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年前在杭州市用一个宾馆的两个标准间作为第一个办公室,到如今成为国内第二家上市的民营影视公司,赵依芳用一部部精品电视剧打造了华策品牌,如今已形成年产300集电视剧的规模,近年来的主要作品包括《倾城之恋》《中国往事》、《夫妻一场》《流星蝴蝶剑》等,涉及古装、现代、偶像等多种题材,多部作品荣获金鹰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其中《中国往事》在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上荣获最高奖项――最高电视剧大奖,这也是中国电视剧首次获得此奖项。
从小巷子里走出来的影视公司
下海前的赵依芳已官至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这个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浙江传媒学院的新闻系毕业生,主动打破铁饭碗。“在体制内做事情,有点觉得手脚被束缚了。我的性格比较直接嘛,既然到了杭州要自己做事,我就想着做一些和自己本行业相关的,平台更大,舞台也会更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赵依芳收拾了几件换洗衣裳便来到杭州,创办影视公司。在影视业较发达的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的电视台周边,已经潜伏了一批专为电视台制作节目的民营影视公司。因为电视剧投资相对较大,制作和回收周期又比较长,电视台将其交给专业的制作单位去拍,可以大大降低电视台的成本和支出,而且电视剧的审查和管理也相对容易。
赵依芳虽然已不再是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但她在体制内日积月累的人脉等各种资源还在。“原来的同事、朋友也都还在原来的岗位上工作,所以很多政策法规何时制定、出台什么文件,我们比其他人更敏锐。”
就这样,赵依芳在商海与体制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
1995年,一部投资几百万的14集电视剧《子夜》,在位于浙江电视台西边一条小巷子里名为“华新影视”的“小作坊”中惊蛰而出。这是赵依芳筹拍的第一部电视剧。
到了1997年,华新影视改制,明确了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等投资股东的产权,开始自主经营。在与广厦连续合作了约5年时间后,2002年9月,赵依芳以1080万元拿回了广厦保有的华新影视的全部股权。
2009年4月,华策影视变更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并投资控股浙江金球影业有限公司、浙江金溪影视有限公司、杭州大策广告有限公司。
赵依芳回忆,“当时我们就是个小作坊,在电视台旁边租了个办公室,也就几个人吧,我们投拍了程蔚东改编的《子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最多只能算是个短剧,但当时一致叫好,这就是第一桶金,这个金不是说我们淘到了金,而是我们投了一部好剧,证明了我们的眼光。后来又做了《绍兴师爷》,还向海外发行,这就是我们的起步。
获称“电视剧第一股”
2010年10月26日,华策影视于深交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华谊兄弟之后第二家登陆A股市场的影视公司,获称“电视剧第一股”。
和华谊兄弟诞生了一大批明星股东相比,华策影视的前十大股东中,两位著名编剧刘恒、邹静之赫然在列。刘恒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伏羲伏羲》(改编为电影《菊豆》并任编剧)、《秋菊打官司》,电影《集结号》(编剧)等;邹静之享有国内“第一编剧”之誉,创作过《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倾城之恋》等。
一家影视公司上市,诞生了两位千万身家的编剧,成为一时的焦点话题。连刘恒自己都说,一直都觉得编剧是苦行僧的角色,没想到华策上市之后,倒成就自己当了富翁。
赵依芳说,《康熙微服私访记》当年走红时,大多数人只关注张国立、邓婕等大腕,她却迫不及待联系编剧邹静之,“像这些优秀的作家,如果真的从经济上跟他们算,是无价的。任何行业都有源头,影视行业的源头就是剧本创意。”
邹和刘两人所持华策20多万股市值均破2000万,而傅梅城、赵依芳夫妇共持有3303万股,以上市第一天收盘价107.8元来算,傅梅城所有股份当时的市值是35.6亿元,电视剧女王的称号也是在那时得以黄袍加身。仅2010年1月至10月,由华策出品及引进的电视剧,登陆海内外荧屏的高达十多部、四百多集。
上市后,公司业务主力仍然放在电视剧上,据赵依芳介绍:2012年公司共有12部525集电视剧取得发行许可证,规模稳中有升,2007年—2012年营收和净利润复合增速达到66.9%和56.7%。但她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是将目标放到了更加广阔的电影舞台上,除在2012年试水谍战大片《听风者》、2013小清新之作《分手合约》斩获不俗票房外,电视剧出品女王开始发力电影,争夺中国电影梦工厂的一席之地。
上市后,80倍的市盈率、100万一集的片酬、300万一集的版权,在以前都是不敢想象的天文数字,而今,这已经成了基准价。
弘扬中华文化
愿做文化产业的追梦人
投资窗口打开了,但真正如何推进化产业前进,这不仅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投资者的实力、资源,同时也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一直以来,赵依芳都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不能有钱给你你就花,还是得静下心来,把剧做精致了。”也正因为如此,华策影视为广大观众贡献了一部又一部有品质的热播剧。
赵依芳对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一致的作品情有独钟,她深知作为一个文化企业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去倡导艺术的、和谐的,对整个社会有价值的作品,这是作为文化企业天然的责任与使命所在。”2012年,华策影视计划制作电视剧21部695集,引进剧200集左右。
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越来越多的电视人开始跃跃欲试、一展身手。通过多年摸索,华策影视拥有一套“走出去”的策略:从早期开始便“借船出海”,积极参加全球范围的影视节展、通过“引进来”,寻求“走出去”,及多方面合作的机会。
华策影视将以此国际化平台搭建和营运,进一步提升其影视剧的华语市场领先地位。根据规划,实验区将建设影视文化创意创作、影视外贸企业孵化成长、华语影视文化产品传播交易、影视产业投融资及配套服务、全球影视文化研究、影视文化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六大平台体系,最终形成与美国好莱坞、法国戛纳等相呼应的中国影视产业国际化集聚地。
目前,实验区基地所在地的海宁市人民政府已在盐官落实基地用地近2000亩,并已经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启动基地的前期规划与建设。
她带领华策影视攻城略池,在电视剧、电影、网络视频领域及国际市场全面开花。在她的心中,把华策影视打造成华人文化传媒旗舰、让世界各地仰视中华文化,是她一直追求的梦想。谦虚低调是中国传统女性的特质,也是赵依芳集中精力做实事的写照。她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文情怀。她将“弘扬中华文化”作为一种信念执守于心。
历程评述:
热爱影视业的赵依芳20年前毅然抛弃“铁饭碗”下海创办影视公司,乘着中国电视界改革的东风,利用民营企业体制灵活的优势,找准市场需求,准确定位电视剧题材,坚持“策划一批、投拍及外购一批、发行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式发展策略,形成完善的产品梯队,实现了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华策上市后,赵依芳说:“没想到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当时就是喜欢这一行,如果纯为了赚钱,早就改行了。”足见一个影视人对梦想的执著追求。
靠着“内容为王”的定位和打造精品剧的意识,赵依芳20年披荆斩棘,在影视界杀出一条光明之路。当华策上市后旗下编剧邹静之、刘恒身价达千万元的消息传出时,这个民营影视公司再次向外界证实了其对剧本、编剧的重视程度之高。赵依芳明白,拥有好编剧,就拥有一切。就凭这点,华策的未来值得期待。
从小巷子里走出来的影视公司
下海前的赵依芳已官至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这个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浙江传媒学院的新闻系毕业生,主动打破铁饭碗。“在体制内做事情,有点觉得手脚被束缚了。我的性格比较直接嘛,既然到了杭州要自己做事,我就想着做一些和自己本行业相关的,平台更大,舞台也会更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赵依芳收拾了几件换洗衣裳便来到杭州,创办影视公司。在影视业较发达的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的电视台周边,已经潜伏了一批专为电视台制作节目的民营影视公司。因为电视剧投资相对较大,制作和回收周期又比较长,电视台将其交给专业的制作单位去拍,可以大大降低电视台的成本和支出,而且电视剧的审查和管理也相对容易。
赵依芳虽然已不再是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但她在体制内日积月累的人脉等各种资源还在。“原来的同事、朋友也都还在原来的岗位上工作,所以很多政策法规何时制定、出台什么文件,我们比其他人更敏锐。”
就这样,赵依芳在商海与体制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
1995年,一部投资几百万的14集电视剧《子夜》,在位于浙江电视台西边一条小巷子里名为“华新影视”的“小作坊”中惊蛰而出。这是赵依芳筹拍的第一部电视剧。
到了1997年,华新影视改制,明确了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等投资股东的产权,开始自主经营。在与广厦连续合作了约5年时间后,2002年9月,赵依芳以1080万元拿回了广厦保有的华新影视的全部股权。
2009年4月,华策影视变更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并投资控股浙江金球影业有限公司、浙江金溪影视有限公司、杭州大策广告有限公司。
赵依芳回忆,“当时我们就是个小作坊,在电视台旁边租了个办公室,也就几个人吧,我们投拍了程蔚东改编的《子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最多只能算是个短剧,但当时一致叫好,这就是第一桶金,这个金不是说我们淘到了金,而是我们投了一部好剧,证明了我们的眼光。后来又做了《绍兴师爷》,还向海外发行,这就是我们的起步。
获称“电视剧第一股”
2010年10月26日,华策影视于深交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华谊兄弟之后第二家登陆A股市场的影视公司,获称“电视剧第一股”。
和华谊兄弟诞生了一大批明星股东相比,华策影视的前十大股东中,两位著名编剧刘恒、邹静之赫然在列。刘恒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伏羲伏羲》(改编为电影《菊豆》并任编剧)、《秋菊打官司》,电影《集结号》(编剧)等;邹静之享有国内“第一编剧”之誉,创作过《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倾城之恋》等。
一家影视公司上市,诞生了两位千万身家的编剧,成为一时的焦点话题。连刘恒自己都说,一直都觉得编剧是苦行僧的角色,没想到华策上市之后,倒成就自己当了富翁。
赵依芳说,《康熙微服私访记》当年走红时,大多数人只关注张国立、邓婕等大腕,她却迫不及待联系编剧邹静之,“像这些优秀的作家,如果真的从经济上跟他们算,是无价的。任何行业都有源头,影视行业的源头就是剧本创意。”
邹和刘两人所持华策20多万股市值均破2000万,而傅梅城、赵依芳夫妇共持有3303万股,以上市第一天收盘价107.8元来算,傅梅城所有股份当时的市值是35.6亿元,电视剧女王的称号也是在那时得以黄袍加身。仅2010年1月至10月,由华策出品及引进的电视剧,登陆海内外荧屏的高达十多部、四百多集。
上市后,公司业务主力仍然放在电视剧上,据赵依芳介绍:2012年公司共有12部525集电视剧取得发行许可证,规模稳中有升,2007年—2012年营收和净利润复合增速达到66.9%和56.7%。但她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是将目标放到了更加广阔的电影舞台上,除在2012年试水谍战大片《听风者》、2013小清新之作《分手合约》斩获不俗票房外,电视剧出品女王开始发力电影,争夺中国电影梦工厂的一席之地。
上市后,80倍的市盈率、100万一集的片酬、300万一集的版权,在以前都是不敢想象的天文数字,而今,这已经成了基准价。
弘扬中华文化
愿做文化产业的追梦人
投资窗口打开了,但真正如何推进化产业前进,这不仅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投资者的实力、资源,同时也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一直以来,赵依芳都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不能有钱给你你就花,还是得静下心来,把剧做精致了。”也正因为如此,华策影视为广大观众贡献了一部又一部有品质的热播剧。
赵依芳对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一致的作品情有独钟,她深知作为一个文化企业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去倡导艺术的、和谐的,对整个社会有价值的作品,这是作为文化企业天然的责任与使命所在。”2012年,华策影视计划制作电视剧21部695集,引进剧200集左右。
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越来越多的电视人开始跃跃欲试、一展身手。通过多年摸索,华策影视拥有一套“走出去”的策略:从早期开始便“借船出海”,积极参加全球范围的影视节展、通过“引进来”,寻求“走出去”,及多方面合作的机会。
华策影视将以此国际化平台搭建和营运,进一步提升其影视剧的华语市场领先地位。根据规划,实验区将建设影视文化创意创作、影视外贸企业孵化成长、华语影视文化产品传播交易、影视产业投融资及配套服务、全球影视文化研究、影视文化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六大平台体系,最终形成与美国好莱坞、法国戛纳等相呼应的中国影视产业国际化集聚地。
目前,实验区基地所在地的海宁市人民政府已在盐官落实基地用地近2000亩,并已经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启动基地的前期规划与建设。
她带领华策影视攻城略池,在电视剧、电影、网络视频领域及国际市场全面开花。在她的心中,把华策影视打造成华人文化传媒旗舰、让世界各地仰视中华文化,是她一直追求的梦想。谦虚低调是中国传统女性的特质,也是赵依芳集中精力做实事的写照。她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文情怀。她将“弘扬中华文化”作为一种信念执守于心。
历程评述:
热爱影视业的赵依芳20年前毅然抛弃“铁饭碗”下海创办影视公司,乘着中国电视界改革的东风,利用民营企业体制灵活的优势,找准市场需求,准确定位电视剧题材,坚持“策划一批、投拍及外购一批、发行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式发展策略,形成完善的产品梯队,实现了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华策上市后,赵依芳说:“没想到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当时就是喜欢这一行,如果纯为了赚钱,早就改行了。”足见一个影视人对梦想的执著追求。
靠着“内容为王”的定位和打造精品剧的意识,赵依芳20年披荆斩棘,在影视界杀出一条光明之路。当华策上市后旗下编剧邹静之、刘恒身价达千万元的消息传出时,这个民营影视公司再次向外界证实了其对剧本、编剧的重视程度之高。赵依芳明白,拥有好编剧,就拥有一切。就凭这点,华策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