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所蕴含的人生真谛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rw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赤壁赋》浓缩了大文豪苏轼传奇般的经历和身处逆境时的旷达乐观,表现了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是苏轼精美散文的典范之作,不仅语言凝练隽永,音乐感强,而且极富人生哲理,给乐于探讨人生者以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 苏轼;赤壁赋;人生观
  
  人生是一个矛盾不断发展的过程:此矛盾结束,彼矛盾产生。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个人与个人的、还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离合循环,悲欢往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永不休止。苏轼以其精美的散文《赤壁赋》给人生做了注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元丰年间,苏轼因以诗讪谤朝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在这里写下了千古传唱的《赤壁赋》。此前他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开封府推官,又在试进士策中,讽刺朝政,下御史狱。
  黄州有两个赤壁,一个是三国时东吴与曹操大战的赤壁,在今天的湖北嘉渔县,另一个赤壁在湖北黄州。苏轼被贬黄州,所写赤壁并非三国古战场之赤壁,但作者却能联想古今人事,假助错觉艺术,借题发挥,把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娓娓道来。
  《赤壁赋》开篇就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清奇迷人的美妙境界。“月出于东山之上,绯徊于斗牛之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凌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是一种多么称心快意的人生境界!朗朗乾坤,浩浩世界,插上翅膀,驾着长风在天地之间自由飞翔,这是何等痛快淋漓的享受!人性的纯真与自然美景触为一体。仿佛纯真的童年再现,世俗的烦恼、痛苦统统都可忘掉。在描述了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之后,立即转入内心的冲突。正当“饮酒乐甚”之时,一阵幽怨从歌词流泻而出:“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婉辞哀,世与相违,理想难遂,喻示作者品性高洁、不愿同流合污、执意逆流而上的孤傲情怀。
  如果说歌辞在抒发怨望时还是潺潺小溪的话,那么,以“客”演奏洞萧所释放出来的忧愤则如同急流奔泻,不可遏止了。“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把一个悲痛欲绝的“客人”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客人”那种爱恨交加、哭诉不分、欲死欲活的悲伤之情力透纸背,呼之欲出。
  人的悲愤分为一般悲愤和高尚悲愤。以个人的得失而耿耿于怀是人之一般忧戚,而忧国忧民之悲则是高尚之悲。悲愤是人性弱化的表现,它是每个人生就所必须接受的挑战,是每个人自己的敌人。那么,人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呢?
  作者借“客人”之口道出了原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乎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原因:自己是一个失意于江湖的人,不能与古代英雄相比,这是其一:想到宇宙没有穷尽,人生却如此短暂,这是其二:由历史上的英雄(三国时的曹操)的消失和人生的短暂,产生无法成仙遨游的空虚之感,这是其三。这一段由情人理,层层推进,提示了人生悲哀的普遍规律,具有典型的意义。
  承接“客”的疑问,作者借“主”人之口,因势利导,展开了正面的阐述。苏子答道:人生如月,阴晴圆缺,古难全之,但无论久暂,最终不能消长。月之圆缺如人之悲欢,是一个客观存在,如何看待,关键是要有一种接近于客观真理的方法。于是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相对论:“盏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运动的角度看,天地之间的事物永不消失,英雄与百姓、“天仙”与凡夫永远平等。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归宿的必然性。人生有英雄,也有懦夫;有美女,也有丑女,有忠也有奸,有悲也有欢,有聚也有散,有山珍海味,也有青菜萝卜,谁也代替不了谁。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正是从这一点来看,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人生也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的运动,推动宇宙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失去任何一面,都将导致残缺。
  如何才能使人从矛盾的痛苦中获得解脱?作者认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也是一种极乐的精神境界,它至少包含了如下意义:一是不该自己得到的,不要强抢硬夺,二是自己不需要的,不要占有。人作为万物灵长,其本身应属大自然一部分,对自身以外的财物要“禁欲”,“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文中的“主”“客”并不是两个自然人,而是作者悲欢两情的拟人化。“主”象征着作者的“欢”情,“客”象征着作者的“悲”情。主客问答,实质上是作者的自问自答。作者以自身的体验,回答了人生从悲到欢,由离到合,从矛盾到统一全过程。揭示了人生悲欢离合的奥秘。通过“客”与“主”的对答,水与月的比喻,“变”与“不变”的对照,极其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的苦闷心情和当他从佛庄思想出发观察宇宙人生的洒脱态度。
  “悲欢离合”因个体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不同而结果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和苏轼的《赤壁赋》虽都是被贬之作,都是写江上与客共话悲欢,但白居易写《琵琶行》的结局是,“座下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赤壁赋》的结果却是“客喜而笑”,“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一个哭成了泪人,从悲到更悲;一个是喜气洋洋,从悲到欢。二者相比,泾渭分明。
  在中国古代文人学士之中,面对逆境人生,大体上有两种处世方法:一是人而能出,一是往而不返。前者如庄子、陶渊明、李白,一旦人生遭遇冲突,理想与现实相违,往往寄情山水,隐姓埋名,与世无争。虽说消极厌世,但却不失志节。后者则因理想的破灭,往往采取自绝以明心志的方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屈原。苏轼则兼二者之长,既不消极避世,也不愤然抗争,表现出十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不仅饱尝了悲剧性的滋味,体现了前代圣贤的痛苦与忧愤,而且又超出其上。面对层出不穷的贬谪,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释然。对于个人的得失,“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正是古人所谓的修身正心也,既正视眼前身边的不顺人事,又不为其烦扰,象抹去蛛丝一样抹去心头阴影,很快调整好内心情绪,重新投入现实之中,堪称人中大勇,极富人格魅力。因此《赤壁赋》的尾段是“客喜而笑”、“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思想问题解决了,心理障碍克服了,吃饱也能睡着了。
  苏轼之所以具备超凡飘逸的思想境界,与其融儒道佛于一身不无关系。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信奉儒教,主张人世,参与国家大事,并以天下为己任,“位卑未敢忘国忧”(陆游诗句),但当理想破灭,便以“宁为玉碎”为善终。苏轼虽然也积极人世,但并不糊涂至此。他善于用“佛”、“道”之道来化解内心的积淤,因而他具有了“入而能出”、“往而能返”思维定势。
  苏轼对人生“悲欢”“离合”“得失”的豁达观点,无疑更富有现实意义。
  凡夫俗子的“悲欢离合”,皆根源于永不衰老的“私欲”。当私欲不能满足时,往往耿耿于怀,大发悲苦之情,结果只能沦为单纯的生物,丧失了人生的情趣。只为“物”活,只为“财”亡,也就失去了人性的魅力,降低了人生的价值,因而人就极易变得索然无味。林语堂认为:“人类的头脑只用来寻求食物,和猪的头脑一样”。他又说:“现实减梦想等于禽兽”,“现实加梦想加幽默等于智慧”(《生活的艺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这一点来欣赏《赤壁赋》,就能得出这样一个人生结论:悲欢离合,美丽人生。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以来,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有了新的变化,对于中学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提高了。然而,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众多中学教师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重视教材中的图表、重视文物信息和文物资料、注重影视和历史短剧、重视地方史。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新方法;教学作用    一、重视教材中的图表  新编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图表,新课程目标也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掌握识读和使用历史图表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时期。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不良诱惑越来越多,加强中学生情感教育就尤为重要。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期刊
[摘要]对于兴趣,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并不缺乏,但学生都是抱着“玩”的心态去的,并不是对“计算机知识”感兴趣。那么,该怎样真正的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知识中呢?笔者认为:一、自主学习;二、竞争学习;三、评价方法。  [关键诩]自主学习;竞争学习;合理评价    说起兴趣,我相信,所有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都会说: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是最高的。但是,学生是对于课堂知识感兴趣吗?  根据笔者在相熟的同行中了
期刊
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美的教学,很多课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处处闪耀着美的光辉,是加强审美教学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荷花》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语如诗、景如画、情亦真,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情”的花朵,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画”的世界,领略其中的“情”呢?谈谈本人的一点粗浅做法。  案例:《荷花》教学片段  师:作者看着这一池香气袭人、形态各异的荷花,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利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师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且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利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师不但能够轻松创设教学情境,而且还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丰富课堂教
期刊
英国语言学家指出:“Dived兴趣是让你驰向成功的智慧之翅膀”,提高语言能力,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强化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使他们变“厌学”为“乐学”。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学习成功的巨大动力。而新课程要求我们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  牛津英语语言丰富,综合能力很强。它以语言结构为主体,将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把教育思
期刊
何谓霍布森选择?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你们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随你的便,价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马圈大大的、马匹多多的,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赖的。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只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
期刊
摘要 “快乐教学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观,在中职学生普遍厌学的情况下,怎样运用此教学观,使课堂教学与学习相得益彰,是一个迫切需要探究与实践的问题。本文从师生课堂教学与学习方面分析,分析了“快乐教学法”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快乐教学法;教学质效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基础的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是课堂。以课堂教学改革来提升办学质量,以课堂教学改革来引领课程改革,是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
期刊
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群体。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所以,班级管理的好坏对于班级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对于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要有对学生的挚爱之情和为教育事业献身精神,并且在班级管理中要恰当处理好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即严与宽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我认识到一味地严
期刊
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凡是好作品都是从作者心灵中飞出来的歌。可见,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第一要素。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上面这样描述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美国教育家格雷夫斯认为:写作是表述思想的工具,只要有思想,孩子们就会本能地使用“写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