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lecom_god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文本如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学生的质疑点,也许是课堂生命的张力点,顺着文脉漫溯。不忽略隐藏于文本细微之处的亮点,倾听文本细微的声响,在学生易忽略处重敲一二,寻找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从三个维度论述:灰色与亮色、背影与正面、烦与简,与学生一起精神探险。
  【关键词】色彩;视角;繁简;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徐志摩先生的诗里,有这样的诗句表达对梦的追寻: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从诗句中可看出这样的画面:顺着水流,寻找梦想,而梦想的追寻需要一段历程,因为美不在近前,而是需要精神探险。试想,在教学中,教师不就是这个摆渡人吗?泛舟河上,饱览两岸风光,引领学生获得自我精神享受。笔者不妨以《背影》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漫溯探险。
  一、灰色与亮色
  朱自清《背影》是篇经典散文,论述《背影》的文章可谓数不胜数,教者多是引导学生品读父亲买橘的背影,都会问:写了几次背影?进而泛泛地分析“背影”所写出的父子深情。很少去想这样的一个问题:《背影》中看到的父爱与其他同样表现这一主题的文章所表现的父爱有什么不同?笔者曾经执教时,课堂上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父亲为什么买的是橘子?有什么深刻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一个说,可能是父亲知道朱自清最爱吃橘子,表明爱得真诚;一个说,可能是橘子比较便宜,表明经济拮据;一个说,可能是车站里只有橘子,别无选择;一个说,可能只是顺手,没有什么含 义……围绕橘子争论了半天,学生提出了一个好问题、真问题,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主动思考了。诚如叶圣陶认为,文本解读中,“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如果给这样的一张老照片加上背景底色,无疑是灰色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但以此有了最动人的瞬间——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的背影,他的父亲会想到由此儿子写下的经典一幕吗?多年后父亲读到儿子写的《背影》,这样描述当时父亲读的画面: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倚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浑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这样想来,父子多年的间隙就此化解,艰难爬月台买回来的橘子如冬日跳跃的火焰,成为深灰色的背景中一抹亮色。学生动笔写道:“爸爸的爱,是一剪蹒跚影,是一捧朱红橘,欲说还休,明艳动人,晕染了我心头暖色。”是的,这几个橘子似乎在刹那间温暖了朱自清那颗怨冷的心,所以这几个橘子也是在文章惨淡而低沉的格调上,作者别具匠心地抹上的一抹亮色。
  二、背影与正面
  《背影》没有写主人公的面容,没有强调言语和表情,表现对一个人的爱,居然集中在背影上。光是有了这一点,似乎还停留在文本的浅层次阅读,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课文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产生自己的体验并进行评价呢?在教学中不妨还原其正面形象:嘴紧闭,牙关咬紧,屏住气,几经努力终于爬上了月台,他喘着粗气,脸上的汗珠在寒风中闪闪发亮……
  学生的写作激发了想象,丰富了阅读体验,父亲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付出了如此艰巨的劳动,可见父亲的爱子情深。周国平《谈阅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再读《背影》,就能感受到惨淡的家境、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的不易与挣扎,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显得朴实真挚。
  那么为何不写父亲的正面形象呢?试想,如果写父亲的正面形象,与多如牛毛的写亲情的文章别无二致,因而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堪称经典。再者散文是讲究诗意的,诗意是讲究美化的。面容是比较容易美化的,而背影却是不容易美化的,而恰恰不容易美化的笨拙动作,导致儿子感动到自我愧疚。面对父亲那么多正面言语和行为,儿子都没有被感动,却被父亲并不优美的、笨拙的、没有诗意的背影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三、烦与简
  父亲与我在浦口车站分别,短短的两段文字中,“终于”“踌躇”“再三”不止一次出现,读来似乎显琐碎。细细品味,这些词语虽频率出现得多,但在不同的语境蕴含的含义不尽相同,下面以“终于”一词为例说明。
  第一处出现“终于”是在第四段的“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此处的“終于”修饰“不放心”,细致地体现了父亲对“我”独自北上的担忧,看似不着痕迹,却凝聚着父亲无言的挚爱。第二处出现在“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此处的“终于”修饰“决定”,可以看出父亲的决定经过思想斗争,最终战胜犹豫不决后的毅然。其实,从文章不难看出当时父亲面对家境惨淡的境况,但还是先将谋生的大事搁置一旁,权衡之下感到亲自送“我”去读书的重要性,隐藏的是父亲深沉的爱。第三次出现“终于”是在第五段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读到一位貌似斤斤计较的父亲形象,但联系上文看,当时“祸不单行”,家里的经济状况已到了必须斟酌每一分钱的用处。然而,对于即将远行的儿子,父亲给“我”的是用紫毛大衣铺好座位,而自己衣着寒酸,“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对脚夫的小气,对自己的吝啬,对儿子的大方,三者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倾听文本细微的声响,引发对语言的敏感,在无痕的语言训练中打开文本的意蕴之门。自然学生领悟到这些词语其实不是烦琐,而是在紧要处细针密线地编织父亲的爱,可谓匠心。
  细读文本,还不难发现文中鲜少有父亲的语言,他共说了五句话——每句都很简短,但语言朴实,言辞恳切。如“我走了,到那边来信”,送别一切都已安顿停当,按说父亲该回去为谋生奔波,然而儿子一路上的安全无时不牵挂着父亲的心。父亲对儿子的牵肠挂肚,希望通过书信予以寄托。朴实的语言背后是感人的力量。
  按常理,是不是父亲只说了五句话呢?一般分别时总有一些叮咛之语,如:到那边安心学习,不要惦念家里;北方寒冷,注意多添衣服,不要受冻;常来信报平安……诸如此类的话语,为何不一一写出来?这也是文章留白处作者的匠心,在无关紧要处惜墨如金。再读读第四自然段的开头,写的是我的行程:“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一直觉得,这些交代根本没有必要存在,看似不过一句轻描淡写的交代,那为何交代呢?如果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和后文“父亲因为事忙”结合起来分析,不难发现,父亲忙,可是我清闲。父亲忙什么呢?第二段说,当时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忙着处理祖母的丧事,忙着谋生之计,他完全有理由不送儿子,有许多可做可不做的事:叮嘱茶房,可叮嘱可不叮嘱;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选位置,可选可不选;铺大衣,可铺可不铺。所有这些有一万个理由不去做的,父亲都做了,而且做得满足,如文中所写“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灵很轻松似的”。
  从这里可以得到一种启示,文章的匠心之处不但在于强调了什么,而且在于省略了什么,这一点对于写作有指导意义。只有知道要省略什么、不写什么,才能有自己的个性,从而在作品中悟出特殊的感觉和情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J].语文学习,2012(5).
  [3]孙绍振.《背影》的美学问题[J].语文建设,2010(6).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使学生能有效地说、说有用的、积极  地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课内素材,创设具体情境,传授表达方法。教师要不断教育引导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学会有效表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口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是天生的,都是
【摘要】亲子阅读是一种亲子之间互动交流并可以有效促进情感的阅读方式,通过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既可以增加亲子间的感情,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家长对亲子阅读的指导仍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基于此,本文以银川市西夏区回民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作统计整理,分析家长在亲子阅读指导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以期对提高亲子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摘要】对于文言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要求”部分,明确指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所谓“回到原点”,方能“问道方圆”,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明确课标要求的同时,也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课前,学习的起点在哪里?课中,思维的轨迹又怎样?课后,巩固内化的方式是什么?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生于忧患,死于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运用教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进行“对话式”教学实践与研究,从激发兴趣对话、倡导平等对话、展现开放对话、呼唤个性对话四个方面提倡多元对话,增进学生学习的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兴趣;平等;开放;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微课是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五到八分钟的短视频为核心,讲解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本篇文章将主要从微课的内涵与特点、微课教学的积极意义来谈一谈试谈微课对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积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以视频的方式形象生动地讲解重难点知识,利用碎片化时间帮助学生不断
【摘要】日语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是中上级日语教育的必学语法,但对其习得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本文首先分析了“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的意义,接着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集中考察习得状况。最后得出结论:日语水平与日语复合格助词习得有关联性,且日语水平越高掌握情况越好。  【关键词】复合格助词;二语习得;问卷调查;中国日语学习者;教育统计  【中图分类号】G
【摘要】时下,跨学科研究是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跨学科的目的在于超越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中职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学科与专业学科也要走跨学科的道路。学科之间有机化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明显的整体性、自组织性和动态演化等特征,各门学科之间不断产生交流与碰撞,相互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关键词】中职文化课;旅游课;融通课型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写人”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学段要求能用一件事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一两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能适当运用人物描写,将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具体。从一件事到几件事,从写清楚到写出具体特点,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写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关键词】事例特点;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从学情出发,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从三至六年级,编排了八个习作单元。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本套教材第一个习作单元,围绕“留心观察”这一语文要素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2篇习作例文、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以及1次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笔者通过研读精读课文、运用观察记录表、活用例文旁批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形成观察意识,养成观察习惯,为本册后几个單元的习作习得方法,更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
【摘要】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倾听接受,缺乏主动理解思考,学习习惯较差,能力提升缓 慢。而“以写启思,以读代讲”是变传统被动学习为主动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将从“以写启思,让学生在写作中创造思考”和“以读代讲、以写代读,让学生在朗读、书写中体验积累”两大方面展开讨论,包含以写启思、以写代读的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