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三历史复习实践,新课程下对如何尽可能高效地搞好复习教学做了一番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高三历史;复习方法;高效
一、抓考纲,制定整体教学复习计划
高三复习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也就是对高中五本教材的全面复习;第二阶段,精选一套有价值的复习资料,做好学科内综合练习,同时在复习过程中穿插进行一些必要的测试,测试的试题要注意精选;第三阶段,抓考纲,编写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试卷,进行模拟测试。在高考前留下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训练,教给他们一定的应试技巧。
二、讲求科学的复习方法
(1)搭架填隙法。即总复习时先看课本目录,熟悉篇、章、节结构顺序,在头脑中搭起全书的基本骨架。再看大事年表,回顾重要事件、时间、人物、史实,逐章逐节复习,把具体内容对号入座,填满骨架空隙。这样就能从课本的章节中跳出来,纵观全局,把握总体。
(2)梳理串联法。即把已学过的内容,分别对不同的国家、地区或问题进行梳理,将有关史实按时序串联起来,使历史知识系统化。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学,可分别对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水利)、手工业(冶金、纺织、制瓷)、商业(城市、货币、港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匠户制度等问题梳理清晰,串联成线。
(3)分解浓缩法。即对重要历史事件按其构成特点,把它分解成几个部分,提炼成概括的要点,使纷繁的内容具体化,如新航路的开辟,可分解成4件大事浓缩:①迪亚士航行非洲西南端;②达·伽马航行印度;③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4)演绎论证法。即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概念,先摆出结论,然后推演、举例、说明之,以提高论证能力。如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可从以下3方面汇集史料加以论证;①长征初期形势危急;②遵义会议的重要内容;③会后时局胜利发展。
(5)纵横对比法。它可分为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种。前者就是反同一事物按不同时期进行对比,如我国古代史上赋税制度的演变。后者就是把同一事物按不同时期进行对比,如我国近代史上两次思想论战的异同。通过对比,区分异同,分析缘由,使形成的楞史概念更加准确和清晰。
三、必须要做到课堂高效
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加上生动的语言表达,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使直观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
打破教材原有编写体系,把必修一、二、三按通史方式交叉复习,加强知识间横向联系。新课标必修部分的三个模块分别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按照从中国到世界,从古代到现代的顺序编写,这有利于学生分门别类掌握历史知识,历史线索比较清晰。但这样做的缺点是历史知识条块分割,横向联系不够,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模糊,时间容易错乱。所以,在指导二轮复习过程中要打破教材原有体系,加强历史知识横向联系,按时间顺序重新编排教材,把历史知识立体地呈现给学生,使同学们能够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操作上可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块。中国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编排,世界史按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编排,打破原有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分割状态,把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起来。
以人教版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为例说明。
(1)把中国古代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大时段,明确每个时段的起止时间乃至标志性事件,这构成知识体系的第一个层面:①原始社会(约公元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②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③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2)在三大时段的基础上把古代史再分段,并指出阶段特征,这构成历史知识的第二个层面:①原始社会: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奴隶制建立)→西周(奴隶制强盛)→春秋(奴隶制瓦解);③封建社会:秦汉(封建大一统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隋唐(封建国家强盛)→宋元(封建国家继续发展)→明清(封建国家由盛而衰)。
(3)在第二个层面基础上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知识归结到每个朝代里复习。如,西周: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②经济:A.农业:井田制、石器锄耕。B.手工业:工商食官、青铜、纺织。③文化:青铜艺术、礼乐文化。战国:①政治:社会变革、诸侯争霸。②经济:A.农业:重农抑商、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B.手工业:青铜制造、冶铁技术。C.商业:商业区出现,商业中心形成。③文化:A.思想:百家争鸣。B.文学:诗经、楚辞。C.科技:司南、火药知识。D.艺术:编钟、绘画。
四、建立与督查“改错本”
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会经常测试,而学生在每次测试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错误,因此,建立“改错本”是复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考生在考试中所犯的错误通常在脑海中印象较深,为避免同一错误的再发生,建立“改错本”是十分必要的。老师每讲完一份试卷,让学生在“改错本”上将错误订正,并作正确的分析、归纳、总结。每次考试前,重新检查一下自己所做的错题以及错误的原因,充分加以重视,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五、加强综合训练
近几年高考历史题题目活,题型稳中有变,不少考生由于不适应某些考题,如综合问答题、填图识图题等,造就临场发挥不佳,影响了高考成绩。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加强基本题型如填空、选择、解词、列举、填图识图、问答等的综合练习,进行适应性训练很重要。当然,也要注意可能从基本题型派生出来的某些新题型的训练,诸如改错、连接、排列、引文注释、阅读判断以及配位选择、多元选择、因果选择、逆向选择等等,以便有备无患,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
[2]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关键词:新课程;高三历史;复习方法;高效
一、抓考纲,制定整体教学复习计划
高三复习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也就是对高中五本教材的全面复习;第二阶段,精选一套有价值的复习资料,做好学科内综合练习,同时在复习过程中穿插进行一些必要的测试,测试的试题要注意精选;第三阶段,抓考纲,编写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试卷,进行模拟测试。在高考前留下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训练,教给他们一定的应试技巧。
二、讲求科学的复习方法
(1)搭架填隙法。即总复习时先看课本目录,熟悉篇、章、节结构顺序,在头脑中搭起全书的基本骨架。再看大事年表,回顾重要事件、时间、人物、史实,逐章逐节复习,把具体内容对号入座,填满骨架空隙。这样就能从课本的章节中跳出来,纵观全局,把握总体。
(2)梳理串联法。即把已学过的内容,分别对不同的国家、地区或问题进行梳理,将有关史实按时序串联起来,使历史知识系统化。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学,可分别对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水利)、手工业(冶金、纺织、制瓷)、商业(城市、货币、港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匠户制度等问题梳理清晰,串联成线。
(3)分解浓缩法。即对重要历史事件按其构成特点,把它分解成几个部分,提炼成概括的要点,使纷繁的内容具体化,如新航路的开辟,可分解成4件大事浓缩:①迪亚士航行非洲西南端;②达·伽马航行印度;③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4)演绎论证法。即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概念,先摆出结论,然后推演、举例、说明之,以提高论证能力。如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可从以下3方面汇集史料加以论证;①长征初期形势危急;②遵义会议的重要内容;③会后时局胜利发展。
(5)纵横对比法。它可分为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种。前者就是反同一事物按不同时期进行对比,如我国古代史上赋税制度的演变。后者就是把同一事物按不同时期进行对比,如我国近代史上两次思想论战的异同。通过对比,区分异同,分析缘由,使形成的楞史概念更加准确和清晰。
三、必须要做到课堂高效
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加上生动的语言表达,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使直观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
打破教材原有编写体系,把必修一、二、三按通史方式交叉复习,加强知识间横向联系。新课标必修部分的三个模块分别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按照从中国到世界,从古代到现代的顺序编写,这有利于学生分门别类掌握历史知识,历史线索比较清晰。但这样做的缺点是历史知识条块分割,横向联系不够,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模糊,时间容易错乱。所以,在指导二轮复习过程中要打破教材原有体系,加强历史知识横向联系,按时间顺序重新编排教材,把历史知识立体地呈现给学生,使同学们能够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操作上可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块。中国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编排,世界史按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编排,打破原有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分割状态,把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起来。
以人教版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为例说明。
(1)把中国古代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大时段,明确每个时段的起止时间乃至标志性事件,这构成知识体系的第一个层面:①原始社会(约公元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②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③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2)在三大时段的基础上把古代史再分段,并指出阶段特征,这构成历史知识的第二个层面:①原始社会: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奴隶制建立)→西周(奴隶制强盛)→春秋(奴隶制瓦解);③封建社会:秦汉(封建大一统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隋唐(封建国家强盛)→宋元(封建国家继续发展)→明清(封建国家由盛而衰)。
(3)在第二个层面基础上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知识归结到每个朝代里复习。如,西周: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②经济:A.农业:井田制、石器锄耕。B.手工业:工商食官、青铜、纺织。③文化:青铜艺术、礼乐文化。战国:①政治:社会变革、诸侯争霸。②经济:A.农业:重农抑商、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B.手工业:青铜制造、冶铁技术。C.商业:商业区出现,商业中心形成。③文化:A.思想:百家争鸣。B.文学:诗经、楚辞。C.科技:司南、火药知识。D.艺术:编钟、绘画。
四、建立与督查“改错本”
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会经常测试,而学生在每次测试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错误,因此,建立“改错本”是复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考生在考试中所犯的错误通常在脑海中印象较深,为避免同一错误的再发生,建立“改错本”是十分必要的。老师每讲完一份试卷,让学生在“改错本”上将错误订正,并作正确的分析、归纳、总结。每次考试前,重新检查一下自己所做的错题以及错误的原因,充分加以重视,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五、加强综合训练
近几年高考历史题题目活,题型稳中有变,不少考生由于不适应某些考题,如综合问答题、填图识图题等,造就临场发挥不佳,影响了高考成绩。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加强基本题型如填空、选择、解词、列举、填图识图、问答等的综合练习,进行适应性训练很重要。当然,也要注意可能从基本题型派生出来的某些新题型的训练,诸如改错、连接、排列、引文注释、阅读判断以及配位选择、多元选择、因果选择、逆向选择等等,以便有备无患,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
[2]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