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感于一件小事,女儿的老师让家长在“六一”儿童节时到幼儿园与孩子共同玩游戏。结果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老师说这叫“亲子”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很有帮助。由此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否注入一点“亲”生的艺术,让课堂灵动起来呢?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感觉到语文教师总是习惯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授业者”的角色。这样学生自然与教师有种距离感,我们何不放下架子,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呢?或者我们也尝试着与学生零距离的沟通,创设一种“亲”生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摒弃“长幼有序、师道尊严”的传统宗法观念,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怎样拉近师生“固有”的距离呢?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参与其中的师生都会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不回避敏感的话题
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些内容是比较敏感的,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处理的手法一般就是尽量的淡化。如在品析古代爱情诗《关雎》和《蒹葭》时,教师往往会大段地讲解诗歌的意境以及修辞手法,而有意回避爱情诗的前提。我在上课时,注意到有学生在讲台下小声地议论这是些谈恋爱的诗,还不好意思读。我就故意让学生找一找诗中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让会唱《在水一方》的同学唱一唱。我很自然地告诉他们这是两首很美而且大胆的爱情诗,这是人类感情的自然流露,不需要掩饰。我还特意补充了一些名人的爱情诗,并鼓励大家大声地朗读。另外我还将越剧《红楼梦》的精彩片断在教室播放,并且告诉他们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世界名著是与爱情有关,我们阅读时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读,脱离低级趣味,这引起了很多同学的阅读兴趣。学生感觉到老师将自己的心打开了,自然产生了亲近感,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二、不故做姿态的解惑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和学生一样遇到问题。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放不下面子,而愿意看着答案装模作样地去为学生解惑。结果草草解决问题,反而扼杀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我曾经给学生讲解过一篇说明文,是有关纳米技术的,说实话平时我接触这类知识比较少,对文章中的很多概念也吃不透。当然我手中是有一份答案的,我仔细地想了以后决定向学生摊出底牌。我还记得我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说明文。老师首先声明你们千万别取笑我,我了解的知识可能没你们多,我想我们一起,非要把它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的话音刚落,就赢得了学生的掌声。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所谓自我暴光并没有让学生有丝毫轻视我的想法,反而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更加愿意参与课堂的互动。是呀,老师也有不懂的,学生再也没有惧怕的心理,课堂顿时活跃、灵动起来。
三、不做隔岸观火的悠闲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双参与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真正达到沟通情感的目的,作为教师,应特别注意与学生情感的双向交流。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从心底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语文课,这不仅需要教师去释放情感,更需要换位思考,去亲身体验学生的甘苦,也就是俗称的教师要勇于“下水”一试,不要悠闲自得。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尝试的。课上需要背诵的课文我和学生一起背。还记得上散文《春》时,全文要背,全班同学都产生出畏难情绪,这时我鼓励大家说:“老师和你们一起背,比一比,赛一赛。”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记忆力好,有好几个同学能背得很流畅,但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都背得不熟,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不能简单地布置背诵,一定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的做法也让学生感觉到和老师的心贴近了,有什么语文上的问题也敢于提出了。另外,我觉得教师经常做一些“下水”作文也是非常有效的“亲”生的方法。很多语文教师都习惯布置一个作文题后,等着去评讲学生的作文。其实我们不妨自己去写一写,去感受一下哪些地方下笔困难,更有勇气者不妨将自己的作文在课上一读,让学生也点评一下先生。很多著名的语文教师都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他们的这种做法,赢得了学生更大的尊重,这样的真诚更是赢得了学生的心。
通过自己语文课堂一系列的实践,我认为要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要求,关键是课堂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融洽,营造一个真诚交流的氛围。
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情感投入,教者会无精打采,学者会兴味寡然,要使课堂有声有色,必然要走师生情感交流之路,让师生在互动中体味到语文的博大精深。我想一个真正热爱语文教学的老师,他是愿意捧出自己的一颗心来,与学生共同架设一座桥,让语文课更加的具有人文的关怀和亲和力。真诚的情感交流,定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汤涛,教师,现居江苏句容。
一、不回避敏感的话题
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些内容是比较敏感的,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处理的手法一般就是尽量的淡化。如在品析古代爱情诗《关雎》和《蒹葭》时,教师往往会大段地讲解诗歌的意境以及修辞手法,而有意回避爱情诗的前提。我在上课时,注意到有学生在讲台下小声地议论这是些谈恋爱的诗,还不好意思读。我就故意让学生找一找诗中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让会唱《在水一方》的同学唱一唱。我很自然地告诉他们这是两首很美而且大胆的爱情诗,这是人类感情的自然流露,不需要掩饰。我还特意补充了一些名人的爱情诗,并鼓励大家大声地朗读。另外我还将越剧《红楼梦》的精彩片断在教室播放,并且告诉他们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世界名著是与爱情有关,我们阅读时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读,脱离低级趣味,这引起了很多同学的阅读兴趣。学生感觉到老师将自己的心打开了,自然产生了亲近感,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二、不故做姿态的解惑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和学生一样遇到问题。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放不下面子,而愿意看着答案装模作样地去为学生解惑。结果草草解决问题,反而扼杀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我曾经给学生讲解过一篇说明文,是有关纳米技术的,说实话平时我接触这类知识比较少,对文章中的很多概念也吃不透。当然我手中是有一份答案的,我仔细地想了以后决定向学生摊出底牌。我还记得我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说明文。老师首先声明你们千万别取笑我,我了解的知识可能没你们多,我想我们一起,非要把它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的话音刚落,就赢得了学生的掌声。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所谓自我暴光并没有让学生有丝毫轻视我的想法,反而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更加愿意参与课堂的互动。是呀,老师也有不懂的,学生再也没有惧怕的心理,课堂顿时活跃、灵动起来。
三、不做隔岸观火的悠闲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双参与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真正达到沟通情感的目的,作为教师,应特别注意与学生情感的双向交流。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从心底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语文课,这不仅需要教师去释放情感,更需要换位思考,去亲身体验学生的甘苦,也就是俗称的教师要勇于“下水”一试,不要悠闲自得。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尝试的。课上需要背诵的课文我和学生一起背。还记得上散文《春》时,全文要背,全班同学都产生出畏难情绪,这时我鼓励大家说:“老师和你们一起背,比一比,赛一赛。”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记忆力好,有好几个同学能背得很流畅,但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都背得不熟,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不能简单地布置背诵,一定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的做法也让学生感觉到和老师的心贴近了,有什么语文上的问题也敢于提出了。另外,我觉得教师经常做一些“下水”作文也是非常有效的“亲”生的方法。很多语文教师都习惯布置一个作文题后,等着去评讲学生的作文。其实我们不妨自己去写一写,去感受一下哪些地方下笔困难,更有勇气者不妨将自己的作文在课上一读,让学生也点评一下先生。很多著名的语文教师都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他们的这种做法,赢得了学生更大的尊重,这样的真诚更是赢得了学生的心。
通过自己语文课堂一系列的实践,我认为要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要求,关键是课堂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融洽,营造一个真诚交流的氛围。
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情感投入,教者会无精打采,学者会兴味寡然,要使课堂有声有色,必然要走师生情感交流之路,让师生在互动中体味到语文的博大精深。我想一个真正热爱语文教学的老师,他是愿意捧出自己的一颗心来,与学生共同架设一座桥,让语文课更加的具有人文的关怀和亲和力。真诚的情感交流,定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汤涛,教师,现居江苏句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