不是每个人的动作都要求一致,不同的操作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也是分层教学。
在第二次执教中,笔者体现分层教学,巧妙地铺设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基础好的学生可能直接就会说算理;其次,中等层次的学生可能选择了拨计数器,最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直接用摆小棒,因为摆小棒最直观。数学活动如何呈现,也是一门艺术。呈现的方式正确,学生不仅不会一头雾水,还能受到启发,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促进低年段学生数学思维的自然生长。
新課标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现在新课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是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们越来越重视将数学实践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深化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
案例描述:
笔者在执教“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一课中设计的活动是:让学生借助小棒或计数器进行自主探索,然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在比较中提炼出“先算40-30=10,再算10 5=15”的口算方法及步骤。
在第一次执教中,所有学生的活动都是统一跟老师进行,完全由老师引领,先摆小棒再拨计数器最后说算理,这样设计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有利于打基础,但对好一点的学生可能层次就有点低了,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体现分层教学。
在第二次执教中,这一环节就放开了一些,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素材,体现了分层教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
教学片段一:探索45-30的计算方法
1.摆小棒理解算理
①请小朋友们在桌上摆出45根小棒,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②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现在要减去30,也就是要从45里面拿走?
③请小朋友们从桌上的小棒中拿走30(学生操作)。
④先请几个小朋友说说是从哪一部分里拿走30的,又是怎样算的?
2.在计数器上拨珠理解算理
①师:请小朋友在你们的计数器上拨出45,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②想一想,减去30,在计数器上应怎样拨呢?在哪一位上拨去几颗珠子呢?
③谁愿意上来拨给大家看看?告诉大家,你是在哪一位上拨去了几颗珠?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去3颗珠吗?
笔者原以为活动流程跟着老师走,这样老师可以很好地掌控课堂,每一步怎么走都在老师的心中,但是这样的课堂不够放开,薄弱的学生基础打得是很好,但对好一点的学生层次就有点低,没有体现分层教学,并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自然生长。
教学片段二:探索45-30的计算方法
师:小朋友们,我们有小棒和计数器两种不同的教学用具,现在大家可以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学生活动,师巡视,然后反馈。
反馈一:摆小棒理解算理
①首先我们请选择摆小棒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操作)
②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现在要减去30,你是怎么拿走30根的?
反馈二:在计数器上拨珠理解算理
①师: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②减去30,在计数器上你是怎样拨的,你是在哪一位上拨去几颗珠子呢?
③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去3颗珠呢?
④看着计数器拨珠的过程,你能说说怎么算吗?
反馈三: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说算式
在探究45-30的计算方法时,首先让学生借助小棒或计数器进行自主探索,然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在比较并提炼出“先算40-30=10,再算10 5=15”的口算方法及步骤后,借助直观,在对比中体会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减的原理,巩固计算方法。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是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活动,笔者经过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经验:
案例反思:
一、数学实践活动能够支持学生的学习
“新三学”课堂教学研究具体包括三个内容维度的研究,即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低年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如何“支持学生的学习”呢?那就要求我们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基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来设计教学,从而促进低年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来说,经验的积累是有限的,所以执教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老师的引导,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使他们理解了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最后反馈的时候教师先反馈摆小棒再计数器最后算式,这样的设计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算理。
二、根据儿童的需要设计活动
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小学生在操作时,手指尖的触觉引起的刺激能迅速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兴奋的前提下,产生积极思维的欲望。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不是做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活动适合所有的学生,更不是每个人的动作都要求一致,不同的操作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也是分层教学。
在第二次执教中,笔者体现分层教学,巧妙地铺设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基础好的学生可能直接就会说算理;其次,中等层次的学生可能选择了拨计数器,最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直接用摆小棒,因为摆小棒最直观。数学活动如何呈现,也是一门艺术。呈现的方式正确,学生不仅不会一头雾水,还能受到启发,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促进低年段学生数学思维的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