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多向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不足,常常只在比较浅显的表面上展开,使小学合作学习存在许多问题。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呢?
一、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
民主是学习方式的环境基础,是指导学生享受平等、和谐、愉悦的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要求我们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以学生伙伴的角度看自己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资源,提供什么样的可供借鉴的建议和意见。为此,教师要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到,教师一直在与他们其同分担问题,分享成功。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当学生在观察由解决实际问题而得到的四组等式,得出“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用这几个数与括号外的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时,我启发学生大胆联想:“由此,你又想到什么?”学生试探性地提出“当几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时,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规律?”时,我故作惊讶:“谁与他有同样的想法?”随着一个个小手的举起,我也把手举得高高的。“真巧,老师也有这么个想法,咱们一起来验证试试。”教师的真心参与,使学生感到很快乐,因而没有把我当外人。我在他们当中穿行,把室内任何一个地方当作我的课桌,而真正的讲台,随时可以让任何一个学生站在那里。正是师生平等的合作,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质,更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
1 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
问题的提出要定位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学生学习才有信心,有动力。如果内容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合作,自己独立思考就能解决,甚至不经思考就能脱口而出,无论气氛多么热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高,这样的合作学习都是一种形式主义:若一个数学问题,不管留出多长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也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同样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设计让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适宜,使学生必须通过并且能通过合作学习解决。
例如,在班上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后,我出示考考你: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我从省略号人手,进行引导:“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很快指出这里的省略号表示“4只青蛙呢?5只青蛙等等”。“既然这里的青只数不是确定的,那么你觉得怎样表示青蛙的只数比较好呢?”学生中立即有人想到用字母表示。“怎样用字母表示?请大家试着说一说或者动笔写一写。”学生刚学的内容比较简单,而现在的内容比较复杂。他们很快就自发进行分组讨论:有发表意见的,有合作看书的,有提出疑问的……大家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2 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开往性问题解法多样,结果不唯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当学生面临这类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全面,使得问题解决无处着手或进行不下,即使提出一个解决策略,也可能因学生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的不同而思路完全不相同。这时,他们迫切需要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越辩越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如,“常见数学关系”的教学,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橡皮每块2元,圆珠笔每支3元。现在给你20元,要全部用完,可以怎样买?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四种不同的方案。
上面的例子充分说明,开放性问题在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提供合作学习的有效指导
在许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花架子,虽然学习场面比较热闹,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对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包括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几个环节。首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有一定的组织准备,教师应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成员间如何分工,如何展开等,并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老师要自觉把自己当成学习团体中的一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如发现学生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或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分工,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好地进行。第三,在合作后的汇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引导学生虚心倾听伙伴的发言,必要时用笔记录下来。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学的需要。我想,师生作为学习的共同体,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能实现真正的“师生协力,教学相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
民主是学习方式的环境基础,是指导学生享受平等、和谐、愉悦的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要求我们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以学生伙伴的角度看自己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资源,提供什么样的可供借鉴的建议和意见。为此,教师要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到,教师一直在与他们其同分担问题,分享成功。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当学生在观察由解决实际问题而得到的四组等式,得出“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用这几个数与括号外的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时,我启发学生大胆联想:“由此,你又想到什么?”学生试探性地提出“当几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时,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规律?”时,我故作惊讶:“谁与他有同样的想法?”随着一个个小手的举起,我也把手举得高高的。“真巧,老师也有这么个想法,咱们一起来验证试试。”教师的真心参与,使学生感到很快乐,因而没有把我当外人。我在他们当中穿行,把室内任何一个地方当作我的课桌,而真正的讲台,随时可以让任何一个学生站在那里。正是师生平等的合作,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质,更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
1 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
问题的提出要定位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学生学习才有信心,有动力。如果内容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合作,自己独立思考就能解决,甚至不经思考就能脱口而出,无论气氛多么热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高,这样的合作学习都是一种形式主义:若一个数学问题,不管留出多长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也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同样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设计让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适宜,使学生必须通过并且能通过合作学习解决。
例如,在班上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后,我出示考考你: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我从省略号人手,进行引导:“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很快指出这里的省略号表示“4只青蛙呢?5只青蛙等等”。“既然这里的青只数不是确定的,那么你觉得怎样表示青蛙的只数比较好呢?”学生中立即有人想到用字母表示。“怎样用字母表示?请大家试着说一说或者动笔写一写。”学生刚学的内容比较简单,而现在的内容比较复杂。他们很快就自发进行分组讨论:有发表意见的,有合作看书的,有提出疑问的……大家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2 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开往性问题解法多样,结果不唯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当学生面临这类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全面,使得问题解决无处着手或进行不下,即使提出一个解决策略,也可能因学生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的不同而思路完全不相同。这时,他们迫切需要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越辩越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如,“常见数学关系”的教学,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橡皮每块2元,圆珠笔每支3元。现在给你20元,要全部用完,可以怎样买?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四种不同的方案。
上面的例子充分说明,开放性问题在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提供合作学习的有效指导
在许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花架子,虽然学习场面比较热闹,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对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包括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几个环节。首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有一定的组织准备,教师应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成员间如何分工,如何展开等,并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老师要自觉把自己当成学习团体中的一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如发现学生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或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分工,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好地进行。第三,在合作后的汇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引导学生虚心倾听伙伴的发言,必要时用笔记录下来。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学的需要。我想,师生作为学习的共同体,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能实现真正的“师生协力,教学相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