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家庭伦理叙事与女性困境书写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th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国民妹妹”张子枫领衔主演的剧情电影《我的姐姐》成为2021年清明档的一匹黑马,10天票房突破6亿元。作为一部刻画女性成长历程的非商业电影,《我的姐姐》以性别议题作为叙事切入点,在现实社会环境背景下,以细腻的叙事手法展现了现实的复杂、命运的无奈、自我的抗争与亲情的修复等议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共情性,对“文艺片如何深入大众”这一话题实现了一次成功的范例呈现。
  该片由殷若昕导演,游晓颖编剧,张子枫、肖央、朱媛媛等共同主演。片中,张子枫饰演不受父母关照、独立的姐姐安然。在安然幼时,父母想生二胎便让她扮成瘸子,被寄养在姑姑家。安然上了大学后,父母生下了弟弟,二人谋面不过数次,虽有血缘相连,却十分生疏。安然以经济独立的形式自以为走出了家庭的羁绊,但当父母在车祸中双双丧生的意外来临后,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独立生活成为摆在安然面前的选择题。影片表现了安然如何从一个极端的女性角色慢慢平和的故事,以朱媛媛饰演姑妈这样一个上一辈“姐姐”的角色为对照,塑造了一种真实的日常化戏剧情境。影片的结局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其所真正关注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女性的身份困境以及对女性个体价值的深刻思考。
  一、“家国同构”模式下家庭伦理的社会化倾向
  近代以来,伴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国的女权运动开始兴起,废除缠足、提倡女学等社会政策与风气使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当女性不再受“三寸金莲”等封建糟粕观念的束缚,她们开始迈出房门,走向社会。“家庭”曾经作为一个封闭场所代表着束缚女性的叙事空间,“娜拉”们的出走代表着一种性别意识的觉醒。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是严格分开的,只有公共空间属于政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合理化和正常化,大多数女性囿于私人领域而无关公共政治。但是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以及利益的不断分化,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维持二元对立的基础上被迫接受多元结构重组。”[1]社会结构的革新为女性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参与政治提供了必要基础。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也开始在社会上扮演更多的角色。女性不仅是妻子与母亲,同时也是医生、律师、教师等,在每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提出,“女性气质是社会的产物”[2],将社会性别理论带入大众视野。在社会性别视域下,女性开始追求并嘗试获得性别正义的政治哲学基础——平等,女性要求在社会上获得同等的权利、资源和机会。
  纵观安然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明晰的女性成长路线。为了获得生育二胎的资格,父亲让安然扮成瘸子。安然穿着漂亮的红裙子在房间跳舞,被他人意外看到后,遭到了父亲的暴打。“瘸子”暗喻着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缠足,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个体的自由行动能力;而女性之足与红裙子都是欲望的象征,代表着女性自我意识的朦胧觉醒。父亲质疑安然“为什么要穿红裙子”充满了传统父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带有强烈控制意味的凝视——将女性看作是男性的附属品。后来父母将安然送到姑妈身边成长,在看似稳定的成长环境里,安然“被表哥当沙包打,被姑父看洗澡”,尽管受到了同为女性的姑妈的保护,安然依然无法在一个拥有自我话语权的空间内实现自我价值。安然的独立同样是一条女性争取自身权利和地位的抗争之路。她报考了北京医学院的临床专业,想要离开家乡,通过自我学识与能力寻找新的环境,却被父母偷偷改了志愿,留在了川内医学院学习护理专业。父母阻断了安然自我实现的路径,强制性让她留在易于管控的家庭语境下。“父权制的核心包含了对女人平等的公共权力的否定,这种否定来自于父权制时代的物质与意识形态遗产,逡巡不去的男性权利的封建残余。”[3]安然的父母通过剥夺安然作为女性的社会身份实现对她的性别压迫。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安然养成了果敢坚韧的性格,她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以抗争的方式维护自我,努力证明个体的存在价值。
  在影片所建构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中,安然一直处于一种“失语”的地位,但她从未向这种“失语”妥协,一直在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她充分的自我肯定,以对抗社会与家庭企图对其社会身份所进行的消解。在医院里,安然是一名护士,但她敢于对开错了药品剂量的医生说“下次注意”,敢于对患有孕期子痫的孕妇家属提出终止妊娠的建议,敢于质问看不起她的人“当护士怎么了”。安然拼命想要离开家乡,考研去北京,因为在这里没有人重视她,她所渴求的是一个能够肯定自我存在价值的社会环境。反观安然的弟弟安子恒,在娇生惯养中长大,他说“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这充分表明了他俩在家庭环境中地位的截然不同。安然一家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研究样本或一个微缩式隐喻,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所承受的不公待遇和被边缘化的现实处境被体现出来。在这种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下,家庭伦理成为一个更加社会化的议题。《我的姐姐》便是影像面对整个社会所发出的呐喊。
  二、女性的生存价值:从“为他”到“为我”
  五四时期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象征着对整个传统父权体系的质疑,女性群体由此从历史的缝隙中获得喘息的机会,“从物体变成主体,从他人的‘他人’变成自己”[4],女性话语权在整个社会上得以被重新审视。在这一阶段的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对自己作为个体和作为他者而存在的意义产生了质疑。庐隐在《何处是归程》中塑造了沙侣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她在婚后一直被家庭琐事缠身,不禁发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结婚,生子,做母亲……一切平淡的收束了,事业志趣都成了生命史上的陈迹”[5]的疑问与感叹。女性意识自觉后,女性即将面对的是更加残酷的现实困境。女性对权利的争取并非是线性的前进,在动荡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战争的压迫下,女性主义被当作个人主义的体现;在一切为了国家与前线的号召下,刚刚一只脚踏出房门的女性又走回了家庭,女性意识也再次被历史的浪潮推向社会的边缘。女性回归了家庭,成为母亲、妻子、姐姐等,承担起为他人人生助推的角色。   《我的姐姐》直触社会发展中一直无法被根除的“重男轻女”观念,并且予以了各种视角与维度的展现,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塑造了姑妈这一悲剧式人物形象。其悲剧性在于一生都处于“为他”的困境之中,在没有足够反抗意识中逐渐麻木,在成年后成为了新的“压迫者”,反复向安然灌输“你是姐姐,就该养弟弟”的观念,甚至以不正当手段阻止领养家庭对弟弟的领养。通过姑妈自己讲述小时候看到母亲偷偷给弟弟喂西瓜,并说“快点吃,别让姐姐看见了”的不公待遇,可以瞥见姑妈所处的成长环境。在人生的很多个面临选择的路口,姑妈都因为弟弟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放弃了念俄语系的机会、放弃了去俄罗斯做生意的梦想,选择了早日去工厂打工供弟弟读书、回来为弟弟带孩子等。姑妈是一个完全“为他”的女性形象,她是母亲、是妻子、是姐姐、是姑妈,但当影片结束,我们甚至不记得她的名字。姑妈“你是姐姐,你就应该……”的论述,本质上也是一种在男权语境下因为一味的忍让与退缩所产生的个体自卑感的体现。可以说,在当安然面临自己曾经的困境时的自我再现中,姑妈已经认同了自我的他者身份,为自己和安然都选择了一条“为他”的道路。
  安然所试图冲破的,便是这样一种“姐姐就应该养弟弟”的道德伦理枷锁。亲戚理所应当地认为安然应该承担起抚养弟弟长大的义务,大伯甚至试图直接以暴力解决,没有人替安然考虑她的前途,也没有人真正了解她想要实现的人生理想。安然便是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中,试图去争取一条“为我”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她是坚定却也迷茫的,面对撞死了父母的司机,她发出了“所有人都认为弟弟是我的责任,凭什么”的疑问与控诉。正如姑妈从俄罗斯带回的带有明显象征意味的套娃——女性便像这套娃一般,一代一代地被装进“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的套子里,被刻画成同一个模样。姑妈的转变也是由此开始,当她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套娃都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时,以及当她看着套娃默念俄语单词时,她看到了那条曾被放弃的“为我”的道路重新出现的可能,就在安然的身上。
  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之下,影片的结局难免为人诟病。安然放弃在领养家庭给出的“不再与弟弟见面”的协议书上签字,带着弟弟跑了出去。当弟弟问“我们去哪儿”时,安然说,“不知道”。影片似乎有意建构一种开放式的结局,并没有直言安然一定会重走姑妈的老路,但她也无法放下对弟弟的牵挂。不少观众表示对这样的处理方式不甚满意,但从影片对剧情冲突的建构上看,早已预示了这样的结局。片中的弟弟安子恒十分乖巧懂事,说出了许多并不符合其年龄阶层的话语,设定感明显,但无疑起到了柔化冲突的作用。在姐姐与弟弟的相处过程中,姐姐逐渐与弟弟形成了情感上的羈绊,从被迫照顾弟弟到真正无法放下弟弟,女性终归在自我与亲情的拉扯之下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为我自己而活”,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原生家庭始终是无法抹去的人生底色。影片拒绝了以直给式的结局为女性困境这一在当下社会亦十分敏感的话题给出答案,也没有决绝地挑战中国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只是重在表达与呈现。它借安然之口,向社会发出一声声“凭什么”以及“为什么”的呐喊,至于弟弟的疑问“我们去哪儿”,则留给了社会去解答。
  三、“姐姐”的身份建构与情感回归
  影片的原名是《踢皮球》,一语三关,同时象征着被寄养在姑妈家的姐姐和前路未卜的弟弟,还隐喻着在计划生育和二胎开放政策的历史组合拳下的普通人。随着影片的更名,可以看出主创有意对影片的情节做了减法。在拥有复杂人物关系,本可以做成众生相式的剧情架构中,影片重点拎出了“我的姐姐”这条线索,将叙事焦点集中在姐弟之间的牵绊上,弱化了姐姐和姑妈、姐姐和舅舅、姐姐和男友、姐姐和肇事司机等线索。同时,将“姐姐”这一在家庭题材的影片中较为缺失的身份呈现在屏幕上,在社会政策的大背景之下对其进行身份建构与情感书写。
  安然是一个成长在历史的夹缝中的“姐姐”。在她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新政策与旧观念的强烈冲突,二胎政策的开放与“重男轻女”的观念让安然感受到冷漠,也塑造了她个人意识强烈的倔强性格。影片用了不少细节去表现这一点,如父亲车上悬挂的照片是与弟弟的“三口之家”的合影,连交警都对安然发出“你是他们的什么人”的疑问,因为在父母的手机里只有弟弟的照片——安然似乎已经成为了这个家庭中的“他者”,亲情的温暖港湾对她关闭了港口。影片以安然的两三处梦境去呈现了她心中的梦魇——她回忆着妈妈为她洗头时的幸福时刻,也无法忘记溺水时无人帮助、只能自救的恐慌,安然内心的情感有着无法弥补的缺口,而和弟弟的相处恰是实现亲情回归的过程。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安然是以“姐姐”的形象出现的,已经从被照顾者成长为照顾者,但情感是双向流动的。在这个仅由姐弟组成的家庭中,“姐姐”这一形象能够给弟弟带来情感慰藉和精神力量,这也能够解释为何起初安然对弟弟不够友善,弟弟始终乐于跟在姐姐身后。弟弟从姐姐身上感受到了家庭的暖意,同时也将这种温暖回馈给了姐姐。影片最终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无法割舍的亲情羁绊,正是这种连结弥补了安然内心情感的缺口。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安然对弟弟情感回归的最终确认,也代表着与原生家庭的最终和解。
  结语
  《我的姐姐》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将社会敏感话题呈现在大众眼前,旨在带给社会更多的思考与表达空间,而非以艺术手法给社会一个答案。影片特意将故事发生地选在“重男轻女”观念并不严重的成都地区,建构了极具生活感的戏剧情境,就是为了表达社会现象的一种普遍化——这种观念与现象可能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以此去唤起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个体在社会政策下的无力、家庭内部的代际混乱、阶级的落差,影片所呈现的抗争与无奈最终都收束到一句“姐姐”中。可以预见,安然最终会坦然的面对一切个体的自由抉择。
  参考文献:
  [1]牛天秀.性别正义视域下当代中国女性参政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14.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310.
  [3][英]约翰·麦克因斯.男性的终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97-98.
  [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父女文学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5.
  [5]庐隐.何处是归程[M]//庐隐经典作品.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45.
其他文献
==#rn最近认识一个漫画家,她告诉我,如今漫画产业完全流水线,每个环节皆由专人负责,剧本、脚本、分镜、草图、精草、描线、上色、后期、加对话框和拟声词、成稿;具体分工日趋精细,画头发的只画头发,画眼睛的只画眼睛.rn我难以想象,但她说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并且成为一种推广开来的模式.
期刊
黑色信封  突然  每个人都开始想起死亡  像没来由地收到一个黑色信封  打开  一个老朋友写道  他随时准备兑现承诺  两个月、三个月  时间  不再流动  迎面而来的一锤子,倏忽让人  从世界的情欲中清醒过来  我宁愿喝酒、吃饭  用手指反复摩挲麻将牌  沉迷于女人的裸体  不可避免地  我等待神说话  或是一个电光石火的念头  头顶飞过的一些飞鸟  或是那本拒绝了  所有讨价还价的书  死亡
期刊
蝴蝶之重  我相信一只蝴蝶的重量  约等于21克,104克拉,灵魂的重量  如果偏重了,说明你还有未曾卸下的负担  如果偏轻,说明你对另一个灵魂有所亏欠  蝴蝶飞舞  一阵来自天堂的风托载着它  光线穿过半透明的蝶翅  薄薄的阴影里  一边是尘世的眷恋  一边,是对另一只蝴蝶深深的悔意悖谬之诗  在教堂里安放一场风暴  为一场风暴修建一座教堂。  这相当于在修女的身体里安放一场热恋  在燃烧的蜡烛
期刊
这一期的两篇小说是人和机器共同完成的,虽然最后署的是人名,但我们以楷体字标志出机器完成的部分.和陈楸帆合作的是创新工场的“AI科幻世界”.这款产品可学习和模仿陈楸帆的小说句法和行文风格.而与王元合作的则是网络上很多人都用的写作软件“彩云小梦”.该软件不是专门为特定写作者定制的,是一款公共的AI写作产品.机器(AI)参与到需要人类高级思维和想象能力才能完成的文学、艺术及其他活动在当下不断成为大众传媒的话题,像会唱歌的“洛天依”、会写诗的“小冰”、会下棋的机器人等.一些对风潮敏感的研究者将这些目前只是依靠大数
期刊
杨惑从小就没有让我失望过。  我们念的是全区最好的初中,从进学校开始,考试就不曾间断。周考月考摸底考,期中期末大统考,名字各种各样,变着法地轮番轰炸,无非是想用火药教会我们尽早习惯面对残酷。然而对那些尖子生而言,这种残酷反倒充满乐趣,我想,他们一定曾将自己想象成乱世里的群雄、英超赛场的球星,或者华山之巅的剑客,在这无尽的比试中展示自己的过人才智。学校为每次考试统计的排名对我们不啻是一种残忍的揭露,
期刊
他们说,天上有火。  传说,火来自天帝的创造,他那不受管控的十个儿子,破坏了轮值的规矩,一起出现在天上,于是,天下大旱,万物枯死。  一个英雄站了出来,以精湛的技艺射落了其中的九个,只剩下最后的一把火。  于是那火就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天上那颗太阳,它照亮了整个世界。那时的世界是那么小,小得令人难以置信。而现在,火焰变得越来越大。这火焰比天空中原本就应该有的那颗太阳大得多,比大西洋中其他所有的火焰都
期刊
世间大概没有哪国人像中国人这样纠结于“进”“退”与“出”“入”之间。有时进不如退,有时进不得也退不得;有人以进为退,有人以退为进。汉语中的成语“进退维谷”最早见于《诗经》,很好地描绘了国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尴尬。范仲淹的名篇《登岳阳楼记》似乎最少纠结于进退之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退);但也不得不承认:是进亦忧,退亦忧;最终得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期刊
现在,人们沟通交流多靠电子邮件和微信,让天涯如咫尺。而过去主要靠写信,正如陆游慨叹:“天阔素书无雁到,夜阑清梦有灯知。”过去书信来往很慢,但情意绵长。现在的微信很快,但一按删除键稍纵即逝。  近日,翻阅当年几位文学名家写给我的信函,当一个个充盈着温度的文字映入眼帘,不同的字迹,或清秀绢丽,或粗犷有力,或赏心悦目,都令我想起他们虽然性情不同,但每封来信都友好地表示理解我的出版企求,总是春心对风语……
期刊
我们今天要谈的是一个特殊的作家,他在我的心中拥有特殊的地位,他是加缪.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是他的小说《局外人》.在我看来,《局外人》是一部巨著,虽然它的汉译本只有大约六万个汉字——六万个汉字,在我们汉语的小说体制内,它就是一个中篇小说,连参评茅盾文学奖的资格都没有.我没有批评茅盾文学奖的意思,任何一个奖项都有自己的规则,这是必须的.我只是说,我们要以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小说的体量.
期刊
建党百年给予我们全面审视中国电影成就的新视野。中国共产党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介入电影,就一直注重电影的价值,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确立了自身的价值体系和电影生产规制,使得中国电影进入世界电影的凸显行列。也许需要论证中国电影迎来第四次高潮的现实,对此前的高潮回顾和其依据,当下高潮说的理由及其标准,也都凸显在我们面前。实事求是论,中国电影的第四次高潮似乎尚未被提出,但我们认为已经到了需要展开论证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