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汲取其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滋养学生的心田,促其茁壮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材 健康人格
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一位负责任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是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平时的教学我们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重视甚至忽略了教给学生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学校各科教育都有育人的任务,但是和育人关系最紧密的还是语文。毕竟,三角函数、电磁力里都没有爱,没有喜怒哀乐,没有思想感情而言,独语文篇篇有情!显然,作为语文教育者只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是不够的,只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是不够的。语文与育人可以说是学校各科教育与育人关系最密切的。
而所谓的健康人格就是指完美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统一。它是通过长期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使学生个体形成一种不受外界干扰而改变的、内在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恰是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并值得学生享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文以载道”,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原则。于中学生而言,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他们处在从未成熟的少年期向逐渐成熟的青春期过度转换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内心世界孕育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致使一些中学生陷入心灵困惑而不能自拔的境地。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而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从而做事容易冲动。正是因为中学生的情感世界的丰富且容易外露。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地调动学生情感,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这样,就能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和“乐学”的情境。正是在这种情景中,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这种情景的长期感化和熏陶,逐渐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从而培养并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善于汲取其精华,作为育人的营养。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含义深沉的文字,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情感,让丰富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以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
显然,语文教学中体现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而中学阶段则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教育学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稳定的心境去面对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素质,以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亲情、友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爱国情等高级情感。当然,这些情感的引导不是老师解说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感悟的。比如,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背影》中去感悟朱自清与父亲的温暖亲情,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感受执着的爱情,从“高山流水”中体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纯洁友情,以及杜甫的家国之忧,余光中的故乡情结,辛弃疾的志士之悲……具有美好情操的他们,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人格培养的最佳教材。
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做好向导,善于点拨,再经过学生反复解读,咀嚼回味,思索品味,久而久之,必能让美好的情操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学生心田。这样,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收获,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了培养。
要知道,课文的赏析只是一种方法,品位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俗语有云:“生活处处皆学问”,这学问其实就是语文平时教学中讲给学生的为人处世的生活哲理。因此,我们应充分发动学生去感受、去领悟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大课堂,在社会中去体会百味人生,去发现身边的“美”。这也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要知道,它对于启迪智慧、强健体魄、形成优良品德以及提高劳动技能都有着其他教育所不能包含、替代的积极作用。此时,人的各项心理活动都处于一种极自由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它可以使人的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可以使人的身心结构更趋于完美和谐,从而达到我们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基本要求。
总之,学校应当把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而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意识,加强健康人格的培养,以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最终成为21世纪中国前进道路上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四川省富顺第一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材 健康人格
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一位负责任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是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平时的教学我们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重视甚至忽略了教给学生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学校各科教育都有育人的任务,但是和育人关系最紧密的还是语文。毕竟,三角函数、电磁力里都没有爱,没有喜怒哀乐,没有思想感情而言,独语文篇篇有情!显然,作为语文教育者只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是不够的,只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是不够的。语文与育人可以说是学校各科教育与育人关系最密切的。
而所谓的健康人格就是指完美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统一。它是通过长期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使学生个体形成一种不受外界干扰而改变的、内在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恰是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并值得学生享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文以载道”,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原则。于中学生而言,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他们处在从未成熟的少年期向逐渐成熟的青春期过度转换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内心世界孕育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致使一些中学生陷入心灵困惑而不能自拔的境地。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而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从而做事容易冲动。正是因为中学生的情感世界的丰富且容易外露。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地调动学生情感,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这样,就能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和“乐学”的情境。正是在这种情景中,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这种情景的长期感化和熏陶,逐渐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从而培养并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善于汲取其精华,作为育人的营养。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含义深沉的文字,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情感,让丰富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以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
显然,语文教学中体现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而中学阶段则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教育学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稳定的心境去面对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素质,以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亲情、友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爱国情等高级情感。当然,这些情感的引导不是老师解说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感悟的。比如,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背影》中去感悟朱自清与父亲的温暖亲情,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感受执着的爱情,从“高山流水”中体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纯洁友情,以及杜甫的家国之忧,余光中的故乡情结,辛弃疾的志士之悲……具有美好情操的他们,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人格培养的最佳教材。
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做好向导,善于点拨,再经过学生反复解读,咀嚼回味,思索品味,久而久之,必能让美好的情操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学生心田。这样,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收获,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了培养。
要知道,课文的赏析只是一种方法,品位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俗语有云:“生活处处皆学问”,这学问其实就是语文平时教学中讲给学生的为人处世的生活哲理。因此,我们应充分发动学生去感受、去领悟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大课堂,在社会中去体会百味人生,去发现身边的“美”。这也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要知道,它对于启迪智慧、强健体魄、形成优良品德以及提高劳动技能都有着其他教育所不能包含、替代的积极作用。此时,人的各项心理活动都处于一种极自由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它可以使人的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可以使人的身心结构更趋于完美和谐,从而达到我们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基本要求。
总之,学校应当把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而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意识,加强健康人格的培养,以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最终成为21世纪中国前进道路上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四川省富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