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中国》解读中国传统社会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8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中国性”必须从根基出发,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植根的土壤——乡土社会。《乡土中国》描绘出了生动而贴切的中国传统形象。对于中国传统乡土文化,费老通过观察寻找规律,在反思中批判学习,通过精辟的见解和恰当的比喻,对很多传统社会问题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并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
  关键词:《乡土中国》;中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法治社会
  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其他的阶层之根源,其他社会阶层之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往往会带有乡土气息。因此研究“中国性”必须从根基出发,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植根的土壤——乡土社会。《乡土中国》描绘出了生动而贴切的中国传统形象。对于中国传统乡土文化,费老通过观察寻找规律,在反思中批判学习。费老通过精辟的见解和恰当的比喻,对很多传统社会问题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并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
  一、《乡土中国》内容简述
  《乡土中国》仅有十四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它的论述是发散式的,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框架,但主题之间又有着一种递进式的松散的联系。
  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使得乡土性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民族血液。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的形成,意味着农民谋生于土地,同时也被束缚于土地,人口的不流动性成为必然,而千百年来逐渐固化为一种“安土重迁”的价值观,同时也使得乡土社会保持一种长久稳定的状态,由此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会”,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费老又将中国的社会结构定义为差序格局。差序格局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通过以自己为中心的由近及远的关系和关系之间的等级差别构成的立体概念。这种远近关系、等级差别所构成的一种差序,就是儒家文化中常说的“伦”。这种体系方式是我们社会所公认、共用的,也是传统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价值标准也受到社会结构的格局深刻影响。
  在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中基本的单位是家,“大”家則构成族。家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境可以伸缩自如的。家族的主轴是纵向的,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夫妻关系为辅轴。它不仅仅局限于生育功能,而是一个承担着经济、政治、 宗教等功能的棉续性的事业单位,事业的需要则排斥了普通的感情而讲求纪律——长幼有序、夫妻相敬、三从四德等等。男女分工明确,在感情定向上强调男女有别,从而淡化了感情在维系家族结合中的作用。这是中国传统父系社会的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熟悉产生信任,因此乡土社会往往并不需要法律来规制。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礼”来自于社会经验的积累,与其说是一种秩序,不如说是一种传统、文化。礼的教化将规矩内化于乡民的身心,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而在礼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应该知礼、守礼,最高境界是自己约束自己,诉讼代表了教养的低下,因此乡土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无讼”。
  二、文化自觉与现代化进程
  在《乡土中国》以及费老其他的著作中,都能看到他对本民族文化自觉的重要性的强调。文化自觉要求我们认识自己的文化,更要求我们睁开眼看世界,理解我们所接触的多种文化,从而判断和确立本土文化外世界多远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在与其他文化的对比之下,结合自己国家的环境和民族特性,经过实践的检验,取长补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费老“文化自觉”的观点,有利于我们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精要,正确定位自己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大家族中的位置,并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关系,费老也有着自己明确的立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西方社会已早一步于中国经历,因此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习经验。但虽然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大家有目共睹,但它的模式不可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发展状况,因为中西两个社会的在社会结构上就存在着本质差别,因此在吸收外国文化之精华的同时,必须重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因此,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将社会学本土化。我们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固步自封,反对一切外来的文化,而是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外来的文化和学术本土化,化为己用。在本国特点的基础上寻求解决方法,从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改变。
  三、礼治秩序与法治社会
  在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上人们所做的种种探索与努力,也离不开对于社会变迁的理解。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因为人们相互信任的社会基础——稳定的熟人社会被破坏,适用于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流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自身的礼治秩序无法继续有效地维持社会发展,因此必须有一种契约来维系,由此产生了法律,以维持社会秩序。
  法是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维持的,与礼治秩序的“无为而治”相去甚远。建立在传统礼治社会基础之上的法律制度如同把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乡土的法律秩序嫁接到本土习俗上来,人民被迫进入了一个新型的“法治社会”。因此民间的诉讼观念、传统的伦理道德还根深蒂固的保留在人们深层次的思想意识之中,,乡土社会的蜕变只能是一个缓慢而艰难过程。
  “人依法而治”的社会仍需要制度上的健全,同样迫切的是改变人们的传统“无讼”思想,确立法制意识。同时,当今社会生活中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仍然是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而且与法律相比,一定程度上民俗习惯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在司法工作,尤其是审判工作中,必须正确体察和体现民意,高度重视承载社情民意的民俗习惯的实际运用,尽量做到法律与道德的和谐统一,正确适用法律以化解社会矛盾。但必须承认的是,在法治思想逐渐普及的现代社会,更多的人接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权利和尊严,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
  《乡土中国》虽然只有短短几万字,但却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堪称经典之作。它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真实面貌进行了客观介绍,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概念和命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十分深刻,对于如今处于快速转型进程时期的中国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顿悟真如,直达性天”的思想,注重返璞归真,主观体验,穿透表象,静观内蕴,与时创新,而工笔花鸟画也正是注重禅意天成和灵感的表现。意境是在主观意志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渗透中得以表现。画家在创作时,为表现意境,往往将主观意志参透到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中,禅宗认为,要理解某个事物的内涵,就必须变成那个事物,,使自己的意识同那个事物协调起来,然后
期刊
明朝中后期,国力渐弱,东北建州女真兴起,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明与后金的斗争在后金建国之后(1616年)至清王朝建立(1636年)之前,明王朝与后金政權之间的生死搏斗。明与后金的战争是明清战争的前奏,它为后来满清的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明朝衰亡和清朝崛起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主要论述明朝与后金战争中的双方实力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明朝对东北女真各部的统治  明朝对东北女真
期刊
摘 要:考风的好坏是学校教风学風的综合反映,良好的考风可以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促进学风的发展。本文笔者谈了高校加强学生考风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当前考风出现的现状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校;考风建设;建议  考风,即学校的考试风气。它反映了学校领导办学的态度,教学管理的水平,教师的素质,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的责任感。考风不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具有极大危
期刊
摘 要:“六法论”是绘画理论的一个框架,“六法论”中论述了所绘对象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的状态,在用笔,用墨,用色,构图,临摹上都做了很详细的解释,是后代画家在教育教学方面和品评优劣作品方面,都是一个非常重要标准。  关键词:谢赫;六法论;气韵生动  谢赫是南齐时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方面造诣颇深,但可惜的是没有画作流传下来,但是他的理论《画品,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篇重要的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社会质量和服务创新理论展开讨论,结合读者导向和连续性原则,从三个方面构建了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理论体系,说明了资源、包容性、凝聚性和读者赋权是服务创新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路径选择包括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组织结构和技术应用这四个要素,并分析了各个要素的结构关系,由单因素和多因素组合两方面给出了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社会质量;服务创新;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服务创新能提
期刊
摘 要:徐渭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于水墨大写意花卉,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他的书法气势磅礴,章法自由而不散漫,笔法多变,为后人所称赞。徐渭一生命运不济,疯疯癫癫,但他的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徐渭;大写意;水墨淋漓  徐渭,字文长,初字文清,号青藤、天池山人、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山阴布衣等。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他在文学、戏曲、诗歌和
期刊
摘 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但是,随着社会逐渐进入高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素养的整合势在必行,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教师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素养;整合;提升  为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坚持能力立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期刊
摘 要:清朝末期,英帝国主义两次入侵西藏,意欲通过西藏侵占我国腹地。中央对西藏地方控制力削弱,在此情况下,清廷派大臣张荫棠经营藏区,推行新政。本文主要叙述分析张荫棠在藏区的的施政策略。  关键词:张荫棠;藏区;清末新政  一、张荫棠简介  张荫棠,字朝弼、号憩伯、又号少卿。广东新会双水人。清光绪举人,捐官为内阁中书。张荫棠曾以举人员外郎身份在总理衙门管理对英交涉事务,后在西藏推行新政。  二、张荫
期刊
摘 要:《宋元君将画图》是《庄子.外篇.田子方》中的一篇小寓言,文中虽然没有直接对绘画活动作出论断,但借助宋元君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真画者”所应该具有的状态,间接表述了庄子的绘画观点。文中描述了“真画者”的两种状态:其一“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其二“解衣般礴,裸袖握管”。从我理解,这两种状态其实也就是庄子针对绘画创作者提出的两点要求。  关键词:“高姿态”;精神自由;神遇  道家崇尚自然和自由,
期刊
摘 要:2015年是明代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10周年,600多年前的壮举直到今天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目的促成了这次意义重大的远航活动呢?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政治层面的,即通过获得诸藩国的拥护来稳固明成祖的帝位,保证朝贡秩序的有条不紊,继续推进海禁政策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从而确保国家统治的稳定。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政治因素  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成为有明一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