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原指史官,在西周时期,王室即设有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等事。后来将其所记之事也称为史,即史书。史书,是社会发展、国家兴衰的实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从有文字开始,就有了史的记载。最早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可以算作最早的历史记录。在甲骨文的卜辞上,已经记有年、月、日、地点、事件和人物等,可视为史书的萌芽状态。
《尚书》的出现(虽多为后人所作),可视为远古的历史文献汇集。在《尚书.多士》篇中就提出“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在当时已有史书存在。《尚书》中的《金藤》《顾命》两篇,所记事实,已相当完整,表明历史记载又前进了一大步。
《诗经》中的《玄鸟》《生民》等篇,用诗的形式记述了商、周两代祖先的来源和活动;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厥初生民,时维姜嫄”,都是有关历史的记载,是史诗的启蒙作。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化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有专设的史官,同时出现了编年体的历史,如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等;也有了一些记人和论事的历史记载,如《国语》《战国策》等;都可算作后来纪传体与编年体史书的雏型。《三传》,特别是《左传》,以鲁之《春秋》为纲,提供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为史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孔子改作《春秋》,增加了史书中“寓褒贬,别善恶”的内涵,文字虽短,少者只有几个字,但却使史书由史事、史文,又增添了史义。《孟子.离娄下》中记录了孟子的评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窃取之矣。’”这样,就形成了史学的三要素:即史实、史文和史义。所谓史义,也就是后世所称道的“春秋笔法”。孟子曾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这样在修史方面,就有了史德与文风等多方面的要求。
我国的史书,浩如烟海。除正史外,还有野史,他如传状、碑志、宗谱等等,更是不计其数,它们为修史提供了必要的丰富历史资料,诸如历史事实、人物传记、风土人情等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史学资料。
我国的史书,就正史来说,有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还有如《资治通鉴》和各种《纪事本末》等各种不同体裁的史书。“读史”将仅以纪传体的《史记》和编年体的《资治通鉴》做些简介与评述,并对与此有密切关系的《汉书》和《续资治通鉴》,附带做些简略说明。
从有文字开始,就有了史的记载。最早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可以算作最早的历史记录。在甲骨文的卜辞上,已经记有年、月、日、地点、事件和人物等,可视为史书的萌芽状态。
《尚书》的出现(虽多为后人所作),可视为远古的历史文献汇集。在《尚书.多士》篇中就提出“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在当时已有史书存在。《尚书》中的《金藤》《顾命》两篇,所记事实,已相当完整,表明历史记载又前进了一大步。
《诗经》中的《玄鸟》《生民》等篇,用诗的形式记述了商、周两代祖先的来源和活动;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厥初生民,时维姜嫄”,都是有关历史的记载,是史诗的启蒙作。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化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有专设的史官,同时出现了编年体的历史,如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等;也有了一些记人和论事的历史记载,如《国语》《战国策》等;都可算作后来纪传体与编年体史书的雏型。《三传》,特别是《左传》,以鲁之《春秋》为纲,提供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为史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孔子改作《春秋》,增加了史书中“寓褒贬,别善恶”的内涵,文字虽短,少者只有几个字,但却使史书由史事、史文,又增添了史义。《孟子.离娄下》中记录了孟子的评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窃取之矣。’”这样,就形成了史学的三要素:即史实、史文和史义。所谓史义,也就是后世所称道的“春秋笔法”。孟子曾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这样在修史方面,就有了史德与文风等多方面的要求。
我国的史书,浩如烟海。除正史外,还有野史,他如传状、碑志、宗谱等等,更是不计其数,它们为修史提供了必要的丰富历史资料,诸如历史事实、人物传记、风土人情等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史学资料。
我国的史书,就正史来说,有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还有如《资治通鉴》和各种《纪事本末》等各种不同体裁的史书。“读史”将仅以纪传体的《史记》和编年体的《资治通鉴》做些简介与评述,并对与此有密切关系的《汉书》和《续资治通鉴》,附带做些简略说明。