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什么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svl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教师为什么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问题,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人在不同的处境,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这里,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或许可以促使您再次审视和思考这个问题。
  为了自身的幸福生活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活动目的可以分为工具性目的和终极性目的。在人类活动的目的中,有一些是为了其他目的而选择的,是为实现最后目的服务的,这样的目的是工具性目的。例如,体面的工作、社会地位、高工资……尽管这些目的也是生活需要,但它们不是终极的,而是实现终极目的的中介物。以挣钱为例,人需要钱,但人生活的目的终究不是为了钱,钱只是达成某种生活的途径与手段。人类活动中,有一种永远因自身、绝不是为他物而选择的目的,这是人生的终极性目的。终极性目的是绝对的最后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比如,你想要体面的工作、比较高的社会地位、高工资,但这些东西可能不是你的终极需要,你要这些,是因为它们是达成幸福的工具和途径,你最终需要的可能是幸福。人不忘初心,就是别忘了让自己、让他人幸福生活的初心;人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要为终极目的而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这是对忘掉人生终极目的、把手段当成人生目的的生活方式的批评。
  尽管人们都向往幸福、追求幸福,但人又未必都对幸福有清醒的认识。法国哲学家卢梭有这样的判断:“人们总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们并不总能看清楚幸福。”认识和理解幸福是追求、创造幸福的基础。怎么认识和理解幸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观察人生百态,我们可以说,幸福是人审视自身生存状态所产生的愉悦体验。一方面,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幸福感是主观的。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体现了幸福的主观性。理解了幸福的主观性,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看法,赋予人生处境和经历以不同意义,从中获得不一样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幸福的对象是自身的生存状态。自身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这使幸福具有了一定的客观性。基于幸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人要幸福就不仅需要积极心理、阳光心态,而且需要创造一种更为理想的生存状态。
  教师幸福生活的状态可能和工作环境有关,比如工作体面、收入较高;可能和学生有关,比如学生爱学习、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主动;也可能和家庭生活有关,比如父母留给自己的基础比较好、夫妻恩爱、子女优秀;等等。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美国有一部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开头的故事是:大学教师凯瑟琳来到一所高水平学校,遇到一批优秀的学生。第一次上课,凯瑟琳照本宣科,所教的内容全部是学生自学过的。学生问凯瑟琳:“你还有其他可教的没有?如果没有,我们就自习去。”说完,学生纷纷离开。凯瑟琳尴尬而无奈地看着学生离开教室,这时的凯瑟琳幸福吗?当过教师的恐怕都不会说她幸福。这个例子说明,体面的工作、优秀的学生不一定让教师幸福,而有能力去吸引、影响和改变学生,这样的教师才可能有真正的职业幸福。想一想:这样的幸福从哪里来?是不是需要不断学习和专业成长?不断学习和专业成长是不是教师幸福生活的途径和方式?
  為了更好地实施爱的教育
  建议老师们搜索泰国教育短片《老师的心》看看。这部教育短片讲述了年轻女教师影响患有自闭症的学生“小超”,使“小超”获得自信和信任,并最终成为教师、经常回母校看望自己恩师的故事。
  在这个短片中,你能看到年轻的女老师对“小超”的关怀和爱。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爱的教育才有意义、有力量。教师如何实施有价值、有意义、有力量的爱?我们以为还是学习。我们看到,年轻女老师在面对“特殊”学生时,开始也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怎么办,但她选择了学习。在阅读中,她看到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对转动的事物更有兴趣关注的文字后,尝试用转动的纸风车检验书中所述是否真实,在发现书中的研究成果为真时,她又有了在教鞭上放纸风车以引起“小超”注意的改变;在书中看到患自闭症的孩子更需要拥抱时,她给孩子以拥抱;在其他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小超”是“智障”时,又是她想到书中提到患自闭症的孩子对数字背后的日期特别敏感,进而想办法证明了“小超”在某些方面具有超人智慧,而不是“智障”……可以说,正是不断学习和善于学习成就了、成全了这位年轻女老师的爱。我们不能奢望师范学院的教育教给自己面对所有学生的完整方法,犹如这位女老师,遇到身体、个性、经历千差万别的孩子,怎么办?还得读书,还得通过学习找到办法。因此,如果你爱孩子、爱教育,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专业成长,从而更有成效地实现教育目的,更有智慧地实践爱的教育。
  为了发挥榜样的力量
  很多年前,曾经看到一份“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的推评材料:
  这位教师新到一所小学当班主任时,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在早读时间很吵闹,而且经常迟到。开始,她用批评的方法试图改变学生,但几周的实践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徒劳。新的一周开始了,学生走进教室时,发现班主任端坐在讲台前,旁若无人、声情并茂地朗读一本有趣的童书。陆陆续续进来的学生好奇地围在老师周围一探究竟。很快,一些学生被老师朗读的作品所吸引,围在老师身边静静地倾听;一些学生则回到自己的座位,拿出了课本和自己喜爱的书。一个月后,班上再没有迟到的学生,教室里响起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读书的声音。
  读书的目的应该主要定位于充实和完善自己,它不能过于功利,也就是不能为了给其他人看而读书。但就教师的工作性质看,教师的读书行为却常常被学生看到,由此影响学生的读书和学习。
  常听一些老师说,现在的学生根本不爱学习。这是很多老师痛苦的源头之一。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这个结论是否符合事实。我们可以就这样的问题扪心自问:我们爱学习吗?我们爱读书吗?当我们告诉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要求他们爱学习时,我们是否在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我们所说的不是假话?学生从我们身上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什么?   教师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能影响学生、改变学生,这一点毋庸置疑。就青年教师而言,如果你有自己的子女,你的不断学习和进步也是对孩子的示范。设想一下,晚上回到家,孩子在一边做作业,你们在一边看电视、玩手机,孩子会不会想:“一家人都在玩,怎么就我一个人回家还要做作业?”改变的方式就是一家人同在一盏灯下读书学习,建设学习型家庭。
  体味学习和成长的幸福
  作為个体,清醒意识中的人的基本生存活动不外两类:一类指向内部(内化),通过不断占有人类物质和文化成果的方式延续生命、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主体价值;另一类指向外界(外化),外化即人有做事、创造或活动的需求,他不断地将自己的主体性外化为一定形式,以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实现自己的主体价值。当我们感到自己不够幸福时,我们可以冷静地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所定位的幸福的对象不够丰富,即只看到外化成功、成就的幸福,而忽略了内化的、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幸福。
  就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幸福,《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说”,“说”在“习有所得”,即在复习、练习和实践中有所收获,有新的体验、感悟,由此有了新的成长和进步,这是一种探索真理的幸福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转述说:“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看,学习和成长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获得幸福、享受幸福的基本途径。我们需要发现、体验这样的快乐和幸福,需要通过学习、成长实现这样的快乐和幸福。
  (袁豪,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 要:写作是学生语言能力综合运用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展示,写作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板块和重难点。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也越来越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要改变陈旧、固化的写作教学模式,用新的有效策略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提升与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
研究了不同环氧树脂涂层厚度对渗入铁心深度、铁心电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薄环氧涂层工艺技术。开发了低应力柔性胶黏剂涂覆工艺技术,有利于减小涂层固化收缩应力,改善铁心电性
文言文教学,既要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又要重视文化理解,做到“言”“文”统一。笔者以部编版教材《〈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反复吟诵,积累文言词汇。学习
“五维设计”是基于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从学情、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五个维度指导教学设计的教学观。“五维设计”主张:在影响语文课的五大维度中,学情和学科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它突破了传统备课以“备教材”“备教法”为主的藩篱,将“备学情”“备学科”提升到空前高度,并贯穿到“备目标”“备内容”“备策略”三个环节中。  一、学情立场和学科立场的确定  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
“开放·对话”式音乐课堂旨在让学生学会与教材、音乐作品对话,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沟通,成为独立的音乐思考者。  一、教師与教材对话  音乐教师的职能之一是要作为学生的典范,向学生展示自己综合的音乐素养。为向学生示范音乐性思考,教师必须要在课前与音乐教材进行深入对话,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在执教五年级音乐欣赏课《嘎达梅林》之前,为让学生深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笔者沉下心研读音乐教材,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