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以开发人的创造才能为宗旨的创新教育,应该重视人脑功能的全面开发,尤其应该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我主张采取“激趣引思”、“导法启思”、“以境扬思”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以达到激发思考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弘扬创新精神的目的。
一“激趣引思”
兴趣是学习和探索的主要心理动机。一个人只有对他所思考的问题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废寝忘食,积极思考,矢志探究。否则的话,就不可能倾注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也不会取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长期以来,造成学生思考被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于学生思考兴趣的培养,从而把教学活动演化成“你不愿思考,我要你思考”的行政活动,学生没有产生“想思”、“愿思”的心理倾向,却滋生了“懒思”、“厌思”的心理情绪。因此,要切实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必须在激发他们的思考兴趣上下功夫。
1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思考兴趣是由好奇心引发的。有了对事物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才能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步入创造的境地。应该说,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成年之后,好奇心的逐渐消失,主要是外界环境的压力和缺乏必要的吸引力造成的。要保持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一是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要把好奇心与“无知”强扭在一起,厌烦甚至训斥爱提问题的学生,使他们的好奇心严重受挫;二是要改变传统灌输知识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极易使人产生接收知识的依赖性而丧失主动探求新知的热情和渴望;三是要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富有吸引力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增加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新鲜感和惊奇感。
2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应该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求知的愿望,不想学习,不愿思考,很大程度是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引导造成的。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必须加强学习动机的引导,要讲清楚每门学科以及每个知识要素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个人成才的有机联系,从而化自发的求知欲望为自觉的学习行动,一旦他们产生了自觉的求知欲望,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勤于思考、乐于思考,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创新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3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是对思考兴趣的有效调节和主观控制。学习和思考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坚强的意志支撑。而仅凭一时的兴趣,就无法将这种思维活动进行到底。因此,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应重视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教学中创设激思的难点,设置富有挑战性的疑问,并促进他们能动性地完成思考,是锻炼他们克服困难、磨砺意志的有效手段。
二“导法启思”
教学之道,贵在有法。法之得当,事半功倍,法之不当,事倍功半。为了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广大教师进行了不懈努力,他们创造出许多教学方法,比如学导式教学法、引导发现式教学法、问题探索式教学法、情知教学法和成功教学法等等,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启发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培养出有助于创造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在此,笔者试图从众多具体的教学法中提炼出启迪思维的四种基本形式和方法,仅供参考。
1“以问引思”
通过教师巧妙地提问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问的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和效果。所以,一要根据提问的性质设置疑问,通过设置判断性、叙述性、叙理性和扩散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锻炼和印证。二要在思维的兴奋点上设置疑问,用恰到好处的提问去及时点燃他们还处在朦昧状态的思想火花。三要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疑问,使学生在“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思考中得到锻炼。
2“以理求思”
这是指教师充分而灵活地说理,使学生按照教师引导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不同,就是强调学生的认知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理性引导下的主动探究式,因而教师的说理在启迪思维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3“以变发思”
这是指教师变化教学的方式和形式,引导学生灵活思考和变向思考。方法之一是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改变他们在思维中可逆性、发散性较差的缺陷。方法之二是实现“多元化信息渗透”,即把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变为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最大限度地刺激思维的辐射与辐集。
4“以情激思”
这是指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根说,人类理解力不是干燥的光,而是受到意志和各种情绪的灌浸的。情感既是教师讲授时的必要,也是学生学习时的必需。教师充满激情的授课艺术,能够引起学生对讲授内容的高度注意,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收到“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动之以情往往超过以理化人”的育人效果。
三“以境扬思”
20世纪最有创造才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为接受诺贝尔奖而撰写的简短自传里(只有十四行),曾特别提到他在瑞士劳拉中学学习的一年,是他心理发展和成型的重要阶段。后来他又强调说,这个学校的自由精神和那种毫不仰赖权威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的优越。他甚至认为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就萌芽于劳拉那块自由的乐土。由此可见,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环境,对于人的独立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是何等重要。爱因斯坦的成功经历至少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这样几点启示:
1坚决杜绝“灌”、“管”、“压”的教育方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是创造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创造的实质,就是要求创造个体能主动摄取以资创造的有用信息,自觉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能,独立地进行思维和操作,并且不断地开拓和创造。没有独立自主就没有创新创造。传统教学工作中的“灌”、“管”、“压”,显然不利于主体性的发挥和独立精神的形成。要让学生学会创造,就必须把教学过程本身构建成学生主体性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确立主体性原则。应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加工、改造的社会产品,并因此改变传统传递知识的方式———在知识传递的路径上变单向传递为多维传递,在知识接收的方式上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接收。教学流程的设计要重视自主性原则。安排教学要有预习和复习,给他们留下自我“生疑”和“释疑”的间歇和空隙;课堂讲授要讲究张驰艺术,给他们留下思考回旋的余地;课程设立要适当安排讨论课、自习课、练习课,给他们留下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 2主动放弃“自我中心”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善于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著名科学家玻尔领导哥本哈根学派从事物理研究成就显著,他麾下培养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多达8人,有人问他何以能造就那么多第一流的科学家,他回答说:“可能因为我从来不羞于向我的学生承认———我是傻子。”玻尔取得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以平等的地位同他们一起探讨学术问题而从不摆权威的架子。当然,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一要有平等意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以相互尊重人格为前提,才能建立一种正常的师生关系,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二要有谦虚态度。应该看到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个人掌握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即使在自己的专业学有所长,也不可能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只有真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地与学生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三要有人才观念。要善于发掘识别创造性人才,保护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潜力和创造个性。
3彻底清除阻碍创新的思维障碍,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需要独立探索和大胆创新。没有对旧传统的怀疑和对新思想的呼唤,就不可能踏上创造的征途。因此创新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尤其应该激发他们敢想敢说敢干的勇气。由于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需要挣脱外界环境的种种压力和来自内心的各种羁绊,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教法,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障碍,设计出排出障碍的措施方法,保证他们在自由和谐的心理气氛中学习和思考。阻碍创新思维的普遍心理障碍:一是迷信书本;二是自卑胆怯;三是求同从众;四是墨守成规,等等。所以,在教学中提倡建立自己的学术观点,反对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在成绩评定中,提倡独立思考后的标新立异,反对按图索骥,墨守成规;在施教原则上,提倡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反对侮辱人格与惩罚学生等不民主的行为;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启发式”,反对“满堂灌”等等,都有助于克服他们自卑胆怯,求同从众等心理状态,促进其创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开发思维能力,实现创新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学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和不懈地努力,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素质,还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配套的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2]尚书·礼记[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3]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派斯.爱因斯坦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一“激趣引思”
兴趣是学习和探索的主要心理动机。一个人只有对他所思考的问题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废寝忘食,积极思考,矢志探究。否则的话,就不可能倾注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也不会取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长期以来,造成学生思考被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于学生思考兴趣的培养,从而把教学活动演化成“你不愿思考,我要你思考”的行政活动,学生没有产生“想思”、“愿思”的心理倾向,却滋生了“懒思”、“厌思”的心理情绪。因此,要切实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必须在激发他们的思考兴趣上下功夫。
1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思考兴趣是由好奇心引发的。有了对事物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才能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步入创造的境地。应该说,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成年之后,好奇心的逐渐消失,主要是外界环境的压力和缺乏必要的吸引力造成的。要保持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一是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要把好奇心与“无知”强扭在一起,厌烦甚至训斥爱提问题的学生,使他们的好奇心严重受挫;二是要改变传统灌输知识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极易使人产生接收知识的依赖性而丧失主动探求新知的热情和渴望;三是要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富有吸引力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增加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新鲜感和惊奇感。
2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应该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求知的愿望,不想学习,不愿思考,很大程度是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引导造成的。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必须加强学习动机的引导,要讲清楚每门学科以及每个知识要素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个人成才的有机联系,从而化自发的求知欲望为自觉的学习行动,一旦他们产生了自觉的求知欲望,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勤于思考、乐于思考,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创新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3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是对思考兴趣的有效调节和主观控制。学习和思考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坚强的意志支撑。而仅凭一时的兴趣,就无法将这种思维活动进行到底。因此,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应重视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教学中创设激思的难点,设置富有挑战性的疑问,并促进他们能动性地完成思考,是锻炼他们克服困难、磨砺意志的有效手段。
二“导法启思”
教学之道,贵在有法。法之得当,事半功倍,法之不当,事倍功半。为了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广大教师进行了不懈努力,他们创造出许多教学方法,比如学导式教学法、引导发现式教学法、问题探索式教学法、情知教学法和成功教学法等等,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启发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培养出有助于创造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在此,笔者试图从众多具体的教学法中提炼出启迪思维的四种基本形式和方法,仅供参考。
1“以问引思”
通过教师巧妙地提问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问的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和效果。所以,一要根据提问的性质设置疑问,通过设置判断性、叙述性、叙理性和扩散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锻炼和印证。二要在思维的兴奋点上设置疑问,用恰到好处的提问去及时点燃他们还处在朦昧状态的思想火花。三要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疑问,使学生在“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思考中得到锻炼。
2“以理求思”
这是指教师充分而灵活地说理,使学生按照教师引导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不同,就是强调学生的认知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理性引导下的主动探究式,因而教师的说理在启迪思维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3“以变发思”
这是指教师变化教学的方式和形式,引导学生灵活思考和变向思考。方法之一是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改变他们在思维中可逆性、发散性较差的缺陷。方法之二是实现“多元化信息渗透”,即把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变为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最大限度地刺激思维的辐射与辐集。
4“以情激思”
这是指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根说,人类理解力不是干燥的光,而是受到意志和各种情绪的灌浸的。情感既是教师讲授时的必要,也是学生学习时的必需。教师充满激情的授课艺术,能够引起学生对讲授内容的高度注意,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收到“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动之以情往往超过以理化人”的育人效果。
三“以境扬思”
20世纪最有创造才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为接受诺贝尔奖而撰写的简短自传里(只有十四行),曾特别提到他在瑞士劳拉中学学习的一年,是他心理发展和成型的重要阶段。后来他又强调说,这个学校的自由精神和那种毫不仰赖权威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的优越。他甚至认为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就萌芽于劳拉那块自由的乐土。由此可见,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环境,对于人的独立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是何等重要。爱因斯坦的成功经历至少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这样几点启示:
1坚决杜绝“灌”、“管”、“压”的教育方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是创造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创造的实质,就是要求创造个体能主动摄取以资创造的有用信息,自觉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能,独立地进行思维和操作,并且不断地开拓和创造。没有独立自主就没有创新创造。传统教学工作中的“灌”、“管”、“压”,显然不利于主体性的发挥和独立精神的形成。要让学生学会创造,就必须把教学过程本身构建成学生主体性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确立主体性原则。应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加工、改造的社会产品,并因此改变传统传递知识的方式———在知识传递的路径上变单向传递为多维传递,在知识接收的方式上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接收。教学流程的设计要重视自主性原则。安排教学要有预习和复习,给他们留下自我“生疑”和“释疑”的间歇和空隙;课堂讲授要讲究张驰艺术,给他们留下思考回旋的余地;课程设立要适当安排讨论课、自习课、练习课,给他们留下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 2主动放弃“自我中心”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善于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著名科学家玻尔领导哥本哈根学派从事物理研究成就显著,他麾下培养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多达8人,有人问他何以能造就那么多第一流的科学家,他回答说:“可能因为我从来不羞于向我的学生承认———我是傻子。”玻尔取得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以平等的地位同他们一起探讨学术问题而从不摆权威的架子。当然,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一要有平等意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以相互尊重人格为前提,才能建立一种正常的师生关系,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二要有谦虚态度。应该看到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个人掌握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即使在自己的专业学有所长,也不可能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只有真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地与学生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三要有人才观念。要善于发掘识别创造性人才,保护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潜力和创造个性。
3彻底清除阻碍创新的思维障碍,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需要独立探索和大胆创新。没有对旧传统的怀疑和对新思想的呼唤,就不可能踏上创造的征途。因此创新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尤其应该激发他们敢想敢说敢干的勇气。由于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需要挣脱外界环境的种种压力和来自内心的各种羁绊,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教法,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障碍,设计出排出障碍的措施方法,保证他们在自由和谐的心理气氛中学习和思考。阻碍创新思维的普遍心理障碍:一是迷信书本;二是自卑胆怯;三是求同从众;四是墨守成规,等等。所以,在教学中提倡建立自己的学术观点,反对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在成绩评定中,提倡独立思考后的标新立异,反对按图索骥,墨守成规;在施教原则上,提倡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反对侮辱人格与惩罚学生等不民主的行为;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启发式”,反对“满堂灌”等等,都有助于克服他们自卑胆怯,求同从众等心理状态,促进其创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开发思维能力,实现创新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学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和不懈地努力,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素质,还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配套的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2]尚书·礼记[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3]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派斯.爱因斯坦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